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乘客万米高空突发脑梗昏厥!这位海宁医生挺身而出!
2019-04-19 09:05:10
来源: 海宁日报 记者 贺洁靓 通讯员 丁瑞林

  “前几天,我父亲在飞机上命悬一线,真的要特别感谢海宁康华医院的张医生,他们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是他给了我父亲第二次生命。希望通过报社,想再次对他说声‘谢谢’。”4月18日,《海宁日报》热线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来自河南南阳殷女士打来的。言语里充满着感激。

  殷女士口中说的“张医生”,是海宁康华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张清德。从殷女士和张医生口中,记者还原了万米高空中上的这场生死营救。

  70多岁的父亲在飞机上突发疾病

  殷女士今年38岁,河南南阳人,常年居住在加拿大,前段时间,她回国来看望父母,并陪着父母分别去了北京、杭州旅游。

  然而,就在4月13日,一家人旅游结束后从杭州萧山返回南阳姜营的CZ3316航班上,父亲出事了。

  殷女士说,今年72岁的父亲患有高血压,常年需要服药。当天上午10点34分,飞机起飞,在此前,父亲的身体没有任何不适。

  飞机在起飞半个多小时,在经历起飞之初的颠簸后,在万米高空平静地飞行着,机上不少乘客开始打起瞌睡。

  “我爸也闭着眼睛,当时我喊了他几声,发现没有反映,一摸他的身体,很凉,第一感觉就是出事了!”殷女士心有余悸地说。

  此时,飞机距目的地南阳还要飞1个小时,情况危急,怎么办?殷女士急忙起身寻求乘务人员帮忙。接着,空乘立即广播寻求医护人员。

  “老人情况确实危急,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今年52岁的张清德老家也在南阳,那天,他也从杭州萧山乘坐这班飞机准备回老家办点事。

  当时,张清德和殷女士的父亲隔着四排座位,正闭目养神的他听到了突然响起的列车广播声后,条件反射般站起来,没有任何犹豫地走了过去,一摸老人的脉搏,“大动脉搏动十分微弱,几乎没有了。”他介绍。

  一场生死营救就在万米高空上演

  张清德先问了家属病史后,首先考虑老人是否是心脏方面问题。“我马上为他抢救,在他的胸口捶击了七八次。”在几下捶击过后,他发现老人的脉搏逐渐变强了。再检查发现,老人右侧上下肢都动不了,便判断出老人的症状除了心脏血管方面的问题,还有脑梗塞一类病症。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大脑。”作为医生,张清德最能体会这两句话的重要性。

  由于飞机上医疗设备条件简陋,只备有听诊器、血压仪,老人随身也只携带了降压药。幸运的是,一位热心的旅客有冠心病病史,随身携带了速效救心丸并拿了出来。张清德立刻拿出六颗,将药丸捏碎后压在老人的舌根下,让他马上吃下去。

  采取这一系列抢救措施后,张清德发现老人心跳和血压开始变得平稳。接着,在旁边热心乘客和空乘人员的帮助下,把老人移在过道上,身下铺了几床毯子,让他平躺着。

  张清德还安慰一旁因为担心父亲的身体而不断哭泣的殷女士,“不要太担心,你父亲的情况暂时平稳了。”

  整个过程,张清德一直陪在老人身边,并时刻监测生命体征,机组人员也提前与地面取得联系。中午12点03分,飞机着陆后,已经在机场等候的医护人员立即抬着担架来到飞机上,张清德向120上的医护人员交代了老人的病情。

  很快,救护车将老人紧急送往南阳当地医院。

  “脱下白大褂我还是医生”

  和张清德判断的一样,在当地医院,老人被确诊为“脑梗合并冠心病”。殷女士介绍,父亲在当地医院及时完成了静脉溶栓后,因脑梗引发的右侧肢体偏瘫在改善,言语、意识清晰,也正在慢慢好转。目前,老人已经转院至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治疗,将在脑血管最狭窄的地方装上支架。

  “若不是张医生在飞机上采取急救,我父亲肯定熬不到下飞机。”殷女士多次强调“张医生是救命恩人。”因此,在下飞机前,殷女士无论如何也要张清德把电话告诉她,今后找机会当面感谢。

  “脱下白大褂我还是医生。”对此,张清德笑着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虽然在飞机上条件受限,设备不足,但他仍然尽力而为,至少能为患者做一些临时的处置,为患者的生命争取有利的时间。

  据悉,这是他第一次在飞机上救病人。然而,从医30年以来,在医院里,这样的紧急抢救经常发生。张清德所在的心内科是一个风险高、病人病情变化快的临床科室,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是生是死,瞬间决定。在心内科,很多心梗病人都是在半夜或后半夜被送到医院的。因此,他经常要与死神赛跑,和他的团队成员一次次在生命的边缘力挽狂澜。

  在为心梗病人做手术时,还需要穿着重重的铅衣,中途不能喝水、上厕所,他在手术台上帮助病人与死神赛跑,自己却不得不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之下。“一台造影手术是半个小时,如果是复杂病变或者急诊手术,最长要做到2个多小时。医生多的时候还可以做完一台休息下,少的时候只能连台上,一天除了吃饭喝水根本没有时间休息。”

  “能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很有成就感,对我而言,这就是从医的意义。”他笑着说。

标签:飞机;父亲;医生;女士;老人;海宁;河南南阳;救命恩人;康华;医护人员
编辑:郑胜颖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嘉兴  正文

七旬乘客万米高空突发脑梗昏厥!这位海宁医生挺身而出!
2019-04-19 09:05:10 来源: 海宁日报 记者 贺洁靓 通讯员 丁瑞林

  “前几天,我父亲在飞机上命悬一线,真的要特别感谢海宁康华医院的张医生,他们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是他给了我父亲第二次生命。希望通过报社,想再次对他说声‘谢谢’。”4月18日,《海宁日报》热线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来自河南南阳殷女士打来的。言语里充满着感激。

  殷女士口中说的“张医生”,是海宁康华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张清德。从殷女士和张医生口中,记者还原了万米高空中上的这场生死营救。

  70多岁的父亲在飞机上突发疾病

  殷女士今年38岁,河南南阳人,常年居住在加拿大,前段时间,她回国来看望父母,并陪着父母分别去了北京、杭州旅游。

  然而,就在4月13日,一家人旅游结束后从杭州萧山返回南阳姜营的CZ3316航班上,父亲出事了。

  殷女士说,今年72岁的父亲患有高血压,常年需要服药。当天上午10点34分,飞机起飞,在此前,父亲的身体没有任何不适。

  飞机在起飞半个多小时,在经历起飞之初的颠簸后,在万米高空平静地飞行着,机上不少乘客开始打起瞌睡。

  “我爸也闭着眼睛,当时我喊了他几声,发现没有反映,一摸他的身体,很凉,第一感觉就是出事了!”殷女士心有余悸地说。

  此时,飞机距目的地南阳还要飞1个小时,情况危急,怎么办?殷女士急忙起身寻求乘务人员帮忙。接着,空乘立即广播寻求医护人员。

  “老人情况确实危急,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今年52岁的张清德老家也在南阳,那天,他也从杭州萧山乘坐这班飞机准备回老家办点事。

  当时,张清德和殷女士的父亲隔着四排座位,正闭目养神的他听到了突然响起的列车广播声后,条件反射般站起来,没有任何犹豫地走了过去,一摸老人的脉搏,“大动脉搏动十分微弱,几乎没有了。”他介绍。

  一场生死营救就在万米高空上演

  张清德先问了家属病史后,首先考虑老人是否是心脏方面问题。“我马上为他抢救,在他的胸口捶击了七八次。”在几下捶击过后,他发现老人的脉搏逐渐变强了。再检查发现,老人右侧上下肢都动不了,便判断出老人的症状除了心脏血管方面的问题,还有脑梗塞一类病症。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大脑。”作为医生,张清德最能体会这两句话的重要性。

  由于飞机上医疗设备条件简陋,只备有听诊器、血压仪,老人随身也只携带了降压药。幸运的是,一位热心的旅客有冠心病病史,随身携带了速效救心丸并拿了出来。张清德立刻拿出六颗,将药丸捏碎后压在老人的舌根下,让他马上吃下去。

  采取这一系列抢救措施后,张清德发现老人心跳和血压开始变得平稳。接着,在旁边热心乘客和空乘人员的帮助下,把老人移在过道上,身下铺了几床毯子,让他平躺着。

  张清德还安慰一旁因为担心父亲的身体而不断哭泣的殷女士,“不要太担心,你父亲的情况暂时平稳了。”

  整个过程,张清德一直陪在老人身边,并时刻监测生命体征,机组人员也提前与地面取得联系。中午12点03分,飞机着陆后,已经在机场等候的医护人员立即抬着担架来到飞机上,张清德向120上的医护人员交代了老人的病情。

  很快,救护车将老人紧急送往南阳当地医院。

  “脱下白大褂我还是医生”

  和张清德判断的一样,在当地医院,老人被确诊为“脑梗合并冠心病”。殷女士介绍,父亲在当地医院及时完成了静脉溶栓后,因脑梗引发的右侧肢体偏瘫在改善,言语、意识清晰,也正在慢慢好转。目前,老人已经转院至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治疗,将在脑血管最狭窄的地方装上支架。

  “若不是张医生在飞机上采取急救,我父亲肯定熬不到下飞机。”殷女士多次强调“张医生是救命恩人。”因此,在下飞机前,殷女士无论如何也要张清德把电话告诉她,今后找机会当面感谢。

  “脱下白大褂我还是医生。”对此,张清德笑着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虽然在飞机上条件受限,设备不足,但他仍然尽力而为,至少能为患者做一些临时的处置,为患者的生命争取有利的时间。

  据悉,这是他第一次在飞机上救病人。然而,从医30年以来,在医院里,这样的紧急抢救经常发生。张清德所在的心内科是一个风险高、病人病情变化快的临床科室,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是生是死,瞬间决定。在心内科,很多心梗病人都是在半夜或后半夜被送到医院的。因此,他经常要与死神赛跑,和他的团队成员一次次在生命的边缘力挽狂澜。

  在为心梗病人做手术时,还需要穿着重重的铅衣,中途不能喝水、上厕所,他在手术台上帮助病人与死神赛跑,自己却不得不长时间暴露在射线之下。“一台造影手术是半个小时,如果是复杂病变或者急诊手术,最长要做到2个多小时。医生多的时候还可以做完一台休息下,少的时候只能连台上,一天除了吃饭喝水根本没有时间休息。”

  “能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很有成就感,对我而言,这就是从医的意义。”他笑着说。

标签: 飞机;父亲;医生;女士;老人;海宁;河南南阳;救命恩人;康华;医护人员
编辑: 郑胜颖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