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姚庄:一张垃圾分类答卷折射乡村之变
2019-08-21 07:35:01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戴纯青 通讯员 江继铭 曹宇杰

  “港西南片38户村民,36户合格!”昨天,嘉善县姚庄镇银水庙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姚芳统计出了最新一期全村月度垃圾分类考核成绩,各个片区的考核成绩都在90分以上,平均分达到了95分。

  “要是放在前几年,这个分数我想都不敢想。”姚芳清晰地记得,2015年4月,银水庙村作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试点村,在300多户村民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当她和党员志愿者们把垃圾分类宣传带到田间地头时,迎接他们的是村民们不解的眼光:“祖祖辈辈随手一倒的垃圾,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复杂?”“城里都没垃圾分类,为啥我们乡下要先分起来?”试点第一个月,银水庙村的垃圾分类考核平均成绩勉强达到20分,港西南片只有5户考核合格。

  4年时间,从20分到95分,垃圾分类答卷的成绩为什么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垃圾分类这事,跟全村300多户的切身利益都有关系,就得扎扎实实按照最笨的法子干,偷不得懒,取不得巧。”银水庙村党支部书记周梅风坦言。

  银水庙村的“笨办法”就是人盯人、点对点,党员、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先开始学,学会了之后,大伙儿走进每家每户的厨房,带着全村男女老少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教,一个个垃圾桶兜底翻出来现场纠错。试点的第一年,村里的党员干部们天天往村民家里跑,“熟悉到能分辨出每家灶台的油烟味”,功夫不负有心人,全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第一次达到了90%以上。

  第一步迈出去了,接下来,就要让垃圾分类成为村里的一条规矩,让大家都照章办事。

  早在试点开始时,银水庙村就按照“烂得掉、烂不掉”的分类标准,给每户发放两大两小4只桶。两个小桶放在厨房里,蔬菜、剩菜剩饭就扔进“烂得掉”的桶里,马甲袋、塑料瓶就扔进“烂不掉”的桶。两只大桶由农户在屋外指定地点放置,每天早上由两名专职保洁员上门收集、分类、清运,定点定时定人。一天一次收运垃圾,帮助村民们养成了准时倒垃圾的好习惯。

  农户分了第一遍,保洁员在收运环节进行二次分类,到了资源化处理站,工作人员再进行最后一次分类。烂得掉的垃圾就倒入处理机,经过5到8天的发酵变成有机肥料,烂不掉的垃圾就近进行压缩处理。

  这一套机制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分类之后,每天资源化处理烂得掉的垃圾约158公斤,垃圾减少近四成。四年来,银水庙村已累计实现垃圾减量约460吨,每吨可节约处理费用10元、增肥近10吨、增收3000元。

  垃圾分类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要让“95分”保持下去,银水庙村还在激励制度上做足了文章,让村民们从“要我分”变成“我要分”。

  每个月,由老党员、妇女代表、村干部以及分类不够准确的农户组成的“卫生户查队”都会开展农户垃圾分类考核,结果就在村里最醒目的宣传栏上张榜公布。对分类做得好的农户,村里每月发一点生活用品以资鼓励。截至目前,村里已经发放了1120次奖励,总金额约1.3万元。今年,银水庙村还将垃圾分类考核与人居环境相结合,通过月评季考年奖,让分类准确的农户得到更大的奖励。

  “银水庙村推进垃圾分类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在上海市全面试点垃圾分类工作之前,青浦区金泽镇龚都村专程到银水庙村学习交流,将垃圾分类的“银水庙经验”带了回去。

  一个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的背后,是姚庄重塑洁净农村人居环境的不懈努力。早在2017年,作为浙江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姚庄镇就全面铺开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工作。三年来,该镇已经探索形成了“八定四化”长效治理机制,即“定户分类、定点投放、定人收集、定站汇集、定车运输、定质分拣、定机处理、定标出料”,实现覆盖全域化、治理生态化、运作常态化、管理科学化。截至目前,姚庄镇垃圾分类自然村覆盖率已达100%、村民知晓率达90%、农户参与率达70%,日均处理约5吨,日均减量率约10%,出料经专门机构检测符合有机肥标准。

标签:垃圾分类;银水;村民;姚庄镇;考核成绩;垃圾;分类;农户;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吴越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嘉兴  正文

嘉善姚庄:一张垃圾分类答卷折射乡村之变
2019-08-21 07:35:01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戴纯青 通讯员 江继铭 曹宇杰

  “港西南片38户村民,36户合格!”昨天,嘉善县姚庄镇银水庙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姚芳统计出了最新一期全村月度垃圾分类考核成绩,各个片区的考核成绩都在90分以上,平均分达到了95分。

  “要是放在前几年,这个分数我想都不敢想。”姚芳清晰地记得,2015年4月,银水庙村作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试点村,在300多户村民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当她和党员志愿者们把垃圾分类宣传带到田间地头时,迎接他们的是村民们不解的眼光:“祖祖辈辈随手一倒的垃圾,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复杂?”“城里都没垃圾分类,为啥我们乡下要先分起来?”试点第一个月,银水庙村的垃圾分类考核平均成绩勉强达到20分,港西南片只有5户考核合格。

  4年时间,从20分到95分,垃圾分类答卷的成绩为什么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垃圾分类这事,跟全村300多户的切身利益都有关系,就得扎扎实实按照最笨的法子干,偷不得懒,取不得巧。”银水庙村党支部书记周梅风坦言。

  银水庙村的“笨办法”就是人盯人、点对点,党员、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先开始学,学会了之后,大伙儿走进每家每户的厨房,带着全村男女老少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教,一个个垃圾桶兜底翻出来现场纠错。试点的第一年,村里的党员干部们天天往村民家里跑,“熟悉到能分辨出每家灶台的油烟味”,功夫不负有心人,全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第一次达到了90%以上。

  第一步迈出去了,接下来,就要让垃圾分类成为村里的一条规矩,让大家都照章办事。

  早在试点开始时,银水庙村就按照“烂得掉、烂不掉”的分类标准,给每户发放两大两小4只桶。两个小桶放在厨房里,蔬菜、剩菜剩饭就扔进“烂得掉”的桶里,马甲袋、塑料瓶就扔进“烂不掉”的桶。两只大桶由农户在屋外指定地点放置,每天早上由两名专职保洁员上门收集、分类、清运,定点定时定人。一天一次收运垃圾,帮助村民们养成了准时倒垃圾的好习惯。

  农户分了第一遍,保洁员在收运环节进行二次分类,到了资源化处理站,工作人员再进行最后一次分类。烂得掉的垃圾就倒入处理机,经过5到8天的发酵变成有机肥料,烂不掉的垃圾就近进行压缩处理。

  这一套机制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分类之后,每天资源化处理烂得掉的垃圾约158公斤,垃圾减少近四成。四年来,银水庙村已累计实现垃圾减量约460吨,每吨可节约处理费用10元、增肥近10吨、增收3000元。

  垃圾分类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要让“95分”保持下去,银水庙村还在激励制度上做足了文章,让村民们从“要我分”变成“我要分”。

  每个月,由老党员、妇女代表、村干部以及分类不够准确的农户组成的“卫生户查队”都会开展农户垃圾分类考核,结果就在村里最醒目的宣传栏上张榜公布。对分类做得好的农户,村里每月发一点生活用品以资鼓励。截至目前,村里已经发放了1120次奖励,总金额约1.3万元。今年,银水庙村还将垃圾分类考核与人居环境相结合,通过月评季考年奖,让分类准确的农户得到更大的奖励。

  “银水庙村推进垃圾分类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在上海市全面试点垃圾分类工作之前,青浦区金泽镇龚都村专程到银水庙村学习交流,将垃圾分类的“银水庙经验”带了回去。

  一个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的背后,是姚庄重塑洁净农村人居环境的不懈努力。早在2017年,作为浙江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姚庄镇就全面铺开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工作。三年来,该镇已经探索形成了“八定四化”长效治理机制,即“定户分类、定点投放、定人收集、定站汇集、定车运输、定质分拣、定机处理、定标出料”,实现覆盖全域化、治理生态化、运作常态化、管理科学化。截至目前,姚庄镇垃圾分类自然村覆盖率已达100%、村民知晓率达90%、农户参与率达70%,日均处理约5吨,日均减量率约10%,出料经专门机构检测符合有机肥标准。

标签: 垃圾分类;银水;村民;姚庄镇;考核成绩;垃圾;分类;农户;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