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婺州古韵 打造全新景观 千年古城墙静待新生
2019-08-21 09:56:53
来源: 朱静怡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古城已走过悠悠1800多年历史。在人们的印象中,古城应该有着连绵的城墙、巍峨的城门,但在金华似乎看不到这样的风景。

  史料记载,自唐代钱镠始建府城城墙,至宋朝时,金华城最多时有11座城门,连接城门的古城墙拱卫着金华城。随着岁月变迁,这些城门、城墙大多在抗战时已经被湮灭,唯留少数几处城垣遗址。位于小码头附近的通远门古城墙就是其中一处。

  8月初起,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开启通远门古城墙修缮工程,“修旧如旧”,还原古城墙真容。今年年底前,通远门古城墙将恢复历史原貌重回市民视野,成为市中心一处可登高、观景、休闲的文化地标。

  古婺水路繁华见证者

  入夜,华灯初上,沿着西市街漫步至江边,只见城市高楼的霓虹倒映在婺江上,平静的江水带着繁华与喧嚣缓缓流淌。岁月长河再回溯数百年、上千年,这一脉江水曾见证小码头一带的兴盛熙攘。

  通远门城墙坐落在西市街南囗面向婺江的山坡上。通远门是金华古城最重要的南大门,城门外就是婺江上的“小码头”,原是通往杭州和京城的水路码头,也是通往东阳、兰溪、安徽、江西、福建等地水旱路的主要通道。“通远”,有“通往远方”之意。进了通远门,就是金华的西市,从古至今,周边商贾店铺林立,商贸繁华,是金华府城三大集市之一。

  据《金华府志》、《光绪金华县志》记载:金华府城墙重建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周围十里,原有城门十一后四门毁坏。明末清初,朱大典金华城保卫战,部分城墙损毁,后又多次修筑。道光至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周长九里多,墙高约二丈三尺、宽近三丈,其中有四座主要城门建造防御工事的瓮城,通远门为其中之一。

  市文保所文博研究员蒋金治告诉记者,通远门之所以建有“瓮城”,说明该处古城墙(城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金华出西南方向最重要的一处城门,是拱卫金华古城的重要门户。旧时还被称作“望门”“码门头”。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写道,徐霞客曾从兰溪乘船至金华,在小码头上岸,进入通远门想上岸投宿旅舍,有热心人把他带到兰溪门附近的一个小旅舍住下,由此出现了从府城走出的“霞客古道”。从近现代史记来看,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通济桥之战”就是从通远门攻入金华城的。1937年起,金华连遭侵华日军轰炸,1938年底,为了防空和便于居民疏散,城墙、城门先后大部分被拆毁,通远门城墙保留了下来。1949年5月金华古城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也是从通远门入城。

  通远门城墙见证了金华城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物建筑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早期砖石上还发现铭文砖“兰溪州”“万历”“大城”“金华县”等字样。保护城墙就是保护城市的文脉,留住城市的根。早在1995年,市政府就将通远门古城墙列为金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批复了通远门——长仙门城垣遗址保护规划,与通远门一街之隔的长仙门古城墙,前几年已在原址重建修复。

  修旧如旧还原旧貌

  8月12日,记者来到市区西市街与通济街交叉口,只见路旁已围起了施工挡墙,站在路边就能看到高耸的城墙一角。

  “城墙遗址东段约30米保存较完好,靠西侧有部分坍塌。”东阳文物建筑修缮有限公司的张振华负责现场施工,他告诉记者,古城墙上杂草丛生,无序生长的杂木东倒西歪,根系撑破墙体,多处开裂。填充城墙的泥土因常年雨水冲刷,显得千疮百孔。过去,城墙南侧还有很多倚墙而建的店铺,随着国际大酒店整体提升改造,店铺已陆续拆除。现在,城墙南面仍能看到一些痕迹,有的地方曾建起楼梯,有的地方凹进一大块被用来当阁楼。

  细看古城墙的土层,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不同年代的遗存,有青砖、红砂岩条石等构筑物,证明了自宋代以来,古城墙曾历经数次修缮。

  7月底,施工队进场,用挖机铲除城墙西侧的建筑垃圾、局部不安全的非历史城墙墙体和城墙表面杂树树桩。目前正在进行基础施工,下一步将修补墙身、恢复城碟、矮墙,修建踏步,铺设地面并完善绿化。“有些裂缝处的杂木只能用手拔出,以免城墙开裂更严重,比‘虎口拔牙’更小心谨慎。”张振华说。

  市文保所所长钱银屏说,今年,市发改委将通远门古城墙修缮工程列入市政府投资项目,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委派市文保所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古城墙修复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尽可能完整保存其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坚持用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修复后的城墙长约30米、宽5米,地平高5.4米,届时将设置石阶、石桌石凳,登临城墙东侧,婺江风光尽收眼底。预计年底前可向市民开放。

  古城砖石里读金华往事

  金华城墙的历史悠久,除府城城墙外,还建有历史上最早的城墙——“古子城”(东市街以西,八咏路以北,酒坊巷以东,将军路以南的坡地上,古子城有四门,南为保宁门,东为熙春门,西为桐树门,北为金华门)。清道光三年(1823年),古子城还可见保宁门和桐树门遗址。唐宋后重建郡府城墙,据相关文献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金华府城存有城门八座:东南方赤松门(俗称梅花门),南临义乌江和婺江的城门自东往西依次有八咏门(旧名玄畅门)、清波门(俗称柴埠门)、长仙门(俗称水门),西南角有通远门,西为迎恩门(一名朝天门,俗称兰溪门),西北角为天皇门(一名天柱门),西北角为旌孝门(俗称义乌门),号曰“两浙城池惟婺为首”之称。

  除长仙门在原址修复外,市民至今能看到的城垣遗址主要是通远门、赤松门,以及北城垣西北城角至明月楼段和北城垣天柱巷两侧段。

  除通远门城墙外,赤松门城墙也是市级文保单位,就在赤松门遗址旁,万佛塔公园南侧。赤松门城墙沿义乌江而建,紧邻上浮桥,是上个世纪金华通往丽水、台州、宁波、温州的主要通道。登赤松门,南眺南山、北望芙蓉峰,曾吸引历代名人登临、题咏,又是金华古城十景之一“浮桥浪佛”。赤松门城墙遗存近百米,保留较为完整。原汁原味的古城墙,斑驳沧桑,依稀可见岁月的痕迹。如今,古老的浮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站在赤松门古城墙上远眺,目之所及是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小的时候,常常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在城墙上玩游戏,夏天的傍晚在江里玩水,老人们就在城墙脚下摇着扇子聊天。”8月18日晚上,家住将军路附近的市民刘大爷带着小孙子在赤松门城墙边沿江散步,忆起了儿时在城墙边的趣事。城墙周围的人和事在时光的车轮里飞速前行,城墙却依旧静静伫立,留着城市历史的烙印,让后来人能从砖石泥缝里阅读金华的往事。

标签:城墙;金华;城门;古城;古城墙;赤松;城垣;见证;远门城墙
编辑:方涛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金华  正文

再现婺州古韵 打造全新景观 千年古城墙静待新生
2019-08-21 09:56:53 来源: 朱静怡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古城已走过悠悠1800多年历史。在人们的印象中,古城应该有着连绵的城墙、巍峨的城门,但在金华似乎看不到这样的风景。

  史料记载,自唐代钱镠始建府城城墙,至宋朝时,金华城最多时有11座城门,连接城门的古城墙拱卫着金华城。随着岁月变迁,这些城门、城墙大多在抗战时已经被湮灭,唯留少数几处城垣遗址。位于小码头附近的通远门古城墙就是其中一处。

  8月初起,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开启通远门古城墙修缮工程,“修旧如旧”,还原古城墙真容。今年年底前,通远门古城墙将恢复历史原貌重回市民视野,成为市中心一处可登高、观景、休闲的文化地标。

  古婺水路繁华见证者

  入夜,华灯初上,沿着西市街漫步至江边,只见城市高楼的霓虹倒映在婺江上,平静的江水带着繁华与喧嚣缓缓流淌。岁月长河再回溯数百年、上千年,这一脉江水曾见证小码头一带的兴盛熙攘。

  通远门城墙坐落在西市街南囗面向婺江的山坡上。通远门是金华古城最重要的南大门,城门外就是婺江上的“小码头”,原是通往杭州和京城的水路码头,也是通往东阳、兰溪、安徽、江西、福建等地水旱路的主要通道。“通远”,有“通往远方”之意。进了通远门,就是金华的西市,从古至今,周边商贾店铺林立,商贸繁华,是金华府城三大集市之一。

  据《金华府志》、《光绪金华县志》记载:金华府城墙重建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周围十里,原有城门十一后四门毁坏。明末清初,朱大典金华城保卫战,部分城墙损毁,后又多次修筑。道光至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周长九里多,墙高约二丈三尺、宽近三丈,其中有四座主要城门建造防御工事的瓮城,通远门为其中之一。

  市文保所文博研究员蒋金治告诉记者,通远门之所以建有“瓮城”,说明该处古城墙(城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金华出西南方向最重要的一处城门,是拱卫金华古城的重要门户。旧时还被称作“望门”“码门头”。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写道,徐霞客曾从兰溪乘船至金华,在小码头上岸,进入通远门想上岸投宿旅舍,有热心人把他带到兰溪门附近的一个小旅舍住下,由此出现了从府城走出的“霞客古道”。从近现代史记来看,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通济桥之战”就是从通远门攻入金华城的。1937年起,金华连遭侵华日军轰炸,1938年底,为了防空和便于居民疏散,城墙、城门先后大部分被拆毁,通远门城墙保留了下来。1949年5月金华古城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也是从通远门入城。

  通远门城墙见证了金华城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物建筑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早期砖石上还发现铭文砖“兰溪州”“万历”“大城”“金华县”等字样。保护城墙就是保护城市的文脉,留住城市的根。早在1995年,市政府就将通远门古城墙列为金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批复了通远门——长仙门城垣遗址保护规划,与通远门一街之隔的长仙门古城墙,前几年已在原址重建修复。

  修旧如旧还原旧貌

  8月12日,记者来到市区西市街与通济街交叉口,只见路旁已围起了施工挡墙,站在路边就能看到高耸的城墙一角。

  “城墙遗址东段约30米保存较完好,靠西侧有部分坍塌。”东阳文物建筑修缮有限公司的张振华负责现场施工,他告诉记者,古城墙上杂草丛生,无序生长的杂木东倒西歪,根系撑破墙体,多处开裂。填充城墙的泥土因常年雨水冲刷,显得千疮百孔。过去,城墙南侧还有很多倚墙而建的店铺,随着国际大酒店整体提升改造,店铺已陆续拆除。现在,城墙南面仍能看到一些痕迹,有的地方曾建起楼梯,有的地方凹进一大块被用来当阁楼。

  细看古城墙的土层,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不同年代的遗存,有青砖、红砂岩条石等构筑物,证明了自宋代以来,古城墙曾历经数次修缮。

  7月底,施工队进场,用挖机铲除城墙西侧的建筑垃圾、局部不安全的非历史城墙墙体和城墙表面杂树树桩。目前正在进行基础施工,下一步将修补墙身、恢复城碟、矮墙,修建踏步,铺设地面并完善绿化。“有些裂缝处的杂木只能用手拔出,以免城墙开裂更严重,比‘虎口拔牙’更小心谨慎。”张振华说。

  市文保所所长钱银屏说,今年,市发改委将通远门古城墙修缮工程列入市政府投资项目,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委派市文保所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古城墙修复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尽可能完整保存其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坚持用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修复后的城墙长约30米、宽5米,地平高5.4米,届时将设置石阶、石桌石凳,登临城墙东侧,婺江风光尽收眼底。预计年底前可向市民开放。

  古城砖石里读金华往事

  金华城墙的历史悠久,除府城城墙外,还建有历史上最早的城墙——“古子城”(东市街以西,八咏路以北,酒坊巷以东,将军路以南的坡地上,古子城有四门,南为保宁门,东为熙春门,西为桐树门,北为金华门)。清道光三年(1823年),古子城还可见保宁门和桐树门遗址。唐宋后重建郡府城墙,据相关文献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金华府城存有城门八座:东南方赤松门(俗称梅花门),南临义乌江和婺江的城门自东往西依次有八咏门(旧名玄畅门)、清波门(俗称柴埠门)、长仙门(俗称水门),西南角有通远门,西为迎恩门(一名朝天门,俗称兰溪门),西北角为天皇门(一名天柱门),西北角为旌孝门(俗称义乌门),号曰“两浙城池惟婺为首”之称。

  除长仙门在原址修复外,市民至今能看到的城垣遗址主要是通远门、赤松门,以及北城垣西北城角至明月楼段和北城垣天柱巷两侧段。

  除通远门城墙外,赤松门城墙也是市级文保单位,就在赤松门遗址旁,万佛塔公园南侧。赤松门城墙沿义乌江而建,紧邻上浮桥,是上个世纪金华通往丽水、台州、宁波、温州的主要通道。登赤松门,南眺南山、北望芙蓉峰,曾吸引历代名人登临、题咏,又是金华古城十景之一“浮桥浪佛”。赤松门城墙遗存近百米,保留较为完整。原汁原味的古城墙,斑驳沧桑,依稀可见岁月的痕迹。如今,古老的浮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站在赤松门古城墙上远眺,目之所及是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小的时候,常常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在城墙上玩游戏,夏天的傍晚在江里玩水,老人们就在城墙脚下摇着扇子聊天。”8月18日晚上,家住将军路附近的市民刘大爷带着小孙子在赤松门城墙边沿江散步,忆起了儿时在城墙边的趣事。城墙周围的人和事在时光的车轮里飞速前行,城墙却依旧静静伫立,留着城市历史的烙印,让后来人能从砖石泥缝里阅读金华的往事。

标签: 城墙;金华;城门;古城;古城墙;赤松;城垣;见证;远门城墙
编辑: 方涛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