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场特邀剧目 “行走乌镇” 小桥流水戏剧“涌”
2019-11-01 14:24:28
来源: 浙江日报 陆 遥

  “到乌镇去?”

  “到乌镇去!”

  每年乌镇戏剧节期间,水乡乌镇总会迎接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戏剧爱好者。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无论是世界顶尖的戏剧导演,颇具流量的演员和明星,还是初出茅庐的戏剧新人,或者学生和普通观众……在这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戏剧人。

  10月25日至11月3日,第七届乌镇戏剧节如期而至,刚刚结束互联网大会的乌镇迅速进入“戏剧时间”。本届戏剧节以“涌”为主题——百川赴海,以滔滔之势涌流。涌,寓“激流勇进”之意,呈“涌现”之姿,灵感与创意将在乌镇戏剧节的舞台上喷涌而出,奔向更广阔的未来。

  10天,141场特邀剧目、18出青年竞演、1800余场古镇嘉年华……这一次,我们选择穿行在古镇盛装打扮的街道上,奔波在形形色色的剧场中,与那些戏剧人随缘相遇,记录乌镇每一个时间段里的艺术脉动,感受这股汹涌蓬勃的戏剧力量。

  西栅老街

  新人们的试验场

  “剧团需要吐故纳新,年轻演员也需要平台锻炼”

  走在西栅老街上,突然,一群人从身边奔跑过去。紧接着是尖锐的争吵声。近前一看,两个彪形大汉正扭打在一起。远处的景区保安倒一点不急,只是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幕。游客这才发现,这是一出就地上演的话剧。

  戏剧节期间,乌镇仿佛有了这样一种魔力,每一条街的这头,每一个转角的那头,都可能有出戏剧正在上演。这是属于乌镇戏剧节的保留节目——古镇嘉年华,它是乌镇为热爱艺术的人提供的自由创作和展示空间,吸引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融入完整的乌镇文化生活氛围。

  此刻,包子铺北广场被来往游客围了个水泄不通。我挤不进去,就问了边上的观众,演的是什么?有个声音自豪而响亮地接了茬:“江湖戏班《纸质生活》!”蹲在路边回答的,就是江湖戏班的负责人郎剑飞。

  郎剑飞,长头发黑框眼镜,一个颇具“江湖”味的性情中人。江湖戏班,是一个10年前发源于武汉的民间戏剧团体,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都有“分舵”。

  “总共有多少成员呢?”

  “咳,数不过来呢!”

  作为“班长”,郎剑飞已经参加了好几届乌镇戏剧节。两年前,他们的作品《目垂》还进了青年竞赛单元。

  对于嘉年华剧组来说,入围青赛无疑是一种肯定。乌镇青赛让越来越多青年戏剧人从乌镇“走出去”,走到受众更广、专业性更强的舞台,走向国际。“每年到乌镇来是我们的固定动作,只要时间上能配合的团员都会来。剧团需要吐故纳新,年轻演员也需要平台锻炼!”郎剑飞说,现在,剧团每年原创2至3部剧作。不久前,《果戈里·狂人日记》还获得了“壹戏剧大赏”年度新锐导演奖等多个奖项。

  “班长,我去看欧丁剧团啦!”剧团里的演员服装还没换,和他打了个招呼,就向街的西边跑了过去。

  “欧丁的表演好看,剧场性很强,而且歌舞的形式很抓观众眼球。我们也去看看,学学别人的戏剧性和逻辑性。”在郎剑飞的推荐下,我也跟着跑到了安渡坊码头。北欧戏剧实验室欧丁剧团带来的演出《伊卡鲁斯椅之梦》,已经把这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你想当独角兽吗?这是一场发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戏剧音乐会。伊卡鲁斯是身穿白色西装的独角兽,它像一块扔在静水里的石头,以音乐和狂欢的爆炸声打断了日常生活的秩序。”来自丹麦的剧团负责人介绍了他们的作品。

  剧团由丹麦、英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演员组成,可是你完全不用担心语言的隔阂。这些来自拉丁美洲、巴尔干半岛和非洲儿童歌曲的音乐,充满活力和感染力。在这里,没有台上和台下的区分,孩子们、游客们全都一拥而上,大家一起手拉着手,转着圈圈,共同沉醉于戏剧的圆舞曲。

  西栅评书场

  记录者的照相机

  “每天的照片我都会整理好,大文件夹下有小文件夹,一目了然”

  每天,西栅评书场门口,总是会“折起”弯弯曲曲的S型队伍。

  如果说嘉年华是街头不期而遇的狂欢,那么需要耐心排队的,除了青年竞赛,就是小镇对话了。许多热门的场次,起码得提前两小时过来等待。

  从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始,“小镇对话”就是整个戏剧节的基础板块之一。在乌镇中心的评书场,戏剧爱好者可以与戏剧大师、艺术家及嘉宾共聚一堂,畅谈戏剧、艺术、人生、世界。“我在评书场,捧着一杯茶,等着大家。”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及常任总监赖声川端起了茶杯,在这个古色古香的书场里,开始了他与欧丁剧团创始人尤吉尼奥·巴尔巴的对谈。

  “当你去剧院时,你喜欢坐在舞台和演员附近,还是最后一排?”巴尔巴导演提到,限制欧丁剧团的观众数量,是为了使每个观众都获得最大强度的观剧体验。

  看过巴尔巴导演此次特邀作品《树》的观众,一定会被其中不走寻常路的表演形式所吸引。巴尔巴导演也分享了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说到兴致处,他还叫上从事戏剧表演30多年的太太为大家现场示范。

  观众们专注地听讲,不时用笔、用镜头记录着,汲取着养分,结束后还久久不愿离去,等待着与大师对话。

  我就是在散场后,才发现站在导演身边拍照的李晏。在乌镇戏剧节,有时候,专门去约一场采访是多余的。你常常会在某场活动、某个剧场,甚至某家咖啡馆,遇见熟悉的面孔。

  黄磊形容李晏是个传奇人物,因为“他几乎用相机记录了近30年整个中国戏剧发展状况,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戏剧活动及事件发生的地址。无论是中戏三年级的习作,还是一台彼得·布鲁克的大戏,他都在。他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历程中的‘活化石’,他的镜头所记录的一切,未来可以称为‘历史’”。七届乌镇戏剧节,李晏全程在场。

  “走,吃饭去!”我跟着李晏在路上走,一转头就发现,人不见了。原来,他去跟拍了两组嘉年华巡游表演。“哈哈,昨天这个角度没遇到他们,今天拍着了!”捕捉到了好画面,他很有成就感。

  李晏一坐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找电源插头,“相机拍了一上午了,得确保电量。”今年,他带了一个单反相机和一个小卡片机,相互配合。“每天拍多少张?这真算不出来。我只知道去年结束的时候,我交给主办方的照片有30多G,还是确保每张都成功的,不是随随便便连拍。”

  在乌镇戏剧节的全程中,他大约能看三分之二的戏。“主办方的摄影团队有个计划表,每天我都是先看一下有什么活动,从而安排当天的时间。”李晏说,每天的照片他都会整理好,大文件夹下有小文件夹,一目了然。

  吃饭的过程中,查看计划表、导出刚才小镇对话的导演合影……李晏几乎每吃两口菜,就要放下筷子干点活。他在乌镇常常是高强度工作,来不及吃饭、洗澡,已成为日常。

  “7年前,我来参加第一届戏剧节的时候,还没去过任何水乡。一进景区就觉得非常震撼,没想到盖了这么大一个剧院。”李晏说,“7年了,戏剧节也越来越好了。”

  国乐剧场

  导演的生日愿望

  “明年我希望能带一个新作品过来,应该还是中国传统题材”

  选择去看丁一滕导演的《伤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完全是因为口碑。这剧之前有一个外国演员的版本——《弗兰肯斯坦的冰与火》,当中国版在本届戏剧节首演后,好评如潮。

  丁一滕,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被业内称为“当今中国新一代青年戏剧导演领军人物”和“中国当代戏剧最当红炸子鸡”。他的戏剧“新程式”作品《窦娥》《醉梦诗仙》等,将传统与当代、西方与东方的艺术精髓进行跨时空融合,以极具风格化和时代感的角度解读经典,是当今中国剧坛不可忽视的迅猛势力。

  第一幕观剧在序厅进行,倾斜的桌椅暗喻着失去平衡的状态,丁一滕饰演的“怪物”遛着狗出现了。几段对话,清楚地交待了女主角“薇朵”和她失衡的家庭。演员们说着四川话、天津话、闽南语等各地方言,脸上涂抹着专门设计的油彩脸谱,暗藏着人物的性格。转入剧场后,这出戏剧,就在不平衡的舞台上徐徐展开。

  这一天,是丁一滕28岁的生日。当演出结束、场灯亮起时,全场都在欢呼——“生日快乐!”,一个硕大的双层蛋糕被抬上了台。

  巴尔巴导演和夫人也来了,他们在后台不停地和演员们聊天。“你要照顾好他们!”在后台,巴尔巴导演拍着丁一滕的肩膀,“传授”着秘诀。

  舞台上,音乐总监王天琪正忙着收拾乐器,这个还在中央音乐学院读研二的姑娘,已经和丁一滕合作了多年。“这次的西塔琴、塔布拉鼓,都是专门从印度买来的;我们还用到了铜磬和碰铃,来表达时空的转换。”王天琪说,有的导演可能觉得戏剧音乐好比一件衣服,披着就是为了好看一些,但是丁一滕能认识到,音乐给出的暗示和气氛是像血液一样的东西。

  算起来,丁一滕是第7次来乌镇戏剧节了。第一年,他加入嘉年华的队伍,抱着吉他弹唱;第二年,他在话剧《女仆》中的演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年,他带着妈妈来旅游,赶场看了一堆好戏;第四年,他创作了《山阳祭》参加青年竞赛,获得了极高的认可;第五年,他导演的《窦娥》创造了3分钟卖空的奇迹;去年,他参与了孟京辉《茶馆》的演出……

  “乌镇戏剧节是个独一无二的平台,已经成了业内的大party。这里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激励着大家不断拿出新作品。我们习惯于每年这时候来这里,看看大家身上的优点还在不在,缺点还改没改。”丁一滕切了一块蛋糕,边吃边说。“明年我希望能带一个新作品过来,应该还是中国传统题材,继续将‘新程式’戏剧做下去。”

  在后台,舞台监督道函坐在地上,守着身边的10个大箱子,等待和货运司机交接。“我们在乌镇的演出结束啦!我在群里转到一张戏票,一会儿晚上去看!”明年,她将要去伦敦攻读世界戏剧理论的研究生。

  黑夜中的暖光

  “我们从这儿出发,无论多繁忙,每年都会回来”

  栅桥砂锅店

  乌镇的午夜,温度骤降。这是江南水乡的深秋夜晚,砂锅店、羊肉面馆、馄饨铺,家家生意兴隆。结束了一天活动的人们奔走在各家夜宵店里,一边取暖,一边交谈。

  来自深圳的戏迷徐天仪边吃边拿出一张地图,在上面圈出了几个剧场的位置。“从大剧院到水剧场要走20分钟啊,看来明天要换一双能跑的鞋。”她转头和同伴说。从昆明飞过来的戏迷胖星儿正在买机票,“我周一结束还要赶回去上班呢!能来呼吸一下真是太好了!”

  特邀剧目组的执行张楠一边吹着热气腾腾的粉丝,一边不忘在微信群里对接工作。“剧组还要多加两张工作证吗?好的,明天搞定!”

  木心美术馆的小姐姐说,这两天他们办了巴尔扎克展,游客量都是平时的两三倍;宣传组的小哥哥说,明天他们还要追加联系3个采访……

  翻开2019乌镇戏剧节组委会工作人员名单,有长达两整页的名字。舞台技术组、青年竞演组、小镇对话组、古镇嘉年华组……15个组别下,是近400个人的庞大团队。

  本地的乌青剧团和她们已经很熟悉了,3年前,他们第一次加入乌镇戏剧节,在嘉年华演出相声;如今,他们在桐乡市区已经有了一个108座的小剧场。创始人安迪说,“乌镇戏剧节更像是一个家,一个港湾,我们从这儿出发,每年在这里回港、避风、学习,无论多繁忙,都会来这里。”

  乌镇戏剧节,有人看剧、有人学习、有人会友、有人追星、有人做梦、有人找工作……店铺里,老板娘始终笑眯眯地煮着砂锅,“每年这个时候,生意都挺好的。”

  炉火上咕嘟咕嘟煮着的,是温暖人心的食物;水乡里噗通噗通跳着的,是属于大家的戏剧之梦。



标签:乌镇;戏剧节;戏剧;剧团;导演;嘉年华;评书;砂锅;剧场;演员
编辑:方涛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嘉兴  正文

141场特邀剧目 “行走乌镇” 小桥流水戏剧“涌”
2019-11-01 14:24:28 来源: 浙江日报 陆 遥

  “到乌镇去?”

  “到乌镇去!”

  每年乌镇戏剧节期间,水乡乌镇总会迎接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戏剧爱好者。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无论是世界顶尖的戏剧导演,颇具流量的演员和明星,还是初出茅庐的戏剧新人,或者学生和普通观众……在这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戏剧人。

  10月25日至11月3日,第七届乌镇戏剧节如期而至,刚刚结束互联网大会的乌镇迅速进入“戏剧时间”。本届戏剧节以“涌”为主题——百川赴海,以滔滔之势涌流。涌,寓“激流勇进”之意,呈“涌现”之姿,灵感与创意将在乌镇戏剧节的舞台上喷涌而出,奔向更广阔的未来。

  10天,141场特邀剧目、18出青年竞演、1800余场古镇嘉年华……这一次,我们选择穿行在古镇盛装打扮的街道上,奔波在形形色色的剧场中,与那些戏剧人随缘相遇,记录乌镇每一个时间段里的艺术脉动,感受这股汹涌蓬勃的戏剧力量。

  西栅老街

  新人们的试验场

  “剧团需要吐故纳新,年轻演员也需要平台锻炼”

  走在西栅老街上,突然,一群人从身边奔跑过去。紧接着是尖锐的争吵声。近前一看,两个彪形大汉正扭打在一起。远处的景区保安倒一点不急,只是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幕。游客这才发现,这是一出就地上演的话剧。

  戏剧节期间,乌镇仿佛有了这样一种魔力,每一条街的这头,每一个转角的那头,都可能有出戏剧正在上演。这是属于乌镇戏剧节的保留节目——古镇嘉年华,它是乌镇为热爱艺术的人提供的自由创作和展示空间,吸引更多游客参与进来,融入完整的乌镇文化生活氛围。

  此刻,包子铺北广场被来往游客围了个水泄不通。我挤不进去,就问了边上的观众,演的是什么?有个声音自豪而响亮地接了茬:“江湖戏班《纸质生活》!”蹲在路边回答的,就是江湖戏班的负责人郎剑飞。

  郎剑飞,长头发黑框眼镜,一个颇具“江湖”味的性情中人。江湖戏班,是一个10年前发源于武汉的民间戏剧团体,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都有“分舵”。

  “总共有多少成员呢?”

  “咳,数不过来呢!”

  作为“班长”,郎剑飞已经参加了好几届乌镇戏剧节。两年前,他们的作品《目垂》还进了青年竞赛单元。

  对于嘉年华剧组来说,入围青赛无疑是一种肯定。乌镇青赛让越来越多青年戏剧人从乌镇“走出去”,走到受众更广、专业性更强的舞台,走向国际。“每年到乌镇来是我们的固定动作,只要时间上能配合的团员都会来。剧团需要吐故纳新,年轻演员也需要平台锻炼!”郎剑飞说,现在,剧团每年原创2至3部剧作。不久前,《果戈里·狂人日记》还获得了“壹戏剧大赏”年度新锐导演奖等多个奖项。

  “班长,我去看欧丁剧团啦!”剧团里的演员服装还没换,和他打了个招呼,就向街的西边跑了过去。

  “欧丁的表演好看,剧场性很强,而且歌舞的形式很抓观众眼球。我们也去看看,学学别人的戏剧性和逻辑性。”在郎剑飞的推荐下,我也跟着跑到了安渡坊码头。北欧戏剧实验室欧丁剧团带来的演出《伊卡鲁斯椅之梦》,已经把这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你想当独角兽吗?这是一场发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戏剧音乐会。伊卡鲁斯是身穿白色西装的独角兽,它像一块扔在静水里的石头,以音乐和狂欢的爆炸声打断了日常生活的秩序。”来自丹麦的剧团负责人介绍了他们的作品。

  剧团由丹麦、英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演员组成,可是你完全不用担心语言的隔阂。这些来自拉丁美洲、巴尔干半岛和非洲儿童歌曲的音乐,充满活力和感染力。在这里,没有台上和台下的区分,孩子们、游客们全都一拥而上,大家一起手拉着手,转着圈圈,共同沉醉于戏剧的圆舞曲。

  西栅评书场

  记录者的照相机

  “每天的照片我都会整理好,大文件夹下有小文件夹,一目了然”

  每天,西栅评书场门口,总是会“折起”弯弯曲曲的S型队伍。

  如果说嘉年华是街头不期而遇的狂欢,那么需要耐心排队的,除了青年竞赛,就是小镇对话了。许多热门的场次,起码得提前两小时过来等待。

  从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开始,“小镇对话”就是整个戏剧节的基础板块之一。在乌镇中心的评书场,戏剧爱好者可以与戏剧大师、艺术家及嘉宾共聚一堂,畅谈戏剧、艺术、人生、世界。“我在评书场,捧着一杯茶,等着大家。”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及常任总监赖声川端起了茶杯,在这个古色古香的书场里,开始了他与欧丁剧团创始人尤吉尼奥·巴尔巴的对谈。

  “当你去剧院时,你喜欢坐在舞台和演员附近,还是最后一排?”巴尔巴导演提到,限制欧丁剧团的观众数量,是为了使每个观众都获得最大强度的观剧体验。

  看过巴尔巴导演此次特邀作品《树》的观众,一定会被其中不走寻常路的表演形式所吸引。巴尔巴导演也分享了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说到兴致处,他还叫上从事戏剧表演30多年的太太为大家现场示范。

  观众们专注地听讲,不时用笔、用镜头记录着,汲取着养分,结束后还久久不愿离去,等待着与大师对话。

  我就是在散场后,才发现站在导演身边拍照的李晏。在乌镇戏剧节,有时候,专门去约一场采访是多余的。你常常会在某场活动、某个剧场,甚至某家咖啡馆,遇见熟悉的面孔。

  黄磊形容李晏是个传奇人物,因为“他几乎用相机记录了近30年整个中国戏剧发展状况,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戏剧活动及事件发生的地址。无论是中戏三年级的习作,还是一台彼得·布鲁克的大戏,他都在。他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历程中的‘活化石’,他的镜头所记录的一切,未来可以称为‘历史’”。七届乌镇戏剧节,李晏全程在场。

  “走,吃饭去!”我跟着李晏在路上走,一转头就发现,人不见了。原来,他去跟拍了两组嘉年华巡游表演。“哈哈,昨天这个角度没遇到他们,今天拍着了!”捕捉到了好画面,他很有成就感。

  李晏一坐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找电源插头,“相机拍了一上午了,得确保电量。”今年,他带了一个单反相机和一个小卡片机,相互配合。“每天拍多少张?这真算不出来。我只知道去年结束的时候,我交给主办方的照片有30多G,还是确保每张都成功的,不是随随便便连拍。”

  在乌镇戏剧节的全程中,他大约能看三分之二的戏。“主办方的摄影团队有个计划表,每天我都是先看一下有什么活动,从而安排当天的时间。”李晏说,每天的照片他都会整理好,大文件夹下有小文件夹,一目了然。

  吃饭的过程中,查看计划表、导出刚才小镇对话的导演合影……李晏几乎每吃两口菜,就要放下筷子干点活。他在乌镇常常是高强度工作,来不及吃饭、洗澡,已成为日常。

  “7年前,我来参加第一届戏剧节的时候,还没去过任何水乡。一进景区就觉得非常震撼,没想到盖了这么大一个剧院。”李晏说,“7年了,戏剧节也越来越好了。”

  国乐剧场

  导演的生日愿望

  “明年我希望能带一个新作品过来,应该还是中国传统题材”

  选择去看丁一滕导演的《伤口消失在茫茫黑夜中》,完全是因为口碑。这剧之前有一个外国演员的版本——《弗兰肯斯坦的冰与火》,当中国版在本届戏剧节首演后,好评如潮。

  丁一滕,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被业内称为“当今中国新一代青年戏剧导演领军人物”和“中国当代戏剧最当红炸子鸡”。他的戏剧“新程式”作品《窦娥》《醉梦诗仙》等,将传统与当代、西方与东方的艺术精髓进行跨时空融合,以极具风格化和时代感的角度解读经典,是当今中国剧坛不可忽视的迅猛势力。

  第一幕观剧在序厅进行,倾斜的桌椅暗喻着失去平衡的状态,丁一滕饰演的“怪物”遛着狗出现了。几段对话,清楚地交待了女主角“薇朵”和她失衡的家庭。演员们说着四川话、天津话、闽南语等各地方言,脸上涂抹着专门设计的油彩脸谱,暗藏着人物的性格。转入剧场后,这出戏剧,就在不平衡的舞台上徐徐展开。

  这一天,是丁一滕28岁的生日。当演出结束、场灯亮起时,全场都在欢呼——“生日快乐!”,一个硕大的双层蛋糕被抬上了台。

  巴尔巴导演和夫人也来了,他们在后台不停地和演员们聊天。“你要照顾好他们!”在后台,巴尔巴导演拍着丁一滕的肩膀,“传授”着秘诀。

  舞台上,音乐总监王天琪正忙着收拾乐器,这个还在中央音乐学院读研二的姑娘,已经和丁一滕合作了多年。“这次的西塔琴、塔布拉鼓,都是专门从印度买来的;我们还用到了铜磬和碰铃,来表达时空的转换。”王天琪说,有的导演可能觉得戏剧音乐好比一件衣服,披着就是为了好看一些,但是丁一滕能认识到,音乐给出的暗示和气氛是像血液一样的东西。

  算起来,丁一滕是第7次来乌镇戏剧节了。第一年,他加入嘉年华的队伍,抱着吉他弹唱;第二年,他在话剧《女仆》中的演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年,他带着妈妈来旅游,赶场看了一堆好戏;第四年,他创作了《山阳祭》参加青年竞赛,获得了极高的认可;第五年,他导演的《窦娥》创造了3分钟卖空的奇迹;去年,他参与了孟京辉《茶馆》的演出……

  “乌镇戏剧节是个独一无二的平台,已经成了业内的大party。这里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激励着大家不断拿出新作品。我们习惯于每年这时候来这里,看看大家身上的优点还在不在,缺点还改没改。”丁一滕切了一块蛋糕,边吃边说。“明年我希望能带一个新作品过来,应该还是中国传统题材,继续将‘新程式’戏剧做下去。”

  在后台,舞台监督道函坐在地上,守着身边的10个大箱子,等待和货运司机交接。“我们在乌镇的演出结束啦!我在群里转到一张戏票,一会儿晚上去看!”明年,她将要去伦敦攻读世界戏剧理论的研究生。

  黑夜中的暖光

  “我们从这儿出发,无论多繁忙,每年都会回来”

  栅桥砂锅店

  乌镇的午夜,温度骤降。这是江南水乡的深秋夜晚,砂锅店、羊肉面馆、馄饨铺,家家生意兴隆。结束了一天活动的人们奔走在各家夜宵店里,一边取暖,一边交谈。

  来自深圳的戏迷徐天仪边吃边拿出一张地图,在上面圈出了几个剧场的位置。“从大剧院到水剧场要走20分钟啊,看来明天要换一双能跑的鞋。”她转头和同伴说。从昆明飞过来的戏迷胖星儿正在买机票,“我周一结束还要赶回去上班呢!能来呼吸一下真是太好了!”

  特邀剧目组的执行张楠一边吹着热气腾腾的粉丝,一边不忘在微信群里对接工作。“剧组还要多加两张工作证吗?好的,明天搞定!”

  木心美术馆的小姐姐说,这两天他们办了巴尔扎克展,游客量都是平时的两三倍;宣传组的小哥哥说,明天他们还要追加联系3个采访……

  翻开2019乌镇戏剧节组委会工作人员名单,有长达两整页的名字。舞台技术组、青年竞演组、小镇对话组、古镇嘉年华组……15个组别下,是近400个人的庞大团队。

  本地的乌青剧团和她们已经很熟悉了,3年前,他们第一次加入乌镇戏剧节,在嘉年华演出相声;如今,他们在桐乡市区已经有了一个108座的小剧场。创始人安迪说,“乌镇戏剧节更像是一个家,一个港湾,我们从这儿出发,每年在这里回港、避风、学习,无论多繁忙,都会来这里。”

  乌镇戏剧节,有人看剧、有人学习、有人会友、有人追星、有人做梦、有人找工作……店铺里,老板娘始终笑眯眯地煮着砂锅,“每年这个时候,生意都挺好的。”

  炉火上咕嘟咕嘟煮着的,是温暖人心的食物;水乡里噗通噗通跳着的,是属于大家的戏剧之梦。



标签: 乌镇;戏剧节;戏剧;剧团;导演;嘉年华;评书;砂锅;剧场;演员
编辑: 方涛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