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市港务局获悉,今年以来,嘉兴港继续保持去年以来的繁忙态势,前两个月港口货物吞吐总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实现“开门红”,港口转型也在不断加速,不仅为全年港口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更为嘉兴港冲刺“亿元大港”打下扎实基础。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但此时乍浦港的码头上却是一派繁忙的作业景象。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7年随着乍浦港航线的加密、日本近洋线的开辟等,港口的生产形势越来越好。为减少船只在锚地等待的时间,工作人员都是四班三运转,全天作业不间断。
“现在生产非常繁忙,基本上每个泊位利用率都达到70%甚至75%以上,都是在比较高的强度下运行。2017年吞吐量比2016年增加了1000多万吨。”浙江海港嘉兴港区有限公司乍浦杂货操作分部经理吉永祥介绍说。
繁忙并不仅仅属于乍浦港,这种繁忙作业的景象出现在嘉兴港的各个码头泊位。2017年,嘉兴港主要指标创下历史新高,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828.8万吨,增长29.5%,增速在全省海洋港口、长三角主要港口中列首位。今年前两个月,港口生产继续大幅增长,实现“开门红”,嘉兴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549.9万吨,同比增长3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1万标箱,同比增长21.6%。
“石油、煤炭、矿物性建材等大宗散货全面飘红,乍浦、独山、海盐三大港区均实现20%以上高增长,全港发展更加均衡。生产‘开门红’,为全年港口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市港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生产快速攀升的同时,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升级,嘉兴港的一些特色优势也在进一步放大。
夜幕下,一箱箱货物在快速中转,有的通过集卡走陆路运输,有的直接通过内河水路中转出去。吉永祥表示,2017年以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走水路中转的货物越来越多。
吉永祥所说的这种方式叫做海河联运,这不仅是种清洁生产方式,还能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去年,乍浦港通过海河联运的集装箱就有8.3万标箱,同比增长105%。嘉兴港全港海河联运吞吐量达到1232.8万吨,增长20.2%,占总吞吐量的14%。这一比例,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大幅提升。原因就在于,原本卡住乍浦港区海河联运咽喉的乍嘉苏航道闸桥,目前已在加快改造。
“原来的闸桥是闸和桥拼在一起的,功能上没有分开,导致港口快速发展后的这几年,闸室的净高、净宽和水深条件,都限制了航道的通行,所以我们这次改造是把闸和桥分开进行设立,功能上更加明确。”闸桥项目负责人张晓平说。
张晓平表示,大桥今后主要满足路面通行需求,下穿航道,而水闸主要用于防洪。项目预计今年6月完工。届时,不仅防洪能力将大幅提高,而且乍嘉苏航道也将因为闸桥的改造具备千吨级货轮全天候通行的能力。
除了逐步打通海河联运“最后一公里”外,嘉兴港还在积极推动港口全方位的转型升级。
市港务局负责人表示,嘉兴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速扩张式增长后,设计能力和实际吞吐量都达到了相当规模。目前,码头吞吐能力、万吨级泊位数在全省已仅次于宁波舟山港。但港口的自然条件限制、功能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转型升级压力与日俱增。要保持嘉兴港可持续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加快推动三个转变——码头功能要向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转变,港口生产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集疏运方式要向以海河联运为特色的多式联运转变。
全力推进港口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独山港区A3泊位、乍浦港区E4泊位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独山港区B13B14泊位、乍浦港区D3泊位、海盐南方水泥配套外海码头等项目,同时加快推进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港口水运建设投资8亿元以上;深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战略合作,做强至宁波、洋山集装箱内支线,推动至日本近洋航线良性运营,积极协调开辟新的国际近洋航线;依托海河联运体系,加快内河航线开辟,完善杭嘉湖港口联盟机制,拓展绍金衢地区物流通道,并间接延伸至上海、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引导煤炭、粮食、化工品等货种运输“散改集”与“陆改水”,推动液体化工管道中转无缝连接,推进煤炭运输业务向独山煤炭中转基地转移集聚,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经济的物流通道……新的一年,嘉兴港已经划定新的发展路线图,开启了新一轮发展。
“当前嘉兴港已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通过2018年的努力,保持港口生产的良好势头,为冲刺‘亿吨大港’目标积蓄力量、打好基础。”市港务局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