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丽水  正文

家门口就业助增收 遂昌畲家农场新模式引领绿色发展
2018-12-24 09:45:12 来源: 丽水日报 记者 张李杨 见习记者 程航 通讯员 蓝叶佳乐 李香梅

  整洁靓丽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商铺、雕梁画栋的房屋、宽敞的文化广场、熙熙攘攘的家庭农场……一个个令人陶醉、使人振奋的热闹场景,正是遂昌推进民族乡村振兴工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遂昌民族乡村善抓机遇、巧用政策,积极探索畲家农场经营新模式,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截至2017年底,遂昌民族乡村工商注册家庭农场106家,占全县家庭农场的20%,从业畲汉群众500多人,带动人均增收1000余元,经营范围遍及茶叶、毛竹、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油茶、禽畜及畲家特色美食等产业。

  农场+榜样 激活一个村庄

  石练镇宏岗民族村有畲族人口215人,村民以茶叶、菊米等传统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该村通过招商引资,从金华引进浙江赞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租用该村30亩土地建大棚种植铁皮石斛。目前,基地生产的铁皮石斛开始上市,预计亩产值可达20多万元。

  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宏岗村于2015年成立了桃坑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5位社员中有3位是畲族群众,先后种植了铁皮石斛、百合、覆盆子等400多亩。截至目前,该村注册家庭农场已达6家,100多个畲汉家庭在家庭农场辐射下受益。

  家庭农场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种养品种的引领示范,改变了宏岗畲民传统生产观念和管理模式,依托其稳定的销售渠道,带动了更多的畲民发展种养业,有效提高了民族村群众致富能力。

  农场+资源 “消薄”一个集体

  镜头移至30%以上村民是畲族的妙高街道东峰民族村。凭借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畲汉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但村集体经济零收入一直是村两委的“心病”。

  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雷文彬一改往年的工作思路,在闲置流转土地上建成钢架大棚,租给需要用地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发展种植业,村集体每年因此增加了7万多元的经营性收入。

  目前,东峰村已有3家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入驻,所经营的兰花、多肉、蔬菜等销售渠道稳定,效益良好,让薄弱民族村率先打破村集体收入“零”纪录。

  和东峰村相似,濂竹乡苏旺村、三仁畲族乡坑口村、石练镇章师村、云峰街道岩里村等10多个民族村,依托当地资源,为有志创业村民搭建平台、提供商机,既盘活了闲置农地,又丰富了集体经济发展业态,增加经营性收入。

  农场+旅游 惠及一方畲民

  以遂昌发展全域旅游为契机,一批富有创新意识的农场主,把农场建成集观光、体验、认养、科普、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基地。

  还是在东峰村,遂昌艾维多肉家庭农场把农场建成中小学生科普、体验、认养基地,每到周末、节假日,大批学生及家长光临,既富了农场主,也富了周边的畲家人。

  今年70多岁的蓝大妈一到农闲时节,就在多肉农场打工,一天有近百元收入。“像我这样的年纪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蓝大妈说。

  随着家庭农场规模化、旅游化发展,给当地畲民提供了不少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东峰、后江,石练镇宏岗、象岗等村的不少老、弱、妇女,在本地农场内定期干着较为轻松的体力活,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农场+微信 催生一批新农民

  “互联网+”时代,一批少数民族家庭农场主通过微信、电子商务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新型农民。

  今年50多岁的兰花姐,曾在金华等地从事多年兰花批发生意,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2016年,兰花姐一改以往朝九晚五、到处赶集的经营模式,跟着年轻人学微信,每天在微信上晒图晒景收订单。“用微信做买卖,生意照样红火,人却轻松不少。”兰花姐说。

  今年端午节前夕,雷云梅、雷巧梅等畲家妇女,仅通过微信朋友圈,就将畲家长粽、土蜂蜜等农特产品销售得异常火爆,日销长粽都在500根以上,销售额近万元。

  这些畲家妇女们身着畲族服装,淡妆轻描、独立优雅,在品茗触屏间收款发货,完全不见“灰头土脸”的传统农妇形象,举手投足间展现的是新时代畲家妇女的勤劳与细致,一颦一笑间蕴含着畲家妇女的自信与真诚。

标签: 家庭农场;微信;民族村;铁皮石斛;兰花;美丽乡村;文化广场;农场主
编辑: 白璐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