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80%是城里人 云和“大搬快聚”成就“小县大城”
2019-07-17 08:56:21
来源: 丽水日报 记者 林坤伟 陈雅雯

  20多年来,云和以县城为核心,积极引导农民下山转移,使人口集聚、资源集聚、产业集聚,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县域格局。

  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云和一步一个脚印,书写“大搬快聚”的美丽华章,助推“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新选择:走出“山门”进城

  搬下山住,是诸多下山转移家庭走出“山门”的第一步。

  2001年,对于颜雪梅一家来说,是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们一家搬进了曾经不敢“奢求”的县城新房子。“下山脱贫政策的春风吹进了大山。”颜雪梅一家正是乘着下山脱贫转移的“东风”,从海拔570米高的元和街道梅湾岭头自然村搬进了农民新村安置小区,圆了“安居梦”。

  颜雪梅告诉记者,梅湾岭头村是丈夫尤贤礼的老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再加之山区信息闭塞,缺少致富门路,村民们收入普遍低微。

  云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山多地少,村多人少,交通不便,而县城有28平方公里的盆地,资源相对丰富。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云和县开始引导高山、边远山区和库区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民搬迁下山。2001年,云和适时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对农民异地搬迁小区建设相关费用的减免、户籍管理、进城农民保留责任田责任山等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下山脱贫的积极性,越来越多农民下山过起了新生活。

  “我们是赶上了好时机,依托党和政府的下山脱贫好政策,才有机会在城里定居下来。”颜雪梅的话语里是掩藏不住的喜悦。

  “引导农民下山转移,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集聚城镇人口,是云和县委、县政府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云和县乡村振兴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云伟表示,一直以来,云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异地搬迁工作,并将其作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来抓,推动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

  在引导、推动农民下山转移工作中,云和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性、规章性文件,使符合条件的农民按规划分阶段实施规范有序转移。

  云和先后编制《农民异地搬迁规划》《库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工程规划》等文件,提出了“一城三镇十二中心村”的总体搬迁规划目标,并科学确定了异地搬迁顺序,优先转移库区、高山远山和地质灾害点的群众。

  同时,云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人口流向及方便群众生活、就业、就学等因素,采取进城公寓式安置(政府建房以成本价出售)、中心村小集镇自建房式安置、货币补助式安置(在县城规划区内购买商品房、二手房等政府给予资金补助)、县外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行分层次、梯度式转移。

  据统计,云和先后在全县建成48个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点),其中在县城建成农民新村、普光、云甬等5个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累计安置35000余人。

  新身份:农民变成市民

  凤凰山街道普光小区是位于云和县城西北的另一处农民异地搬迁公寓集中式安置小区,该小区从2005年启动建设,4年后完工,共集中安置异地搬迁群众835户3370余人,并在小区建立了新社区——普光社区。

  2015年,该社区开展了社区居委会成员选举,进城人员王芳艳成为全省第一个非社区专职工作者身份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她说:“以居民‘自家人’的身份参与社区决策管理,很多工作更容易被理解并获得支持,可以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进城的‘新居民’融入城市生活,自己当家作主。”

  进城居民在社区里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进城农民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当中来,大家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真正享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同等待遇。

  多年来,云和着力破解城乡二元“隔离墙”,助推更多山区群众“带权进城、安家落户”,过上无差别的市民生活。进城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还有教育、医疗保障等。李云伟表示,进城后子女教育是进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云和县坚持做到同城同待遇,搬到大坪和普光等安置小区的居民,他们的子女都可以到县城数一数二的学校就读,同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云和还在全市率先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经济身份和社会身份相分离,即进城农民户籍迁至县城以后,经济身份仍然保留在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凭借社员证可享受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三权”,以及相关涉农政策和权益,消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一个拿到新的居民户口簿的周伟娟兴奋地说:“进城打工20年了,我们一家人终于名正言顺当市民了!”

  “搬到县城后,房子宽敞,每家每户门前都是绿树环绕。更开心的是,村民搬迁到这里,交通便利了,小孩上学方便了,就医购物就更不必说了……这一切,全靠党的下山脱贫好政策!”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颜雪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新起点:扎根城市创新业

  2011年,云和县启动大坪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建设项目。近日,记者来到该安置小区,在位于3幢一楼的雾溪大坪安置点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从雾溪乡下山转移安置来的村民蓝伟红正带领着一群居民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蓝伟红告诉记者,他们因为雾溪水库水源地保护而下山转移安置到这里。下山转移来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在城里工作,在县妇联和乡领导的支持下,她办起了这个来料加工点,带领年长的居民从事来料加工。

  这是云和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让农民搬家进城并实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生动写照。李云伟告诉记者,在引导安排农民顺利实施转移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使农民“稳得住、富得起”。对此,云和通过加强农民素质技能培训、安排农民到木玩企业上班、大力引进来料加工业、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方式,千方百计疏通拓宽转移农民的谋生就业渠道,实现增收致富。

  周海中的老家在赤石乡张源头村,位于紧水滩水库库区。以前,他家只有两亩水田、二三十亩林地。每年种的水稻基本用作口粮,林地也没有多少收入。

  年轻人纷纷外出闯荡。周海中19岁离家,到过温州、宁波、江西、福建,一路打工学手艺,29岁回到县城,开了一家小按摩推拿店。“习惯了外面的生活,更不想再回山里。”周海中笑着说。不过,为了照顾父母,他还是每天骑着摩托车往返县城和老家。

  2008年,根据县里的安排,张源头村被纳入下山搬迁范围。经过一番认真思索,周海中一家作为张源头村第一家农户,搬入普光小区。

  一家人住在一起,周海中夫妻可以更加专注于经营。11年间,夫妻俩的生意越做越好,每年收入约有30万元。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些闲置农房被盘活,纷纷改造成民宿。“近年来乡里发展越来越好,旅游业是大势所趋,于是决定回村开民宿。”看到民宿产业的无限潜力,周海中心动了,投入200多万元,把家里老房子进行装修,改造成民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里人现在也往农村跑了。”周海中信心满满。

  如今的云和,全县近80%的人口在县城居住,93.4%的学生在县城就读,96%的企业在县城发展,城镇化率达到69.6%,实现了农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进城梦”。“农民下山转移搬家进城,思想观念不断转变,生活习惯得到转变,就业技能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大为提高,是‘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李云伟说。

标签:县城;进城;农民;云和县;搬迁;发展战略;进城农民;农民异地
编辑:白璐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丽水  正文

全县80%是城里人 云和“大搬快聚”成就“小县大城”
2019-07-17 08:56:21 来源: 丽水日报 记者 林坤伟 陈雅雯

  20多年来,云和以县城为核心,积极引导农民下山转移,使人口集聚、资源集聚、产业集聚,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县域格局。

  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云和一步一个脚印,书写“大搬快聚”的美丽华章,助推“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新选择:走出“山门”进城

  搬下山住,是诸多下山转移家庭走出“山门”的第一步。

  2001年,对于颜雪梅一家来说,是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们一家搬进了曾经不敢“奢求”的县城新房子。“下山脱贫政策的春风吹进了大山。”颜雪梅一家正是乘着下山脱贫转移的“东风”,从海拔570米高的元和街道梅湾岭头自然村搬进了农民新村安置小区,圆了“安居梦”。

  颜雪梅告诉记者,梅湾岭头村是丈夫尤贤礼的老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再加之山区信息闭塞,缺少致富门路,村民们收入普遍低微。

  云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山多地少,村多人少,交通不便,而县城有28平方公里的盆地,资源相对丰富。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云和县开始引导高山、边远山区和库区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民搬迁下山。2001年,云和适时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对农民异地搬迁小区建设相关费用的减免、户籍管理、进城农民保留责任田责任山等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下山脱贫的积极性,越来越多农民下山过起了新生活。

  “我们是赶上了好时机,依托党和政府的下山脱贫好政策,才有机会在城里定居下来。”颜雪梅的话语里是掩藏不住的喜悦。

  “引导农民下山转移,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集聚城镇人口,是云和县委、县政府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云和县乡村振兴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云伟表示,一直以来,云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异地搬迁工作,并将其作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来抓,推动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

  在引导、推动农民下山转移工作中,云和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性、规章性文件,使符合条件的农民按规划分阶段实施规范有序转移。

  云和先后编制《农民异地搬迁规划》《库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工程规划》等文件,提出了“一城三镇十二中心村”的总体搬迁规划目标,并科学确定了异地搬迁顺序,优先转移库区、高山远山和地质灾害点的群众。

  同时,云和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人口流向及方便群众生活、就业、就学等因素,采取进城公寓式安置(政府建房以成本价出售)、中心村小集镇自建房式安置、货币补助式安置(在县城规划区内购买商品房、二手房等政府给予资金补助)、县外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行分层次、梯度式转移。

  据统计,云和先后在全县建成48个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点),其中在县城建成农民新村、普光、云甬等5个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累计安置35000余人。

  新身份:农民变成市民

  凤凰山街道普光小区是位于云和县城西北的另一处农民异地搬迁公寓集中式安置小区,该小区从2005年启动建设,4年后完工,共集中安置异地搬迁群众835户3370余人,并在小区建立了新社区——普光社区。

  2015年,该社区开展了社区居委会成员选举,进城人员王芳艳成为全省第一个非社区专职工作者身份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她说:“以居民‘自家人’的身份参与社区决策管理,很多工作更容易被理解并获得支持,可以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进城的‘新居民’融入城市生活,自己当家作主。”

  进城居民在社区里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进城农民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当中来,大家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真正享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同等待遇。

  多年来,云和着力破解城乡二元“隔离墙”,助推更多山区群众“带权进城、安家落户”,过上无差别的市民生活。进城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还有教育、医疗保障等。李云伟表示,进城后子女教育是进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云和县坚持做到同城同待遇,搬到大坪和普光等安置小区的居民,他们的子女都可以到县城数一数二的学校就读,同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云和还在全市率先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经济身份和社会身份相分离,即进城农民户籍迁至县城以后,经济身份仍然保留在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凭借社员证可享受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三权”,以及相关涉农政策和权益,消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一个拿到新的居民户口簿的周伟娟兴奋地说:“进城打工20年了,我们一家人终于名正言顺当市民了!”

  “搬到县城后,房子宽敞,每家每户门前都是绿树环绕。更开心的是,村民搬迁到这里,交通便利了,小孩上学方便了,就医购物就更不必说了……这一切,全靠党的下山脱贫好政策!”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颜雪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新起点:扎根城市创新业

  2011年,云和县启动大坪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建设项目。近日,记者来到该安置小区,在位于3幢一楼的雾溪大坪安置点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从雾溪乡下山转移安置来的村民蓝伟红正带领着一群居民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蓝伟红告诉记者,他们因为雾溪水库水源地保护而下山转移安置到这里。下山转移来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在城里工作,在县妇联和乡领导的支持下,她办起了这个来料加工点,带领年长的居民从事来料加工。

  这是云和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让农民搬家进城并实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生动写照。李云伟告诉记者,在引导安排农民顺利实施转移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使农民“稳得住、富得起”。对此,云和通过加强农民素质技能培训、安排农民到木玩企业上班、大力引进来料加工业、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方式,千方百计疏通拓宽转移农民的谋生就业渠道,实现增收致富。

  周海中的老家在赤石乡张源头村,位于紧水滩水库库区。以前,他家只有两亩水田、二三十亩林地。每年种的水稻基本用作口粮,林地也没有多少收入。

  年轻人纷纷外出闯荡。周海中19岁离家,到过温州、宁波、江西、福建,一路打工学手艺,29岁回到县城,开了一家小按摩推拿店。“习惯了外面的生活,更不想再回山里。”周海中笑着说。不过,为了照顾父母,他还是每天骑着摩托车往返县城和老家。

  2008年,根据县里的安排,张源头村被纳入下山搬迁范围。经过一番认真思索,周海中一家作为张源头村第一家农户,搬入普光小区。

  一家人住在一起,周海中夫妻可以更加专注于经营。11年间,夫妻俩的生意越做越好,每年收入约有30万元。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些闲置农房被盘活,纷纷改造成民宿。“近年来乡里发展越来越好,旅游业是大势所趋,于是决定回村开民宿。”看到民宿产业的无限潜力,周海中心动了,投入200多万元,把家里老房子进行装修,改造成民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里人现在也往农村跑了。”周海中信心满满。

  如今的云和,全县近80%的人口在县城居住,93.4%的学生在县城就读,96%的企业在县城发展,城镇化率达到69.6%,实现了农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进城梦”。“农民下山转移搬家进城,思想观念不断转变,生活习惯得到转变,就业技能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大为提高,是‘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李云伟说。

标签: 县城;进城;农民;云和县;搬迁;发展战略;进城农民;农民异地
编辑: 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