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通报了2018年度全省各市工作进展评价指标排序情况。嘉兴小微企业成长各项指标领跑全省,其中六项指标位居全省前三。
6项指标排名居前
小微企业质效齐升
2018年是新一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启动之年。去年,嘉兴市小微企业成长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多项指标在全省排名居前。
根据通报排名,去年,嘉兴新增个体工商户转企业3213家,同比增速64.85%,“个转企”增速全省第1。全年有835家规下工业企业提升为规上小微企业,“小升规”企业新增数量全省第3。全市规上工业小微企业增加值975亿元,列全省第3,帮助小微企业升得上去,活得下去。
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通过多部门合力,优化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让不少小微企业续上了力。去年,嘉兴市小微企业贷款新增金额127.95亿元,列全省第3;小微企业获得商标质押贷款余额达2.65亿元,列全省第2;新增股交中心挂牌小微企业45家,同比增速73.8%,增速列全省第3。
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打好“组合拳”,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质效提升、高质量发展目标。
注重科技创新
小微企业向上生长
小微企业向上生长,拥有科创“硬核”的小微企业将得到重点帮扶。我市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去年,全市新增科技型小微企业837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17家,提前完成省厅倍增目标。
目前,嘉兴市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已达到3607家,嘉兴市新认定145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企业入围2018年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位列全省第三。
嘉兴市出台《嘉兴市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去年,嘉兴市科技创新券确认使用额度为4428.7万元,向小微企业开放科研设施与仪器27497台次。
在政策的导引下,小微企业向主导产业靠拢抱紧“大腿”。2018年,嘉兴市新增25592家小微企业。其中,八大万亿产业小微企业11026家,占比达43.08%,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企业3251家,关停和整治低小散问题企业(作坊)22158家。
小微企业向上生长,“以亩均论英雄”向园区集聚。去年,嘉兴市新增小微企业园28个,新建标准厂房209.5万平方米;新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0个,推动2436家小微企业入园发展。
嘉兴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省力度最大的激励政策,对经市政府确认列入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或列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的,每年给予每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单位500万元专项激励资金,连补3年。
目前,嘉兴市有省认定的2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单位和2家培育单位,新认定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9家,今年新申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家。
据介绍,到2022年,嘉兴市计划高质量建设小微企业园(“两创”中心)100个以上,建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入驻小微企业1万家以上,全面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充满活力的高质量小微企业园(“两创”中心)新格局。
改革为小微企业成长
厚植“土壤”
资金短缺是小微企业的成长痛点。市政府发文明确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社会化融资担保机构发展,为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扩建“蓄水池”。同时,发挥科技支行的作用,加大支持力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输血”。2018年,嘉兴市还发放了科技创新券4428.7万元。
通过政策配套,困扰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改善。去年,嘉兴市政府产业基金投资小微企业项目407个,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30.4亿元,新增小微企业专营支行2家。截至2018年11月末,小微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30.39亿元,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4万户,较6月末增长1.5万户,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改善趋势明显。
瞄准资本市场,嘉兴市经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股改工作的指导意见》,逐级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促进小微企业提档升级。截至2018年11月,全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家,总数达到54家;新增挂牌“新三板”企业9家,总数达73家;新增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3家,总数达到180家。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截至目前,嘉兴市“新三板”企业合计实现定增融资57次,累计募集资金达到25.12亿元。
以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嘉兴市场监管部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市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落实涉企证照工商通办,提高入市速度,降低准入制度性成本。
在商事登记企业办证方面,嘉兴在24个行业内实施许可“套餐办”,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如娱乐经营行业审批环节缩减50%以上。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嘉兴将实现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一次办结”,其中80%以上网上办理,50%以上的民生事项“一证通办”。
近日,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通报了2018年度全省各市工作进展评价指标排序情况。嘉兴小微企业成长各项指标领跑全省,其中六项指标位居全省前三。
6项指标排名居前
小微企业质效齐升
2018年是新一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启动之年。去年,嘉兴市小微企业成长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多项指标在全省排名居前。
根据通报排名,去年,嘉兴新增个体工商户转企业3213家,同比增速64.85%,“个转企”增速全省第1。全年有835家规下工业企业提升为规上小微企业,“小升规”企业新增数量全省第3。全市规上工业小微企业增加值975亿元,列全省第3,帮助小微企业升得上去,活得下去。
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通过多部门合力,优化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让不少小微企业续上了力。去年,嘉兴市小微企业贷款新增金额127.95亿元,列全省第3;小微企业获得商标质押贷款余额达2.65亿元,列全省第2;新增股交中心挂牌小微企业45家,同比增速73.8%,增速列全省第3。
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打好“组合拳”,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质效提升、高质量发展目标。
注重科技创新
小微企业向上生长
小微企业向上生长,拥有科创“硬核”的小微企业将得到重点帮扶。我市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去年,全市新增科技型小微企业837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17家,提前完成省厅倍增目标。
目前,嘉兴市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已达到3607家,嘉兴市新认定145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企业入围2018年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位列全省第三。
嘉兴市出台《嘉兴市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去年,嘉兴市科技创新券确认使用额度为4428.7万元,向小微企业开放科研设施与仪器27497台次。
在政策的导引下,小微企业向主导产业靠拢抱紧“大腿”。2018年,嘉兴市新增25592家小微企业。其中,八大万亿产业小微企业11026家,占比达43.08%,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企业3251家,关停和整治低小散问题企业(作坊)22158家。
小微企业向上生长,“以亩均论英雄”向园区集聚。去年,嘉兴市新增小微企业园28个,新建标准厂房209.5万平方米;新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0个,推动2436家小微企业入园发展。
嘉兴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省力度最大的激励政策,对经市政府确认列入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或列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的,每年给予每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单位500万元专项激励资金,连补3年。
目前,嘉兴市有省认定的2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单位和2家培育单位,新认定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9家,今年新申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家。
据介绍,到2022年,嘉兴市计划高质量建设小微企业园(“两创”中心)100个以上,建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入驻小微企业1万家以上,全面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充满活力的高质量小微企业园(“两创”中心)新格局。
改革为小微企业成长
厚植“土壤”
资金短缺是小微企业的成长痛点。市政府发文明确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社会化融资担保机构发展,为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扩建“蓄水池”。同时,发挥科技支行的作用,加大支持力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输血”。2018年,嘉兴市还发放了科技创新券4428.7万元。
通过政策配套,困扰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改善。去年,嘉兴市政府产业基金投资小微企业项目407个,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30.4亿元,新增小微企业专营支行2家。截至2018年11月末,小微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30.39亿元,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4万户,较6月末增长1.5万户,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改善趋势明显。
瞄准资本市场,嘉兴市经信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股改工作的指导意见》,逐级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促进小微企业提档升级。截至2018年11月,全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家,总数达到54家;新增挂牌“新三板”企业9家,总数达73家;新增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3家,总数达到180家。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截至目前,嘉兴市“新三板”企业合计实现定增融资57次,累计募集资金达到25.12亿元。
以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嘉兴市场监管部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市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落实涉企证照工商通办,提高入市速度,降低准入制度性成本。
在商事登记企业办证方面,嘉兴在24个行业内实施许可“套餐办”,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如娱乐经营行业审批环节缩减50%以上。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嘉兴将实现所有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一次办结”,其中80%以上网上办理,50%以上的民生事项“一证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