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南繁人逐日而行
2019-04-15 09:42:49
来源: 南湖晚报 记者 吴晓宇 通讯员 宋 瑜 王润屹 摄影记者 冯玉坤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

  1965年,嘉兴农业科研人员作为浙江省首批南繁人,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沃土上,播下一粒种子。

  春去秋来,寒暑交替,海南陵水的太阳、风、雨和流动的云,让一粒稻种实现最大价值的同时,也点燃了南繁精神的火种。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54年的南繁北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些话,南繁人写在心上刻在骨里。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愿为苍生谋稻粱”,嘉兴南繁育种人,为一粒好种子,甘做“追赶太阳的人”。

  创新与超越

  在大漾试验田里,“有望成材”的水稻植株,戴上了一顶顶“纸帽子”,在春风里轻轻摆动。黄海祥俯下身,仔细观看着,眼里充满希望。

  黄海祥是“差异化”水稻育种的后起之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他一直秉持的理念。

  黄海祥率先在我国南方稻区开展晚粳稻“长粒粳”育种,开拓晚粳粒型育种新领域,并实现粒型与品质双突破,率先育成并审定了浙江省第一个长粒晚粳新品种、第一个长粒晚粳不育系、第一个长粒晚粳杂交稻组合……

  “选育籼粳杂交品种是主攻方向,我的目标是更高产、更高质、更高效。”黄海祥科研定位清晰,对未来有信心。

  在大漾试验田的另一头,蔡金洋带领的课题组已经埋头干了近4个月,“今年的气温比往年高,我们会提前10多天返回嘉兴。”

  2006年,蔡金洋研究生毕业后到嘉兴市农科院工作,在跟随前辈脚步的同时,他也想在这个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

  “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功能稻。”蔡金洋在研究一种肾病病人吃的功能米,他说,肾病病人的蛋白质摄入量不能很高,“我想研究出一种针对他们的低蛋白质种子。”

  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抗褐飞虱基因利用、氮素高效基因利用、理想株型基因利用、优质稻米基因利用……在科研的道路上,南繁人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南繁育种团队的精神感染着全院的科研人员,大家科研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全院上下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氛围日益浓厚。”嘉兴市农科院院长程旺大说。

  嘉兴市农科院与秀洲区合作,开展嘉兴北部低洼田种养结合模式构建及其机理研究,构建筛选了藕/鱼、南湖菱/鱼等4种主要种养结合模式,“十二五”期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3亿多元;

  名特优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建成引种示范基地15个,开发新产品22个,累计推广5.4万亩次,新增效益6000多万元;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生物技术、食用菌等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水蜜桃保鲜、鲜切莲藕贮运、电商葡萄贮运技术和藏红花等中草药脱毒快繁技术的研发应用,推进我市蔬菜瓜果等产业的兴旺;

  2018年4月,与五芳斋集团和市供销社等联合发起组建了浙江禾天下种业有限公司,打造从种子研发到米制品的“稻米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嘉兴水稻种业。 

  失败与成功

  “地里选取的水稻材料很多,但真正能成材的,有时甚至不足1%,我们面对的是大量失败。”被誉为“江南水稻育种大王”的嘉兴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省特级专家姚海根,在育种领域工作了45年,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时要面对大量的失败,“我们育种人,就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失败中孕育成功。”

  为了孕育出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优质米新品种,黄海祥用了7年时间。

  1997年,黄海祥开始独立育种时,给自己确定目标:培育水稻里的“高富帅”,做优质大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从几千甚至上万个材料中筛选良种,忍受着一次次的失败。直到2004年,“高富帅”水稻——“嘉禾212”通过审定,成为浙江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长粒型优质晚粳新品种,被列为国家计委优质水稻品种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重点开发品种,被浙江、上海、苏南地区等众多米业企业作为优质米产业化开发的首选品种。

  屡败屡战,只有坚持才有胜利的曙光,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研究室主任富昊伟深有体会。2001年,他的杂交中籼稻“嘉优99”参加浙江省区试因纯度不够未能通过审定。

  放弃,意味着多年努力白费;坚持,或许会有一线希望。

  关键时刻,浙江大学农学系舒庆尧教授提议通过辐射诱变改良育性。在新的研发思路下,富昊伟带着经过诱变的种子再次赶赴陵水。

  终于,在无数次的失败后,富昊伟找到了一株突变体。2012年,“嘉优99”在江西与福建同时通过审定。

  从立项到通过审定,“嘉优99”用了15年。

  “南繁育种,失败次数很多,但希望也不小。只要有一丝希望,总能让我们坚持下去。”富昊伟课题组的李友发,正逐步成长为南繁育种团队中坚力量。

  近年来,南繁育种的课题研究频频出成果,育成的水稻品种全国每年推广面积保持在800万至1000万亩,年增产粮食1.6亿公斤:

  “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农业与生物技术领域获得的科技进步最高奖;

  2017年11月,省农业厅评选出“2017浙江好稻米”十大金奖品种,嘉兴市农科院选育品种独占六席;

  2018年11月2日,江苏省沭阳县青伊湖农场进行籼粳杂交稻“嘉优中科1号”万亩示范方实收测产,200多亩攻关方最终测出亩产达到1052公斤,首次突破了亩产1000公斤大关……

  “有三个目标永远不会变,‘高产,优质,高抗’。”富昊伟说。

  守职与奉献

  3月19日晚上8点左右,李友发跟远在嘉兴的儿子视频通话。屏幕里,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很认真地在背《三字经》。

  快结束视频时,儿子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李友发说:“明天回。”

  “骗他的。我大概在4月底5月初回。”李友发把儿子背《三字经》的视频录了下来,没事时点开看看。

  李友发床头的桌子上,放了两个魔方。这是他买给儿子的礼物,但是买的魔方难度有点大,他又从嘉兴带到了陵水,空闲时会研究一下,“等回去教儿子玩。”

  一有时间就跟儿子视频,现在父子俩感情很好,李友发记得,孩子1岁半时,他从陵水回到嘉兴,儿子不仅不叫他“爸爸”,甚至还躲了一下,“那一次,让我感觉挺心酸的。”

  在南繁基地,“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上”等红底黑字的宣传语都出自科研辅助人员马兴华之手。

  马兴华1990年参与南繁育种的科研辅助,每年有5个月在海南,目前还担任市农科院南繁基地管理员。刚开始育种的几年,他谈对象没一个能长久。辞职干了别的工作,等结婚后又重新回到育种岗位上,30年转眼就过去,“唯一的遗憾就是对家里照顾太少。”

  姚海根在育种行业耕耘45年,几十年来都住在市农科院,因为他就要离水稻很近;65岁的李金军,对南繁试验田的万份水稻材料,长啥样、株高多少、有什么优缺点,他都了如指掌……他们对育种事业的热爱,已经爱到骨髓里。

  “南繁精神,它的创新、奋斗和奉献核心与‘红船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嘉兴市农科院党委书记沈卫锋说,嘉兴南繁育种团队把他们的爱融入到每一粒种子中,“通过种子的培育,通过种子的撒播,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们的团队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精神无疆界。跨越时代,跨越领域,南繁精神的火种撒向嘉禾大地,被一代代传承和发扬。

标签:育种;嘉兴市;嘉兴;水稻;黄海;失败;农科院;浙江省;创新;科研
编辑:吴越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嘉兴  正文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南繁人逐日而行
2019-04-15 09:42:49 来源: 南湖晚报 记者 吴晓宇 通讯员 宋 瑜 王润屹 摄影记者 冯玉坤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

  1965年,嘉兴农业科研人员作为浙江省首批南繁人,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沃土上,播下一粒种子。

  春去秋来,寒暑交替,海南陵水的太阳、风、雨和流动的云,让一粒稻种实现最大价值的同时,也点燃了南繁精神的火种。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54年的南繁北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些话,南繁人写在心上刻在骨里。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愿为苍生谋稻粱”,嘉兴南繁育种人,为一粒好种子,甘做“追赶太阳的人”。

  创新与超越

  在大漾试验田里,“有望成材”的水稻植株,戴上了一顶顶“纸帽子”,在春风里轻轻摆动。黄海祥俯下身,仔细观看着,眼里充满希望。

  黄海祥是“差异化”水稻育种的后起之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他一直秉持的理念。

  黄海祥率先在我国南方稻区开展晚粳稻“长粒粳”育种,开拓晚粳粒型育种新领域,并实现粒型与品质双突破,率先育成并审定了浙江省第一个长粒晚粳新品种、第一个长粒晚粳不育系、第一个长粒晚粳杂交稻组合……

  “选育籼粳杂交品种是主攻方向,我的目标是更高产、更高质、更高效。”黄海祥科研定位清晰,对未来有信心。

  在大漾试验田的另一头,蔡金洋带领的课题组已经埋头干了近4个月,“今年的气温比往年高,我们会提前10多天返回嘉兴。”

  2006年,蔡金洋研究生毕业后到嘉兴市农科院工作,在跟随前辈脚步的同时,他也想在这个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

  “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功能稻。”蔡金洋在研究一种肾病病人吃的功能米,他说,肾病病人的蛋白质摄入量不能很高,“我想研究出一种针对他们的低蛋白质种子。”

  水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抗褐飞虱基因利用、氮素高效基因利用、理想株型基因利用、优质稻米基因利用……在科研的道路上,南繁人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南繁育种团队的精神感染着全院的科研人员,大家科研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全院上下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氛围日益浓厚。”嘉兴市农科院院长程旺大说。

  嘉兴市农科院与秀洲区合作,开展嘉兴北部低洼田种养结合模式构建及其机理研究,构建筛选了藕/鱼、南湖菱/鱼等4种主要种养结合模式,“十二五”期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3亿多元;

  名特优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建成引种示范基地15个,开发新产品22个,累计推广5.4万亩次,新增效益6000多万元;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生物技术、食用菌等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水蜜桃保鲜、鲜切莲藕贮运、电商葡萄贮运技术和藏红花等中草药脱毒快繁技术的研发应用,推进我市蔬菜瓜果等产业的兴旺;

  2018年4月,与五芳斋集团和市供销社等联合发起组建了浙江禾天下种业有限公司,打造从种子研发到米制品的“稻米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嘉兴水稻种业。 

  失败与成功

  “地里选取的水稻材料很多,但真正能成材的,有时甚至不足1%,我们面对的是大量失败。”被誉为“江南水稻育种大王”的嘉兴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省特级专家姚海根,在育种领域工作了45年,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时要面对大量的失败,“我们育种人,就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失败中孕育成功。”

  为了孕育出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优质米新品种,黄海祥用了7年时间。

  1997年,黄海祥开始独立育种时,给自己确定目标:培育水稻里的“高富帅”,做优质大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从几千甚至上万个材料中筛选良种,忍受着一次次的失败。直到2004年,“高富帅”水稻——“嘉禾212”通过审定,成为浙江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长粒型优质晚粳新品种,被列为国家计委优质水稻品种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重点开发品种,被浙江、上海、苏南地区等众多米业企业作为优质米产业化开发的首选品种。

  屡败屡战,只有坚持才有胜利的曙光,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研究室主任富昊伟深有体会。2001年,他的杂交中籼稻“嘉优99”参加浙江省区试因纯度不够未能通过审定。

  放弃,意味着多年努力白费;坚持,或许会有一线希望。

  关键时刻,浙江大学农学系舒庆尧教授提议通过辐射诱变改良育性。在新的研发思路下,富昊伟带着经过诱变的种子再次赶赴陵水。

  终于,在无数次的失败后,富昊伟找到了一株突变体。2012年,“嘉优99”在江西与福建同时通过审定。

  从立项到通过审定,“嘉优99”用了15年。

  “南繁育种,失败次数很多,但希望也不小。只要有一丝希望,总能让我们坚持下去。”富昊伟课题组的李友发,正逐步成长为南繁育种团队中坚力量。

  近年来,南繁育种的课题研究频频出成果,育成的水稻品种全国每年推广面积保持在800万至1000万亩,年增产粮食1.6亿公斤:

  “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农业与生物技术领域获得的科技进步最高奖;

  2017年11月,省农业厅评选出“2017浙江好稻米”十大金奖品种,嘉兴市农科院选育品种独占六席;

  2018年11月2日,江苏省沭阳县青伊湖农场进行籼粳杂交稻“嘉优中科1号”万亩示范方实收测产,200多亩攻关方最终测出亩产达到1052公斤,首次突破了亩产1000公斤大关……

  “有三个目标永远不会变,‘高产,优质,高抗’。”富昊伟说。

  守职与奉献

  3月19日晚上8点左右,李友发跟远在嘉兴的儿子视频通话。屏幕里,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很认真地在背《三字经》。

  快结束视频时,儿子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李友发说:“明天回。”

  “骗他的。我大概在4月底5月初回。”李友发把儿子背《三字经》的视频录了下来,没事时点开看看。

  李友发床头的桌子上,放了两个魔方。这是他买给儿子的礼物,但是买的魔方难度有点大,他又从嘉兴带到了陵水,空闲时会研究一下,“等回去教儿子玩。”

  一有时间就跟儿子视频,现在父子俩感情很好,李友发记得,孩子1岁半时,他从陵水回到嘉兴,儿子不仅不叫他“爸爸”,甚至还躲了一下,“那一次,让我感觉挺心酸的。”

  在南繁基地,“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上”等红底黑字的宣传语都出自科研辅助人员马兴华之手。

  马兴华1990年参与南繁育种的科研辅助,每年有5个月在海南,目前还担任市农科院南繁基地管理员。刚开始育种的几年,他谈对象没一个能长久。辞职干了别的工作,等结婚后又重新回到育种岗位上,30年转眼就过去,“唯一的遗憾就是对家里照顾太少。”

  姚海根在育种行业耕耘45年,几十年来都住在市农科院,因为他就要离水稻很近;65岁的李金军,对南繁试验田的万份水稻材料,长啥样、株高多少、有什么优缺点,他都了如指掌……他们对育种事业的热爱,已经爱到骨髓里。

  “南繁精神,它的创新、奋斗和奉献核心与‘红船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嘉兴市农科院党委书记沈卫锋说,嘉兴南繁育种团队把他们的爱融入到每一粒种子中,“通过种子的培育,通过种子的撒播,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们的团队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精神无疆界。跨越时代,跨越领域,南繁精神的火种撒向嘉禾大地,被一代代传承和发扬。

标签: 育种;嘉兴市;嘉兴;水稻;黄海;失败;农科院;浙江省;创新;科研
编辑: 吴越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