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投资大、风险高,怎么破解?武义县的做法是,由县财政出资建香菇大棚,出租给农民种植,让农民收益翻番。
昨日,武义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的香菇大棚前,44岁的傅杰推开门,一股凉风迎面扑来,边上的温度计显示只有19℃。这个400多平方米的大棚内,8层高的铁架一字排开,上面密密麻麻摆放着一根根菌棒。长约40厘米的菌棒上,伞状的香菇长势喜人。“我现在是7天就能收一茬,感觉天天都在数钱。”傅杰说。
香菇生产要求高,即使加上塑料大棚,一年通常只能收两季。如今,有了7天能收一季、冬暖夏凉的温控大棚,年收益能够翻上好几番。
食用菌产业是武义县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其中香菇种植户有1200多户,鲜香菇年产量达2.62万吨。由于香菇种植对光照、温度等要求高,温控大棚技术一直没得到有效突破。武义县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武说,经过一系列攻关,武义最终于去年4月联手省农科院研发成功。
然而,每个大棚40万元的投资,让菇农们望而却步。为帮助菇农增产增收,武义县专门成立了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由政府投资建大棚,出租给农民种植。县农业农村局派出的项目科技负责人施礼说,首批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35个大棚和一条智能化香菇菌棒生产线,两年来共吸引了8户菇农入驻。
傅杰是武义县泉溪镇车苏村人,种香菇已有20多年。他一口气租了6个温控大棚,香菇日产量1000多公斤,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售往全省各地。“扣除租金、电费、菌棒等生产成本,我今年的收入应该能有40万元,比上一年增加30万元。”傅杰说。
不仅有技术的菇农进了大棚,香菇新手也来了。开了多年的饭店却一直想从事农业的陈森芳,也租了两个大棚。“自己投资不大,还有技术员全程跟踪,手把手地教,我边学边干起来。”陈森芳说,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员施礼就在他的大棚里,手把手教他滴灌注水。
设施农业投资大、风险高,怎么破解?武义县的做法是,由县财政出资建香菇大棚,出租给农民种植,让农民收益翻番。
昨日,武义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的香菇大棚前,44岁的傅杰推开门,一股凉风迎面扑来,边上的温度计显示只有19℃。这个400多平方米的大棚内,8层高的铁架一字排开,上面密密麻麻摆放着一根根菌棒。长约40厘米的菌棒上,伞状的香菇长势喜人。“我现在是7天就能收一茬,感觉天天都在数钱。”傅杰说。
香菇生产要求高,即使加上塑料大棚,一年通常只能收两季。如今,有了7天能收一季、冬暖夏凉的温控大棚,年收益能够翻上好几番。
食用菌产业是武义县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其中香菇种植户有1200多户,鲜香菇年产量达2.62万吨。由于香菇种植对光照、温度等要求高,温控大棚技术一直没得到有效突破。武义县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武说,经过一系列攻关,武义最终于去年4月联手省农科院研发成功。
然而,每个大棚40万元的投资,让菇农们望而却步。为帮助菇农增产增收,武义县专门成立了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由政府投资建大棚,出租给农民种植。县农业农村局派出的项目科技负责人施礼说,首批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35个大棚和一条智能化香菇菌棒生产线,两年来共吸引了8户菇农入驻。
傅杰是武义县泉溪镇车苏村人,种香菇已有20多年。他一口气租了6个温控大棚,香菇日产量1000多公斤,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售往全省各地。“扣除租金、电费、菌棒等生产成本,我今年的收入应该能有40万元,比上一年增加30万元。”傅杰说。
不仅有技术的菇农进了大棚,香菇新手也来了。开了多年的饭店却一直想从事农业的陈森芳,也租了两个大棚。“自己投资不大,还有技术员全程跟踪,手把手地教,我边学边干起来。”陈森芳说,县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员施礼就在他的大棚里,手把手教他滴灌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