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尚阳老街的朱银香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她手工制作老布鞋数十年,如今家门口也打上了“老太婆布鞋”的金字招牌。
尚阳老街两侧分布着一批古民居建筑,内设历史文化的集萃。
尚阳文化礼堂。
尚阳古村旁的600余亩荷花迎来了花期,远处五座山头上也已种下了向日葵。
尚阳大门。
老街中,稚童正怡然自得地玩耍着。
晨光初至,驱车沿着义武公路直行,蓝天白云在头顶幻化出各式形状,道路一侧的山野坡地上向阳而生的芒草展现出独特的风姿,让沿途风景都欢动起来。穿过几条狭小的乡道,我市最偏远的古村落之一的赤岸镇尚阳村便进入了视野。大寒尖下,藏风聚气,山拥水绕,尚阳古村犹如一轴传奇画卷,满是道不尽的韵味、说不完的故事。
保留原汁原味的古街原貌 打造“传统工匠”精品街
尚阳村位于义乌西南角,距城区近30公里,坐落在义乌最高山大寒尖脚下,群山环绕,绿树常青。发源于高陂山的溪流自东向西流经尚阳,绕于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户依水流而建,水流伴户而行,或急或缓,或湍或潺,这道清澈见底的水流不仅形成了村民家家户户皆有埠头的壮观胜景,也让整个村庄因水而灵动丰润起来。
除了这条溪流,村中最让村民引以为豪且津津乐道的,当属尚阳老街了。老街为东西走向,全长600多米,中间略弯曲,首尾不能相望,巷弄纵横交错,宽窄不一,构成鱼骨架形状。
7月12日,踏着晨光,记者来到尚阳老街。穿梭在石砌巷道,金晃晃的光照沿着墙头倾泻而下,给这老屋旧瓦、青砖古巷镀了层金,空气中浸润着古朴的木香和时光的味道,沉醉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古村落的韵味和它缓缓流淌的生命脉动,不能不怀古遐想。
过去,每逢农历一、四、七集市,老街就会热闹起来,四邻八乡赶来的村民,挑着他们的茶叶、药材、竹木……在老街找到自己的买主,从老街上换回自己必需的油盐针线、锄耙蓑笠……70多岁的村民老朱在老街生活了一辈子,见证了这条街的繁华与没落。“以前赶集的时候,这条街上人多得都走不动。”老街往日热闹的情形,仿佛一直在他脑海中没有散去:“干完农活回家想走得快些根本不可能——— —— 赶集的人太多了!”
时光加速改变着老街的容颜,村民心底则有那份无法割舍的情怀。上一代人担心年轻人会忘记这里,忘记历史;年轻人则在担心,随着城市改造加快,再难找到老街的灵魂。旧与新的矛盾,衰与荣的纠缠,老街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尚阳人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深酿着整座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生态。
值得庆幸的是,2014年尚阳村被认定为我市首个“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并启动保护开发建设。2016年11月,尚阳村又获批“中国传统村落”。
如今,经过修缮的老街依旧保留着几乎原汁原味的古街原貌,并力图打造成“传统工匠”精品街,集萃中华木匠、裁缝、篾匠、铁匠、锁匠等工匠,展示传统工艺,弘扬传统文化。
“前些年老街上没什么人,这两年人多起来了,来我这里买鞋的游客也多起来了。”家住在老街的朱银香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她手工制作老布鞋数十年,如今家门口也打上了“老太婆布鞋”的金字招牌,她做的鞋不仅受游客喜爱,还曾远销迪拜。布鞋店的对门则是老篾匠毛祥民的铺子,“以前呀大家都要用到竹编制品,大家都是找到我家央我做的,现在都用的人少啦。”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门手艺,拥有40多年手工技艺的毛祥民四年前走出家门,在老街租了铺子,摆上他亲手做的产品,等待着竹篾制品的“第二春”。
老街上还有一些传统工艺的挂面店、理发铺、杂货铺散落其中,两边的店铺虽未全部营业,却能见到这样独特的风景:每隔几个店铺,都会看见这样一些老人,他们或在门前择菜,准备下一顿的伙食;或三五成群,低声细语拉家常;或眼光跟随游人的脚步,目送至街的尽头;或闭目而思,眼前这条老街能否延续当年繁华……
以文旅为带动、三产相融合 打造商贸文化展示村、农商生活体验村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本质上是在转型期为传统文化留下容身之地,为乡村发展找到融合之道。所幸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关心古村落命运的人,正在携手破解这些难题。
小暑已过,尚阳古村旁的600余亩荷花迎来了花期,清风拂过碧绿的荷叶,掠过初绽的荷花,将丝丝缕缕的幽香吹散、四溢进古村的街头巷陌。走进花田细看,清澈的池水下,小龙虾自在嬉戏,虾、莲、藕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场景。荷花田套养小龙虾的生态种养模式,在打造夏日的一隅精致时,又可以带旺乡村旅游、富裕村民口袋。
过段时间,这里即将迎来十里荷花盛放与龙虾肥美的宜游时节。“村里也预备以此为契机,将修缮后‘新生’的老街、村后五个山头的连片向日葵花海、吴公殿的人文历史景观串连成珠,诚邀四方来客来到尚阳、体验惬意的乡村旅游。”尚阳村党支部书记朱建忠说道,望着眼前连片正艳的荷田,他满怀信心。
行走在尚阳古村中,处处皆能觅得发展的蓬勃生机。在春季以油菜花海登上央视荧幕、惊艳四方后,勤劳善思的尚阳人又应季在这五座山头上种下向日葵花种,春赏油菜花、夏赏向日葵,“四季花海”的打造已初具规模;胡公殿下纵横交错的地道,在留存历史记忆的同时也成为了村庄旅游开发的新资源,即将成为尚阳一处新晋的热门旅游点;修缮一新的尚阳老街,在封存历史文脉的同时,并积极引进各类文化业态,百工、美食、民宿等特色店铺集聚,穿越百年重现曾经的老街烟火……
在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尚阳古村也确确实实收获到了诸多“实效”。荷花田旁的两栋小洋房,在还未建设完成时便一次性签订了五年的租用协议;老街巷头的十间店铺也正在全力打造精品民宿之中,历史文化的集萃、老街人家的烟火味绘就了沿街的独好风景,即将装修完毕开门迎客……随着尚阳古村的保护与发展持续深入,这方诗意盎然的土地发生了太多想象之外与意料之中的变化,为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赋予了更多可能性。
传统村落的“新生”之路,尚阳走出了自身的发展特色,农耕记忆、乡愁情怀、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纷纷在这里寻得落地生根的载体,在有识之士的精雕细琢中,借着老屋新生、民俗传承、旅游兴旺、文化复苏等成效,正陆续收获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惠。
修缮“筋骨肉”传承“精气神” 实现居民与古建筑良性互动
传统村落是乡村传统文明的载体和源头、现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绕不开的一个敏感环节就是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尚阳老街两侧分布着“十八间”“观德堂”“光裕堂”“绍衣堂”“荣华堂”等一批古民居建筑。这些古建筑大多建于清朝时期,一幢紧挨一幢,其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伦,弥足珍贵。“有梁皆可雕,有雕必成图,有图皆由意,有意皆精神。”是这些古建筑中大木构雕刻最真实的写照。
数年来,尚阳村古建筑及文物维修工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遵循最大限度保存、细致修复、谨慎维修的原则;结合现场勘察和当地老人回忆、考证,针对尚阳古村落的古建筑的现状及残损、破坏情况,实施古建筑修缮,对古建筑本体进行必要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经过“接筋续骨、理气回神、养血生津”,一批破旧损毁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或专业的维护。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既要修缮外在的“筋骨肉”,更要传承内在的“精气神”,保护绝非原封不动,最好的保护是实现居民与建筑的良性互动。“传统村落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双遗产’,具有物质与人文‘双形态’,失去了原住民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村落就失去了灵魂。”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曾表示,村民是村庄的主体,文化是村庄的灵魂。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应注重“活态保护”,见物、见人、见生活,激励村民自觉参与,激发村庄内生动力。
尚阳村的保护建设之路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许多祖祖辈辈生活在老屋中的村民,并未意识到自己居住之所承载的文化价值。随着近几年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的大力开展,反而把保护工作全部寄托于专家和政府,作为与村落发展息息相关的群体,大多数村民忽略了自身是村落保护行动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的这一身份。
“若村民们能多多关注老屋日常力所能及的简易维护,便能延长它们的历史寿命,为我们的历史建筑抢修工程留住时间。前段时间因为连续的强降雨,村里便倒塌了两幢老屋,实在是可惜。”朱建忠说,老屋的新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的守护。村民是传统村落最重要的守护者,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应以人为本,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保护建设来留住村庄、促进发展,保障当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让他们享受历史文化资源适度开发的“红利”;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政策和举措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与责任感,自觉形成文化合力,在一砖一瓦的保护中守住乡愁、寻得归处。
家住尚阳老街的朱银香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她手工制作老布鞋数十年,如今家门口也打上了“老太婆布鞋”的金字招牌。
尚阳老街两侧分布着一批古民居建筑,内设历史文化的集萃。
尚阳文化礼堂。
尚阳古村旁的600余亩荷花迎来了花期,远处五座山头上也已种下了向日葵。
尚阳大门。
老街中,稚童正怡然自得地玩耍着。
晨光初至,驱车沿着义武公路直行,蓝天白云在头顶幻化出各式形状,道路一侧的山野坡地上向阳而生的芒草展现出独特的风姿,让沿途风景都欢动起来。穿过几条狭小的乡道,我市最偏远的古村落之一的赤岸镇尚阳村便进入了视野。大寒尖下,藏风聚气,山拥水绕,尚阳古村犹如一轴传奇画卷,满是道不尽的韵味、说不完的故事。
保留原汁原味的古街原貌 打造“传统工匠”精品街
尚阳村位于义乌西南角,距城区近30公里,坐落在义乌最高山大寒尖脚下,群山环绕,绿树常青。发源于高陂山的溪流自东向西流经尚阳,绕于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户依水流而建,水流伴户而行,或急或缓,或湍或潺,这道清澈见底的水流不仅形成了村民家家户户皆有埠头的壮观胜景,也让整个村庄因水而灵动丰润起来。
除了这条溪流,村中最让村民引以为豪且津津乐道的,当属尚阳老街了。老街为东西走向,全长600多米,中间略弯曲,首尾不能相望,巷弄纵横交错,宽窄不一,构成鱼骨架形状。
7月12日,踏着晨光,记者来到尚阳老街。穿梭在石砌巷道,金晃晃的光照沿着墙头倾泻而下,给这老屋旧瓦、青砖古巷镀了层金,空气中浸润着古朴的木香和时光的味道,沉醉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古村落的韵味和它缓缓流淌的生命脉动,不能不怀古遐想。
过去,每逢农历一、四、七集市,老街就会热闹起来,四邻八乡赶来的村民,挑着他们的茶叶、药材、竹木……在老街找到自己的买主,从老街上换回自己必需的油盐针线、锄耙蓑笠……70多岁的村民老朱在老街生活了一辈子,见证了这条街的繁华与没落。“以前赶集的时候,这条街上人多得都走不动。”老街往日热闹的情形,仿佛一直在他脑海中没有散去:“干完农活回家想走得快些根本不可能——— —— 赶集的人太多了!”
时光加速改变着老街的容颜,村民心底则有那份无法割舍的情怀。上一代人担心年轻人会忘记这里,忘记历史;年轻人则在担心,随着城市改造加快,再难找到老街的灵魂。旧与新的矛盾,衰与荣的纠缠,老街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尚阳人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深酿着整座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生态。
值得庆幸的是,2014年尚阳村被认定为我市首个“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并启动保护开发建设。2016年11月,尚阳村又获批“中国传统村落”。
如今,经过修缮的老街依旧保留着几乎原汁原味的古街原貌,并力图打造成“传统工匠”精品街,集萃中华木匠、裁缝、篾匠、铁匠、锁匠等工匠,展示传统工艺,弘扬传统文化。
“前些年老街上没什么人,这两年人多起来了,来我这里买鞋的游客也多起来了。”家住在老街的朱银香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她手工制作老布鞋数十年,如今家门口也打上了“老太婆布鞋”的金字招牌,她做的鞋不仅受游客喜爱,还曾远销迪拜。布鞋店的对门则是老篾匠毛祥民的铺子,“以前呀大家都要用到竹编制品,大家都是找到我家央我做的,现在都用的人少啦。”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门手艺,拥有40多年手工技艺的毛祥民四年前走出家门,在老街租了铺子,摆上他亲手做的产品,等待着竹篾制品的“第二春”。
老街上还有一些传统工艺的挂面店、理发铺、杂货铺散落其中,两边的店铺虽未全部营业,却能见到这样独特的风景:每隔几个店铺,都会看见这样一些老人,他们或在门前择菜,准备下一顿的伙食;或三五成群,低声细语拉家常;或眼光跟随游人的脚步,目送至街的尽头;或闭目而思,眼前这条老街能否延续当年繁华……
以文旅为带动、三产相融合 打造商贸文化展示村、农商生活体验村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本质上是在转型期为传统文化留下容身之地,为乡村发展找到融合之道。所幸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关心古村落命运的人,正在携手破解这些难题。
小暑已过,尚阳古村旁的600余亩荷花迎来了花期,清风拂过碧绿的荷叶,掠过初绽的荷花,将丝丝缕缕的幽香吹散、四溢进古村的街头巷陌。走进花田细看,清澈的池水下,小龙虾自在嬉戏,虾、莲、藕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场景。荷花田套养小龙虾的生态种养模式,在打造夏日的一隅精致时,又可以带旺乡村旅游、富裕村民口袋。
过段时间,这里即将迎来十里荷花盛放与龙虾肥美的宜游时节。“村里也预备以此为契机,将修缮后‘新生’的老街、村后五个山头的连片向日葵花海、吴公殿的人文历史景观串连成珠,诚邀四方来客来到尚阳、体验惬意的乡村旅游。”尚阳村党支部书记朱建忠说道,望着眼前连片正艳的荷田,他满怀信心。
行走在尚阳古村中,处处皆能觅得发展的蓬勃生机。在春季以油菜花海登上央视荧幕、惊艳四方后,勤劳善思的尚阳人又应季在这五座山头上种下向日葵花种,春赏油菜花、夏赏向日葵,“四季花海”的打造已初具规模;胡公殿下纵横交错的地道,在留存历史记忆的同时也成为了村庄旅游开发的新资源,即将成为尚阳一处新晋的热门旅游点;修缮一新的尚阳老街,在封存历史文脉的同时,并积极引进各类文化业态,百工、美食、民宿等特色店铺集聚,穿越百年重现曾经的老街烟火……
在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尚阳古村也确确实实收获到了诸多“实效”。荷花田旁的两栋小洋房,在还未建设完成时便一次性签订了五年的租用协议;老街巷头的十间店铺也正在全力打造精品民宿之中,历史文化的集萃、老街人家的烟火味绘就了沿街的独好风景,即将装修完毕开门迎客……随着尚阳古村的保护与发展持续深入,这方诗意盎然的土地发生了太多想象之外与意料之中的变化,为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赋予了更多可能性。
传统村落的“新生”之路,尚阳走出了自身的发展特色,农耕记忆、乡愁情怀、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纷纷在这里寻得落地生根的载体,在有识之士的精雕细琢中,借着老屋新生、民俗传承、旅游兴旺、文化复苏等成效,正陆续收获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惠。
修缮“筋骨肉”传承“精气神” 实现居民与古建筑良性互动
传统村落是乡村传统文明的载体和源头、现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绕不开的一个敏感环节就是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尚阳老街两侧分布着“十八间”“观德堂”“光裕堂”“绍衣堂”“荣华堂”等一批古民居建筑。这些古建筑大多建于清朝时期,一幢紧挨一幢,其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伦,弥足珍贵。“有梁皆可雕,有雕必成图,有图皆由意,有意皆精神。”是这些古建筑中大木构雕刻最真实的写照。
数年来,尚阳村古建筑及文物维修工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遵循最大限度保存、细致修复、谨慎维修的原则;结合现场勘察和当地老人回忆、考证,针对尚阳古村落的古建筑的现状及残损、破坏情况,实施古建筑修缮,对古建筑本体进行必要的结构加固处理和维修。经过“接筋续骨、理气回神、养血生津”,一批破旧损毁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或专业的维护。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既要修缮外在的“筋骨肉”,更要传承内在的“精气神”,保护绝非原封不动,最好的保护是实现居民与建筑的良性互动。“传统村落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双遗产’,具有物质与人文‘双形态’,失去了原住民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村落就失去了灵魂。”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曾表示,村民是村庄的主体,文化是村庄的灵魂。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应注重“活态保护”,见物、见人、见生活,激励村民自觉参与,激发村庄内生动力。
尚阳村的保护建设之路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许多祖祖辈辈生活在老屋中的村民,并未意识到自己居住之所承载的文化价值。随着近几年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的大力开展,反而把保护工作全部寄托于专家和政府,作为与村落发展息息相关的群体,大多数村民忽略了自身是村落保护行动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的这一身份。
“若村民们能多多关注老屋日常力所能及的简易维护,便能延长它们的历史寿命,为我们的历史建筑抢修工程留住时间。前段时间因为连续的强降雨,村里便倒塌了两幢老屋,实在是可惜。”朱建忠说,老屋的新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的守护。村民是传统村落最重要的守护者,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应以人为本,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保护建设来留住村庄、促进发展,保障当地村民的生产与生活,让他们享受历史文化资源适度开发的“红利”;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政策和举措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与责任感,自觉形成文化合力,在一砖一瓦的保护中守住乡愁、寻得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