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录《等着我》时留念
找到亲人后受助者寄来的全家福
朱洁雯
部分寻亲资料
在做志愿者义务助人寻亲
有一种痛苦叫骨肉分离;有一种大爱叫无私奉献。团圆是亘古不变的一种美好,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在漫长的岁月里,都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在海盐沈荡,有一名连续7年分文不取帮人义务寻亲的90后姑娘。这7年,作为大型公益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的一名志愿者,她联系了600多个寻亲案例,现已帮40多个骨肉分离的家庭圆了团圆梦。
这名90后姑娘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她又是如何帮人义务寻亲的?
90后姑娘热衷助人寻亲
前天上午,海盐县沈荡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一名衣着整洁佩戴着党徽的姑娘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脑前,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身材娇小的她戴着一副大眼镜,留着披肩短发,看上去非常文静,甚至有点弱不禁风。谁能想到,就是这个看上去柔弱文静的90后姑娘,以“浙江7天的野猫”的网名,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分文不取帮40多个骨肉分离的家庭圆了团圆梦!
这名姑娘叫朱洁雯,1990年出生于海盐,现为海盐县沈荡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员工。业余时间,她是“宝贝回家寻子网”的一名资深志愿者和“宝贝回家寻家工作组”浙江群的管理者。
“我能成为一名寻亲志愿者,是因为我的一位朋友是寻亲者。”工作间隙,朱洁雯忆起了往事。2012年,走出校园不久的她得知一位朋友一直在找亲生父母,“为了帮她寻找亲生父母,我接触到了‘宝贝回家’,并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
注册“宝贝回家”志愿者,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必须年满20周岁、平均每天网上在线时间不少于2小时、必须赞同无偿服务的宗旨等”,2012年5月,朱洁雯正式成为寻亲志愿者。“注册审核成功后,最初一两个月的任务是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然后才能进入工作群逐步开展工作。”在工作群里,通常是寻亲者先进行登记,志愿者再根据寻亲者留下的非常有限的信息核实挖掘更多的信息,然后发帖、比对、输送更多的信息,指导寻亲者采血等。
朱洁雯成为寻亲志愿者的第一年,就帮一名被拐卖到福建的湖南娄底女子找到家人,“这名寻亲者叫张艳芳,1982年出生,是1990年被拐卖到福建的。”张艳芳被拐到福建时8岁,她只记得老家在湖南,记得亲生父母的大致姓名,其他信息都记不清了。张艳芳被拐卖到福建后,养父母对她不错,但静下来时,她的心里总是感到不安,她想知道自己的身世,想见自己的亲生父母……
“看到张艳芳寻亲的消息,我在群里一遍遍地读帖,发现了湖南一名青年男子和父母一起寻亲的消息。”朱洁雯至今还记得,当看到这名叫张艳林的男子所提供的失踪姐姐的信息和张艳芳的信息高度吻合时,她的心跳顿时加快,变得无比激动起来,“我马上接下这个寻亲任务,远程指导张艳林的父母去湖南警方采集血样,后经DNA比对,他们果然是一家人,当他们亲人团聚并向我寄来全家福时,我开心极了!”
坚持7载 案例4进央视
第一次帮人寻亲格外顺利,并不意味着回回帮人寻亲都这么简单。在后来的义务助人寻亲之路上,朱洁雯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收获过各种各样的快乐。
2006年的一个雨天,广东黄先生外出买菜时,4岁的儿子溜出家门,随即失踪。黄先生夫妇为找儿子,呕心沥血,四处奔波,还遇到不少骗子,以至于后来身心俱疲,但不甘放弃的他们还是在网上发了求助帖子。
朱洁雯发现寻亲帖与黄先生联系时,黄先生起初并不热情,朱洁雯觉得这是黄先生对她缺乏信任。她一次又一次地做黄先生的思想工作,三四年下来,她终于取得黄先生的信任,主动配合采集血样输入DNA数据库。
“我们帮人寻亲不收一分钱,寻亲成功也没有什么奖励,一个个骨肉分离的家庭的圆满团聚,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奖励。如果因为案例典型并受寻亲人委托能上央视大型寻亲节目《等着我》,那更是无比开心的事了!”朱洁雯帮人义务寻亲7年来,已有4个典型案例上了央视《等着我》,她还专门赶赴央视录制过一期节目。
1989年9月,广西黄先生背着当时仅3周岁的弟弟黄玉坤在街上找妈妈,他放下弟弟,转个身就发现弟弟不见了。那时黄先生怕丢了弟弟遭受责骂,便独自躲在柴房里,直到天黑被家人发现,才说弟弟不见了,父母赶紧跟警察到处找,但已错失最佳时机,找了20多年都杳无音信。黄先生为此充满自责。
黄先生的父母因为四处寻亲,早已负债累累,身心俱疲,但黄家人一直都没有放弃继续寻亲的念头,他们的DNA早已进入公安部的打拐数据库。
朱洁雯2015年帮黄家父母寻亲时,发现一个叫李金和的广东小伙子正在网上急切地寻找家人。李金和说,很小的时候,他常听邻居说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他开始以为大家在逗他玩,但后来议论越来越多,他便对身世充满好奇,最终家人告诉他,他是被自家六婶在深圳的一艘渔船上以不到200元的价格,从一个老头手里买来的,“那老头说他在什么地方发现一个孩子没人要,就捡回来卖了!”
李金和听六婶这么一说,最初对亲人充满怨恨,但后来猜测亲人之所以这么做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他便有了一定要找到亲生父母的念头。在广东志愿者的帮助下,广州警方给李金和采集了DNA。大约一个月后,朱洁雯发现李金和的DNA和她手头案例黄家父母的DNA高度匹配,便设法组织他们见面认亲,进一步核实血亲关系。
2015年6月11日,黄家父母在朱洁雯的带领下来到央视大型寻亲节目《等着我》录制现场,与苦苦寻找了26年的儿子黄玉坤(李金和)相聚。节目录制时,李金和在台上热泪盈眶地讲述他的寻亲过程,朱洁雯坐在台下看,李金和的父母在舞台后的大门里听,“在门一打开亲人团聚抱头痛哭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志愿者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助人寻亲之路希望更多人加入
朱洁雯对助人寻亲坚持不懈,与她一直以来就热心公益密不可分。她2008年在宁波上大学时,就接触公益事业,加入了当地的志愿者队伍,“起初我对公益不太了解,但当我和当地志愿者一起,到福利院探望孤残儿童,为地震灾区义卖募捐时,我才意识到,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来帮助,被需要帮助的人需要着,就是一种快乐!”
大学毕业后,朱洁雯想去边远贫困山区支教,但身为独生女和父母的掌上明珠,这一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后来她就留在父母身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
“我们义务助人寻亲,有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没那么轻松。”朱洁雯说,由于留在网帖里的信息往往都是只言片语,有些语焉不详,有些甚至还存在差错,要从这些有限的信息里核实挖掘出有效的信息,往往要做大量调查,“但有时哪怕竭尽全力也挖不出有效信息,记得有一次,当我发现一位老父亲临终还惦记着要找他失散的儿子时,我的心格外沉重。”
正因寻亲之路不是那么顺畅,在朱洁雯7年联系的600多个寻亲案例中,骨肉团聚的只有40多个家庭。在很多人看来,一个90后姑娘在7年的坚持不懈中,能用辛勤付出助力40多个骨肉分离的家庭圆满团聚,已经非常了不起,但在朱洁雯的眼中,他们依旧任重道远。
“不过,从近几年的寻亲情况来看,被拐卖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这让人高兴。”朱洁雯告诉记者,不同年代的人寻亲,其实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寻亲,大多是因为当时贫穷,家里无力抚养,把孩子放在马路边;八十年代前后出生的那代人寻亲,大多是因为被拐卖;而现在16岁以下的孩子丢失,不是监护人粗心让孩子走失或溺水,就是青春期沟通不当导致孩子离家出走,只要拐卖消失,家长对孩子加强看护,注意沟通方法,一家人骨肉分离的情况就能大大减少。”
在以后的助人寻亲之路上,朱洁雯还将一如既往地前行,她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宝贝回家”的大家庭中,帮助更多的家庭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