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嘉兴市统计局最新调查结果公布,今年上半年,嘉兴全市“五水共治”工作群众满意度为79.55分,各县(市、区)中,总体满意度最高的是海宁市,得分达到83.19分。这是继海宁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率连续三年居嘉兴各县(市、区)首位之后,交出的又一份高分答卷。
满意度的高分,源自于一场影响深远的生态环境制度改革。自2011年在全国首批实行河长制以来,海宁三次夺得“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市级主要河道断面Ⅳ类水以上水质占比从2012年的4.65%提升到了2018年的89.1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了从0到100%的历史性转变。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海宁市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97件(包括微博、网络等),较去年同期(231件)下降58%,信访件处理率达到100%,群众回访满意率在90%以上。
“我们治水工作每一道难关的攻克、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与河长制的发展创新息息相关。”海宁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向着将海宁打造成全国平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样板的目标,海宁正以与时俱进的河长制,坚定扎实地奔向“河长治”。
从“一条河”到“一汪水”,让每一个水体都有人管
“这条河归我管,要是不经常去看看,我心里怎么能踏实?”海洲街道伊桥村村委会主任袁月忠说。在村里管泾港河道当了6年多河长,他每天路过河边都要去看看排污口水质情况、岸边设施情况、绿化是否有损坏等,一发现问题马上联系相关人员解决问题。在各级河长的主持和推动下,村里为管泾港制定了整改方案,201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河道清淤,修建了生态护岸,增添了岸边的长廊、休闲步道、景观桥、绿化等设施,昔日的“黑臭河”成了在海宁小有名气的景观河。
袁月忠是海宁全市1004名大小河长中的平凡一员。2011年,海宁市初步实现了市、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次年又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干部当河长,群众来监督”的河长制,2014年,海宁又建立起了“大河长”带“小河长”工作机制,每位“大河长”巡视一个水系,“小河长”紧盯“毛细血管”,从上至下,“包河到人”的做法破解了过去“谁都管又谁都管不了”的“九龙治水”困局。
“水域基本情况、湖长姓名、联系电话……”海宁城东,碧波荡漾的鹃湖畔竖立着一块“湖长标识牌”。与该市其他主要河道一样,主要湖泊的“湖长”同样由市领导担任。“湖长”定期带队开展巡湖活动,随时关注水质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维护“水清,岸绿,景美”的优质水环境。
在海宁,河有河长,湖也有“湖长”,甚至池塘水溇都有“溇长”。“无论是什么形态的一汪水,只要影响到了市民生活,我们都要管起来。”正如海宁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所说,8年来,当地以河长制为代表的水环境责任承包制细化到了每一根“毛细血管”,市民对河长制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在嘉兴市统计局的相关调查中,2019年上半年全市群众对河长制的认知度为73.66分,其中海宁市以82.75分的成绩获得了各县(市、区)的最高分。
从“裁判员”到“运动员”,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治水的主体
河长治水工作干得怎么样,由谁说了算?从2016年起,海宁就探索建立了河长履职述职制度,每年以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若干名大小河长,通过网络直播、新媒体实时互动等形式汇报河道状况、履职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规划。
“治水工作与千家万户都息息相关,群众满不满意,就是评判河长干得好不好的标准。”尖山新区(黄湾镇)相思河河长、副镇长沈征晔说。担任河长三年来,沈征晔为沿河每一家企业都建立了档案,即使是隔油池建造不规范、雨水管道堵塞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他也无一遗漏地记录在案,并时刻关注整改情况。细致的工作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在去年的述职中,他被评为“镇级河长履职优胜者”。
早在河长制建立之初,海宁就提出“干部当河长,群众来监督”。2019年上半年,嘉兴全市“五水共治”活动参与度为58.99分,同比提升6.37分,其中,海宁市的市民参与度为68.50分,居嘉兴全市第一。在当好“裁判员”、以监督评判的方式参与治水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宁市民以“运动员”的姿态奔跑到了“五水共治”的第一线。
在海昌街道,每月的25日是党员志愿者日,所有党员志愿者都要参加河道巡查,监督海昌街道的每一条河,防止河水污染反弹;在硖石街道,街道商会21家企业组建“企业家护水队”,开展“碧水蓝天 情系硖石”行动,认捐认治,争当治水剿劣的响应者、践行者、宣传者;在许村镇,企业主们接力上任“民间河长”,村民们竞相上岗“内塘塘长”,各尽所能为治水助力……在海宁,“潮乡先锋”在行动、“河小二”在行动、巾帼妇女在行动等“八大助推行动”凝聚起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了一道全民治水、护水的亮丽风景线。
从“铁脚板”到“千里眼”,让绿水长流装上“智慧大脑”
“本次巡河时间40分钟,巡河长度1.02公里,图片上传成功……”日前,海宁港航“潮乡蓝管家”志愿者与许村镇科同村志愿者们一起来到村里的河道边开展志愿巡河活动。在“潮乡智慧河长”手机APP上,志愿者们在河边巡视的足迹被完整记录了下来,他们发现的问题也通过照片上传,直接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以前我们巡河,靠的是一双‘铁脚板’埋头走,发现问题记录好带回来上交,再回头取证处理,一来一去最快也要一两天。现在有了APP,问题直接上传,相关部门就像长了‘千里眼’,效率提高不是一点点。”科同村党总支书记郭利中说,“潮乡智慧河长”APP集成了GPS功能,“河长”必须在他所负责的河边300米的范围内才能签到,巡河时长超过5分钟才能显示。
“千里眼”的背后,是海宁2016年起投入使用的“五水共治”智(治)水物联网管控平台,目前,河长制管理、河道污水治理监测系统陆续实现了智慧化管理,在河长制考核、生活污水排放监控、污水处理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进位于海宁市经编大厦顶楼的海宁市“五水共治”指挥中心,“五水共治”智(治)水物联网管控平台的运行状况显示在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多个装有监控仪的点位的实时状态无缝切换。
马桥新塘村合兴组和松木漾桥的水质监测点位,实时监测着水体中的COD、氨氮、总磷和PH值;位于马桥街道马桥村的永忠泵站,则是一个农村生活污水管网点位,实时监控着污水管网入口的流量、液位以及生态池运行状态……据了解,经过三年的建设,海宁范围内的重要点位已基本纳入“智慧之眼”的24小时监控中,系统通过对排污源实时监控、对断面水质远程监测、对污水排放自动统计,发现事故自动预警,将原有分散在各级部门的信息汇总整合,初步形成了信息大覆盖、数据全掌握、监管无盲区的“五水共治”信息化管理新模式。
“在成功创建两个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将以点扩面,科学施策,力争14个省控、嘉兴市控地表水断面水质稳步提升,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污水零直排区’的目标任务。”海宁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宁将紧紧围绕嘉兴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中心工作全速奔跑,进一步提升“五水共治”工作的公众知晓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和满意度。
日前,嘉兴市统计局最新调查结果公布,今年上半年,嘉兴全市“五水共治”工作群众满意度为79.55分,各县(市、区)中,总体满意度最高的是海宁市,得分达到83.19分。这是继海宁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率连续三年居嘉兴各县(市、区)首位之后,交出的又一份高分答卷。
满意度的高分,源自于一场影响深远的生态环境制度改革。自2011年在全国首批实行河长制以来,海宁三次夺得“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市级主要河道断面Ⅳ类水以上水质占比从2012年的4.65%提升到了2018年的89.1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了从0到100%的历史性转变。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海宁市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97件(包括微博、网络等),较去年同期(231件)下降58%,信访件处理率达到100%,群众回访满意率在90%以上。
“我们治水工作每一道难关的攻克、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与河长制的发展创新息息相关。”海宁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向着将海宁打造成全国平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样板的目标,海宁正以与时俱进的河长制,坚定扎实地奔向“河长治”。
从“一条河”到“一汪水”,让每一个水体都有人管
“这条河归我管,要是不经常去看看,我心里怎么能踏实?”海洲街道伊桥村村委会主任袁月忠说。在村里管泾港河道当了6年多河长,他每天路过河边都要去看看排污口水质情况、岸边设施情况、绿化是否有损坏等,一发现问题马上联系相关人员解决问题。在各级河长的主持和推动下,村里为管泾港制定了整改方案,201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河道清淤,修建了生态护岸,增添了岸边的长廊、休闲步道、景观桥、绿化等设施,昔日的“黑臭河”成了在海宁小有名气的景观河。
袁月忠是海宁全市1004名大小河长中的平凡一员。2011年,海宁市初步实现了市、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次年又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干部当河长,群众来监督”的河长制,2014年,海宁又建立起了“大河长”带“小河长”工作机制,每位“大河长”巡视一个水系,“小河长”紧盯“毛细血管”,从上至下,“包河到人”的做法破解了过去“谁都管又谁都管不了”的“九龙治水”困局。
“水域基本情况、湖长姓名、联系电话……”海宁城东,碧波荡漾的鹃湖畔竖立着一块“湖长标识牌”。与该市其他主要河道一样,主要湖泊的“湖长”同样由市领导担任。“湖长”定期带队开展巡湖活动,随时关注水质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维护“水清,岸绿,景美”的优质水环境。
在海宁,河有河长,湖也有“湖长”,甚至池塘水溇都有“溇长”。“无论是什么形态的一汪水,只要影响到了市民生活,我们都要管起来。”正如海宁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所说,8年来,当地以河长制为代表的水环境责任承包制细化到了每一根“毛细血管”,市民对河长制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在嘉兴市统计局的相关调查中,2019年上半年全市群众对河长制的认知度为73.66分,其中海宁市以82.75分的成绩获得了各县(市、区)的最高分。
从“裁判员”到“运动员”,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治水的主体
河长治水工作干得怎么样,由谁说了算?从2016年起,海宁就探索建立了河长履职述职制度,每年以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若干名大小河长,通过网络直播、新媒体实时互动等形式汇报河道状况、履职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规划。
“治水工作与千家万户都息息相关,群众满不满意,就是评判河长干得好不好的标准。”尖山新区(黄湾镇)相思河河长、副镇长沈征晔说。担任河长三年来,沈征晔为沿河每一家企业都建立了档案,即使是隔油池建造不规范、雨水管道堵塞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他也无一遗漏地记录在案,并时刻关注整改情况。细致的工作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在去年的述职中,他被评为“镇级河长履职优胜者”。
早在河长制建立之初,海宁就提出“干部当河长,群众来监督”。2019年上半年,嘉兴全市“五水共治”活动参与度为58.99分,同比提升6.37分,其中,海宁市的市民参与度为68.50分,居嘉兴全市第一。在当好“裁判员”、以监督评判的方式参与治水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宁市民以“运动员”的姿态奔跑到了“五水共治”的第一线。
在海昌街道,每月的25日是党员志愿者日,所有党员志愿者都要参加河道巡查,监督海昌街道的每一条河,防止河水污染反弹;在硖石街道,街道商会21家企业组建“企业家护水队”,开展“碧水蓝天 情系硖石”行动,认捐认治,争当治水剿劣的响应者、践行者、宣传者;在许村镇,企业主们接力上任“民间河长”,村民们竞相上岗“内塘塘长”,各尽所能为治水助力……在海宁,“潮乡先锋”在行动、“河小二”在行动、巾帼妇女在行动等“八大助推行动”凝聚起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了一道全民治水、护水的亮丽风景线。
从“铁脚板”到“千里眼”,让绿水长流装上“智慧大脑”
“本次巡河时间40分钟,巡河长度1.02公里,图片上传成功……”日前,海宁港航“潮乡蓝管家”志愿者与许村镇科同村志愿者们一起来到村里的河道边开展志愿巡河活动。在“潮乡智慧河长”手机APP上,志愿者们在河边巡视的足迹被完整记录了下来,他们发现的问题也通过照片上传,直接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以前我们巡河,靠的是一双‘铁脚板’埋头走,发现问题记录好带回来上交,再回头取证处理,一来一去最快也要一两天。现在有了APP,问题直接上传,相关部门就像长了‘千里眼’,效率提高不是一点点。”科同村党总支书记郭利中说,“潮乡智慧河长”APP集成了GPS功能,“河长”必须在他所负责的河边300米的范围内才能签到,巡河时长超过5分钟才能显示。
“千里眼”的背后,是海宁2016年起投入使用的“五水共治”智(治)水物联网管控平台,目前,河长制管理、河道污水治理监测系统陆续实现了智慧化管理,在河长制考核、生活污水排放监控、污水处理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进位于海宁市经编大厦顶楼的海宁市“五水共治”指挥中心,“五水共治”智(治)水物联网管控平台的运行状况显示在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多个装有监控仪的点位的实时状态无缝切换。
马桥新塘村合兴组和松木漾桥的水质监测点位,实时监测着水体中的COD、氨氮、总磷和PH值;位于马桥街道马桥村的永忠泵站,则是一个农村生活污水管网点位,实时监控着污水管网入口的流量、液位以及生态池运行状态……据了解,经过三年的建设,海宁范围内的重要点位已基本纳入“智慧之眼”的24小时监控中,系统通过对排污源实时监控、对断面水质远程监测、对污水排放自动统计,发现事故自动预警,将原有分散在各级部门的信息汇总整合,初步形成了信息大覆盖、数据全掌握、监管无盲区的“五水共治”信息化管理新模式。
“在成功创建两个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将以点扩面,科学施策,力争14个省控、嘉兴市控地表水断面水质稳步提升,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污水零直排区’的目标任务。”海宁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宁将紧紧围绕嘉兴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中心工作全速奔跑,进一步提升“五水共治”工作的公众知晓度、参与度、支持度、信心度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