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路市场简直像从头到尾换了一个。”自7月上旬试营业以来,金华市区曙光路临时交易点面貌一新,市民的消费体验得到极大改善。据悉,该市场是市本级首个委托国资管理公司进驻的个人举办交易点,“管办分离”之下,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经营秩序和市场环境明显改观。
“市别三日”刮目相看
曙光路临时交易点由来已久。特别是近5年来,该市场的水果销售和农户自产自销优势显现,实惠的价格、多样的品种为市场累积了大量人气。尽管方便了市民买菜,但由于基础设施未能及时匹配市场需求,占道经营、车辆违停、垃圾乱丢等现象广受诟病。7月6日起,改造后的曙光路临时交易点进入试营业阶段。一个多月来,该市场人气不减、好评不断,转型较为成功。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该市场,尽管已是10时多,但依旧生意兴隆。“原先这里都是水泥地,摊位乱七八糟,地上污水垃圾很多。现在的环境多舒服,脚踩的都是地砖,卖的东西分了区,每个摊位都清清爽爽。”正在买菜的市民蔡女士说。
该市场相关负责人金炜告诉记者,此次改造提升投入800多万元,除了地点没变,其他几乎“换了个遍”。 地下管网进行了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原来部分“露天+大棚”的场地,如今变成了三层楼房。第一层是主交易区,有卤味区、水果区、豆制品区、蔬菜区、肉类区、水产区等,280多个摊位分区有序,并按照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规范化设置。第二层的场地专门用来给周边农户自产自销,而且不收场地费。第三层是办公区,管理更贴近市场。
随着硬件设施提升,各方面环境逐渐转好。整个市场光线通透、过道宽敞,主通道很少有垃圾落地,看不见积水、闻不到异味。经营户着装规范、用语文明,以往常见的“叼烟卖菜”现象少了很多。市民不再骑车“闯市”,自觉将电动自行车停在市场外的划定区域。“以前是‘破窗效应’,看到环境本就较差,大家才无所谓。现在反了过来,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后,经营户和消费者都不愿做‘破坏者’,逐渐变得文明自觉。”婺城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管办分离”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试营业当天,受委托方的专业团队就进驻了市场,依托他们丰富的市场管理经验做好长效监管。”金炜说。
该团队负责人王金华介绍,目前有10名人员专职在曙光路临时交易点服务。进驻市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全体经营户亮明规矩,并逐条宣传落实到位。比如,决不允许占道经营、越线设摊;打造无烟市场,由经营户带头并逐渐引导消费者控烟;做好垃圾分类,交易过程垃圾不丢至摊位外,实现摊位内各自收集,定点分类倾倒……
日常工作中,每天5时,就有4名人员巡查市场重点区域;6时,另5名人员则开始对整个市场及其周边进行巡查,劝导经营户和消费者的不文明行为。对卤味区的经营户,明确“三白三防”,即穿着白大褂、白帽子、白手套,防蚊蝇、防尘、防腐。对水产区经营户则要求“斤斤计较”,必须为消费者准确计量,如有短斤缺两情况,一次警告、两次罚款、三次清退。此外,还有蔬菜需要净菜上市,肉制品必须票据齐全等。
“目前仍有部分经营户对此不适应,认为过去的‘土办法’也做得进生意。我们的观点非常明确、也一直在向经营户灌输:时代不断发展,消费行为不断升级,市场方只有提供跟得上市场需求的服务,才不会被淘汰。”王金华说。
市场规范化的过程可能有“阵痛”,但带来更多的还是收获。经营户马凤说,她在市区做了一年多水产生意,搬到曙光路临时交易点的第一天,营业额就达到新高。“早就听说这个市场人气旺,我在它改造后才进来,就是冲着规范化经营能让我们卖家也省心省力,而且效益更好。”她说,以往水产的日销售额约1500元,现在约2500元,以前整个白天都得待在摊位里,如今仅需上午出摊就行。
重引导“管活”
一个市场
除了委托专业团队促进规范化运营,曙光路临时交易点的发展还折射出属地管理者与市场举办方的合作共赢。
改造提升过程中,市场方获得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街道社区等多方支持,做好市场商户的引导工作。在相关部门的“柔性监管”下,市场逐渐形成良好的秩序,一些传统菜市场的乱象和弊病得到有效纠正。金炜说,有关部门不是过来检查就一罚了之,而是更倾向引导的角度进行管理和服务。“罚款手段我们也可以采取,但是效果不一定理想,经营户心里或许还会不服气,因此我们主要还是通过引导来让大家接受新观念。”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说。
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市场也拿出实际举措减轻部门执法压力。曙光路临时交易点人流量大,周末甚至能达到上万人次,若市场内部没有做好规划,很容易造成拥堵,导致秩序混乱。为此,市场方在摊位设置上下足了功夫,试营业前就着手合理分配,以统筹分配的方式代替摊位招标模式,分散各区销售大户的摊位,既平衡了人流量,又保障了散户的经营空间。考虑到以往市场外流动摊贩较多、影响道路交通等问题,市场二楼专门留出大块区域供流动摊贩无偿使用,将“编外人员”纳入市场,减轻相关部门的监管执法压力。
目前,曙光路临时交易点仍处试营业阶段。金炜表示,在和有关部门协调后,市场将着力解决市场外部的道路停车问题,开辟更多停车区域,分别停放商户三轮车和商户及顾客的机动车。同时,市场计划进一步调整壮大肉类、水产类经营,并着手将业态转向多元化、年轻化,打造成“一站式”的日常购物点,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光顾。
“曙光路市场简直像从头到尾换了一个。”自7月上旬试营业以来,金华市区曙光路临时交易点面貌一新,市民的消费体验得到极大改善。据悉,该市场是市本级首个委托国资管理公司进驻的个人举办交易点,“管办分离”之下,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经营秩序和市场环境明显改观。
“市别三日”刮目相看
曙光路临时交易点由来已久。特别是近5年来,该市场的水果销售和农户自产自销优势显现,实惠的价格、多样的品种为市场累积了大量人气。尽管方便了市民买菜,但由于基础设施未能及时匹配市场需求,占道经营、车辆违停、垃圾乱丢等现象广受诟病。7月6日起,改造后的曙光路临时交易点进入试营业阶段。一个多月来,该市场人气不减、好评不断,转型较为成功。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该市场,尽管已是10时多,但依旧生意兴隆。“原先这里都是水泥地,摊位乱七八糟,地上污水垃圾很多。现在的环境多舒服,脚踩的都是地砖,卖的东西分了区,每个摊位都清清爽爽。”正在买菜的市民蔡女士说。
该市场相关负责人金炜告诉记者,此次改造提升投入800多万元,除了地点没变,其他几乎“换了个遍”。 地下管网进行了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原来部分“露天+大棚”的场地,如今变成了三层楼房。第一层是主交易区,有卤味区、水果区、豆制品区、蔬菜区、肉类区、水产区等,280多个摊位分区有序,并按照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规范化设置。第二层的场地专门用来给周边农户自产自销,而且不收场地费。第三层是办公区,管理更贴近市场。
随着硬件设施提升,各方面环境逐渐转好。整个市场光线通透、过道宽敞,主通道很少有垃圾落地,看不见积水、闻不到异味。经营户着装规范、用语文明,以往常见的“叼烟卖菜”现象少了很多。市民不再骑车“闯市”,自觉将电动自行车停在市场外的划定区域。“以前是‘破窗效应’,看到环境本就较差,大家才无所谓。现在反了过来,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后,经营户和消费者都不愿做‘破坏者’,逐渐变得文明自觉。”婺城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管办分离”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试营业当天,受委托方的专业团队就进驻了市场,依托他们丰富的市场管理经验做好长效监管。”金炜说。
该团队负责人王金华介绍,目前有10名人员专职在曙光路临时交易点服务。进驻市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全体经营户亮明规矩,并逐条宣传落实到位。比如,决不允许占道经营、越线设摊;打造无烟市场,由经营户带头并逐渐引导消费者控烟;做好垃圾分类,交易过程垃圾不丢至摊位外,实现摊位内各自收集,定点分类倾倒……
日常工作中,每天5时,就有4名人员巡查市场重点区域;6时,另5名人员则开始对整个市场及其周边进行巡查,劝导经营户和消费者的不文明行为。对卤味区的经营户,明确“三白三防”,即穿着白大褂、白帽子、白手套,防蚊蝇、防尘、防腐。对水产区经营户则要求“斤斤计较”,必须为消费者准确计量,如有短斤缺两情况,一次警告、两次罚款、三次清退。此外,还有蔬菜需要净菜上市,肉制品必须票据齐全等。
“目前仍有部分经营户对此不适应,认为过去的‘土办法’也做得进生意。我们的观点非常明确、也一直在向经营户灌输:时代不断发展,消费行为不断升级,市场方只有提供跟得上市场需求的服务,才不会被淘汰。”王金华说。
市场规范化的过程可能有“阵痛”,但带来更多的还是收获。经营户马凤说,她在市区做了一年多水产生意,搬到曙光路临时交易点的第一天,营业额就达到新高。“早就听说这个市场人气旺,我在它改造后才进来,就是冲着规范化经营能让我们卖家也省心省力,而且效益更好。”她说,以往水产的日销售额约1500元,现在约2500元,以前整个白天都得待在摊位里,如今仅需上午出摊就行。
重引导“管活”
一个市场
除了委托专业团队促进规范化运营,曙光路临时交易点的发展还折射出属地管理者与市场举办方的合作共赢。
改造提升过程中,市场方获得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街道社区等多方支持,做好市场商户的引导工作。在相关部门的“柔性监管”下,市场逐渐形成良好的秩序,一些传统菜市场的乱象和弊病得到有效纠正。金炜说,有关部门不是过来检查就一罚了之,而是更倾向引导的角度进行管理和服务。“罚款手段我们也可以采取,但是效果不一定理想,经营户心里或许还会不服气,因此我们主要还是通过引导来让大家接受新观念。”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说。
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市场也拿出实际举措减轻部门执法压力。曙光路临时交易点人流量大,周末甚至能达到上万人次,若市场内部没有做好规划,很容易造成拥堵,导致秩序混乱。为此,市场方在摊位设置上下足了功夫,试营业前就着手合理分配,以统筹分配的方式代替摊位招标模式,分散各区销售大户的摊位,既平衡了人流量,又保障了散户的经营空间。考虑到以往市场外流动摊贩较多、影响道路交通等问题,市场二楼专门留出大块区域供流动摊贩无偿使用,将“编外人员”纳入市场,减轻相关部门的监管执法压力。
目前,曙光路临时交易点仍处试营业阶段。金炜表示,在和有关部门协调后,市场将着力解决市场外部的道路停车问题,开辟更多停车区域,分别停放商户三轮车和商户及顾客的机动车。同时,市场计划进一步调整壮大肉类、水产类经营,并着手将业态转向多元化、年轻化,打造成“一站式”的日常购物点,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