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宁波  正文

宁波厨房革命始于1978年 3300户家庭首批“吃螃蟹”
2018-07-10 08:48:23 来源: 现代金报 通讯员 李莉 记者 樊莹

建设中的催化装置(上)与现在的样子通讯员供图

夏老在阅览室看杂志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浙江省内很多地方还在使用煤饼炉子煮饭烧菜,宁波悄然开始了一场跨时代的“厨房革命”。

  1978年9月,老市区3300户家庭用上瓶装液化石油气,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居民。

  已是耄耋之年的镇海炼化退休员工夏志贤,回忆起40年前发生的生活大变化,仍然清晰如昨。

  “把锅具往灶上一放,点火打开气罐阀门后就可以做饭了,厨房再也没有烟味,引得亲朋好友围观瞧稀奇。”作为历史见证者,夏志贤老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满满的幸福感。

  亲历者说

  以前楼道口生煤炉做饭

  每月板车拉煤饼来回要两小时

  我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小时候住在大沙泥街。虽说是城里人,但在那个清贫的年代,所谓的厨房就是一口大柴锅,家家户户烧柴草煮饭。厨房灶台大多用砖头、石头堆砌而成的,上面放大铁锅,下面是灶洞,柴草就在洞里烧。

  读中学那会,早上都是自己生火热剩饭。说起来挺简单活儿,要干好可不容易,柴草点燃是最费时间的。有时从市场上买来的柴草发潮,半天都点不燃。或碰到大风天,柴灰若不能通过顶上的烟囱及时排出去,满屋子都是浓烟,熏得人睁不开眼。

  幸好,煤饼炉子的出现改善了这一问题。提个小小的炉子,生了火,就可以做饭烧菜。有的改良过的煤炉子,上面加个有小孔的铁盖,下面有扇小门,随时可以封炉子但不灭火,免去不少麻烦。

  1974年,已成家的我从温州调回宁波,进入浙江炼油厂筹备处工作。我暂住在一间农村宿舍,三十平米的面积,屋子对面是镇海五丰生产大队的办公室,楼下为粮仓,条件在当时说来不算差了。

  一家三口搬进去后,生煤、烧煤每天都少不了。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生炉子做饭,到了饭点,楼梯走廊口往往一片烟海。

  相比烧柴草,煤炉子操作起来方便许多,方法得当烟味也小许多。不过,煤炭作为生活燃料,需要定期采购。那个年代,全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煤球、煤饼都是凭票供应,按人口每人每月定量。宿舍周边没有供应点,我们每次都要赶十多公里路到镇海中心城拉煤饼。上百斤煤饼,拉着板车来回走两小时。天热的时候,人晒得满脸通红,一身都是汗。

  第一批用上瓶装液化石油气

  引来亲朋好友争相围观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清晰地记得,1975年5月,上海基础公司打桩队在现炼油厂一联合装置区打下第一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标志着浙江炼油厂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1978年是个历史性节点,一年内接连有两件大喜事——1月1日零点镇海炼油厂建成投产;11月19日催化裂化装置投产,与常减压装置联合试运出油一次成功,炼制出第一批合格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和液化石油气。这在整个浙江省都是轰动的大事。

  那时候,一家从老宿舍搬进了职工新建小区。凭着镇海炼油厂职工的身份,我们成了第一批用上瓶装液化石油气的居民,引来还在烧煤饼炉的亲朋好友围观。

  这一“新鲜玩意”在当时是很高级很先进的家庭厨房用具,只流行在少部分大城市的居民区域。“这怎么用?”“有浓烟冒出来吗?”家里来了客人,最好奇的就是小小的钢铁罐子,大家期待着能见见实物。

  转个背时间油锅就“啪啪”直响

  两菜一汤10多分钟就搞定

  1978年9月,宁波老市区3300户家庭用上瓶装液化石油气。其间,宁波市政府决定建造石油液化气储配站,相继建立了城区的莲桥等供应站。

  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煤气公司建造了孔浦储配站,还建立了海曙、江东、江北等9个供应站,极大方便了市民充气、用气。

  单位通知领“钢铁罐子”那天,我是骑自行车去的,激动之余还有点小紧张。家里专门为它的到来收拾了下厨房,一个简易的水泥板当灶台,上面放燃气灶,下面是放钢瓶的空位。

  一路上,我都在默念安全操作知识:做饭前,先点火再开启阀,而且要慢慢开。回到家,食材在菜板上切好,我和爱人挤在厨房,小心翼翼地操作起来。

  那时还没有电子打火,先点燃一根火柴,再慢慢打开下面的气阀,听到有轻轻的“嘶”一声,确定有气出来了,火苗挨着燃气灶片,成功了。

  “燃了!燃了!”第一次操作成功,我们俩高兴坏了,迅速将炒菜锅放到灶上,倒上油。本以为像烧煤饼一样要慢慢等上几分钟,刚准备再切点葱蒜等佐料,这边油锅就热了,啪啪直响还冒出烟来。

  两菜一汤的一顿家常菜,短短10多分钟就搞定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生煤炉毛估估折腾1个钟头再正常不过了。

  记者对话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年轻人应该更珍惜

  “你可能想不到,这么省心的钢瓶,刚开始愿意报名使用的居民却不多。”夏志贤说起当年新事物出现时,人们的观望心态。

  “担心什么呢?”记者好奇。

  “很多人住的是木结构房子,瓶装液化石油气又是易燃易爆的危险品,总觉得有火灾的风险。”夏志贤描述道。

  后来用的人多了,大家的胆子也就放开了,到最后名额火爆到想报都报不上。渐渐地,城市家庭厨房使用石油液化气做饭普及起来。

  “到了80年代,换煤气罐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街头还延伸出提供煤气罐换充服务,有需要的,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夏志贤说。

  资料显示,经过多年的建设,市辖区及县(市)形成了输送、储存、灌装、维修的供气系统。当时在中心城区还建成了6000立方米液化气储罐工程、铺设了13公里高压输烃管两条,建成了维修能力5万只的钢瓶检测站等。

  这场没有硝烟的厨房革命,让居民的生活质量今非昔比。就连偏远的农村、海岛也用上了瓶装液化气,宁波市使用石油液化气普及率已经达到100%。

  进入90年代,夏志贤一家搬进更宽敞明亮的新房,也用上管道石油液化气,背煤气瓶上下楼的时代画上句号。2000年后,东海春晓气田开发,整个宁波市正式迈入天然气时代,居民用上更清洁的能源。

  “亲历了这一切,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年轻人应该更珍惜。”夏志贤感叹。


标签: 煤饼;炉子;厨房;液化石油气;夏志贤;宁波;柴草;浙江省;炼油厂;石油液化气
编辑: 贾晓雯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