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嘉兴  正文

城乡融合以工促农 海宁“抓人促事”助村更强
2018-04-20 08:34:26 来源: 嘉兴日报 沈鑫 戴纯青 通讯员 戴勤锋 郑伟华

  城乡融合,以工促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日前,海宁第七轮“强村计划”首个市级“飞地”抱团建设项目在海宁经济开发区破土开工。作为海宁参与抱团村数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抱团项目,也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村村“飞地”抱团项目,共吸引来自6个镇(街道、平台)的59个村(社区)参与。

  据介绍,这一项目规划为海宁经济开发区高规格工业厂房和公寓楼,力争2019年10月投入使用,预计将每年给抱团村带来投资额10%的回报,村均每年增收70万元,重点扶持村增收90万元。

  思路活,源于大脑强。实现乡村振兴,一支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党员干部队伍必不可少。近年来,海宁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引领、抓人促事”两大核心,把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干部“选聘分离”、村社干部“全岗通”等举措,在嘉兴率先启动村社组织换届“周年考”,形成“党建+众筹”“党建+治理”“党建+民生”等品牌模式,锻造出了一支“善谋事、敢担事、干实事、会共事、不出事”的“领头雁”队伍。

  “班子配备更优,干事导向更优,政治生态更优。”据海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换届后,海宁全市村(社区)党组织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80.5%。今年前期,通过村社组织换届“回头看”,测评显示,村社“两委”班子任职一周年来群众满意率平均达96%以上。

  这些“最强大脑”如何运转?细数基层的点滴改变中,处处都有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发光发热。“猪棚改菇棚,再在棚顶上发电,这就是我们的致富路。”长啸村党委书记许国初说,村里的“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产菌量达到280万磅,产值超过1000万元。村民既可以入股享受分红,也可以入驻基地承包菇棚种植食用菌。除了走产业发展道路,还有走资源盘活特色道路:袁花镇梨园村开展全域土地整治,集体经济收入比三年前翻一番;有走旅游开发特色道路:梁家墩、钱江村等村依托自然禀赋打造景区村庄,向美丽风景要效益;有走物业发展特色道路:长安14个村联建2.8万平方米商业用房,许村5个村联购5430多平方米沿街商铺,共享一体化融杭“红利”。通过一个阶段的比学赶超,盐官桃园村金正华、周王庙博儒桥村吴清江、袁花长啸村许国初、硖石街道西山社区金美凤等4名村(社区)书记脱颖而出,成为嘉兴首批“领雁导师”。

  为“最强大脑”配“最得力助手”。海宁深化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仅去年就从市级部门中选派92名优秀干部驻村助力。周王庙镇胡斗村第一书记柯鑫芳带领党员群众开展村庄整治,成功打造8个乡村旅游景点。在第一书记金华挺协调下,长安镇天明村土地项目争取到市、镇两级资金补助400多万元。海宁市法院下派盐官镇万寿村第一书记俞金华经常下村化解矛盾纠纷,为村民义务送去法律援助。海宁市水务集团陆燕萍深入分析联挂村困难家庭致贫致困原因,研究扶贫解困对策,在联挂新村点前期建设工作中给予每户500元优惠政策,共减免费用15万元。

  此外,海宁还着力抓能人领路。推进以家庭农场为重点的新型农业主体培育,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创客500人以上,特别是更加注重引育“技术+管理+营销+品牌”农业复合型人才。实施农技人员上挂农科院脱产锻炼三年计划,首批6名农技人员已完成学习锻炼。

  抓人促事,乡村更强。数据显示,去年,海宁全市村级经济收入、经常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村均数分别达到318万元、205万元、149万元;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社区)136个,占总数76%;所有村(社区)经常性收入全部达到70万元以上。村强带动民富,去年海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661元,增长8.1%,收入绝对值已连续七年位居嘉兴市第一。

  

标签: 海宁;抱团;戴勤锋;戴纯青;社区
编辑: 马轶伦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