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三美融合”敲开乡村幸福门
2019-07-14 09:46:43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盛锋 钱增 孙媛媛 报道组 蒋松涛

  浦江葡萄成熟了 胡肖飞 摄

  青砖小瓦马头墙,梦里水乡芳绿野。夏日的浦江,山水美丽动人,千乡万村充满活力。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直接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6年来,浦江在“千万工程”建设上久久为功,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浦江乡村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兴旺,呈现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2018年9月,美国纽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来自浦江县的代表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

  乡村蝶变人心回归

  16年来,“千万工程”不仅给浦江农村带来环境革命、生态革命,绿水青山重新回归,城乡割裂发展的状态逐渐弥合,而且人心也在回归。

  青山绿水的生态红利加速释放,不少在外发展的村民选择回归二次创业。2016年,27岁的张鑫晨满怀壮志回到家乡。5年前,他从衢州学院毕业后来到温州瑞安,成为一名化工厂技术工人。每次回家,看到家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他萌生了回家发展生态养殖的念头。经朋友推荐,他看中顾家村的优质水土,承包103亩田地开办养殖基地。几年下来,从养甲鱼、龙虾到种莲子、桃树,张鑫晨摸索出一条立体生态养殖路子。

  与张鑫晨一样,大畈乡建光村吴慧琴一家人,认定青山绿水中蕴藏着金山银山。“诗人小镇”开发建设让建光村“美丽蜕变”,原先住在城里的他们决定搬回村里居住。他们发现溪水边还有块空地,就找到村两委商议,搞一个土灶园,吸引城里人来这里烧烧土灶、玩玩水。没想到20个土灶一建起来,周末一灶难求,平时也常常客满。吴慧琴又继续挖潜力,将土灶园边的土地开垦出来,种上当季蔬菜,客人还能采摘新鲜蔬菜下厨。

  回归的不仅是个人,还有满怀憧憬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资本。原先在外地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何志刚,看中浦江主导农产品葡萄的前景,回浦江投资规模农业。他选择门槛更高、收益也高的阳光玫瑰葡萄品种。“阳光玫瑰葡萄带有玫瑰香味,采摘期更长,储存运输也更方便,售价也更高。”何志刚说。

  何志刚注册成立十里阳光农业公司,并在岩头镇建设180多亩大棚基地。

  因为接入物联网技术,平时只需要20多名工人。“品质第一,通过疏果控产提质,目标售价是每公斤40~60元。现在浦江已经有3个基地在种植阳光玫瑰,未来希望能形成年产几十万斤的规模效应。”技术负责人潘建清说。

  乡村聚变产业兴旺

  “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过程中,浦江人将村庄整治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绿色资源为催化剂和引领器,走出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

  传统特色产业赋能升级,促使特色文化村兴起。白马镇高坪村虬树坪自然村处于峻岭高岗,137户人家中,酿酒个体户有37家。从2017年开始,白马镇和虬树坪村乘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投资约400万元,先后拓宽进村道路,开展村庄墙面改造、村内景观建设等工程,“江南酒乡”焕然一新。酒香不怕巷子深,虬树坪村每年的高粱烧产量从三年前的5万多公斤,增长到如今的15万多公斤,售价从每公斤40多元上涨至60多元。“百姓增收更是明显,从事酿酒的人家,人均收入从原先的1万多元增加到现在3万多元”。高坪村党支部书记贾正明说。

  村里不少原先在外办厂开店的能人也回到村里再次创业。傅祖堂原先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摊位,2017年底转行回家酿酒,短短3年时间,年产量就有2.5万公斤。村里一些人也计划回来开办餐饮、住宿等业态,让慕名前来品酒的人吃得好、住得下。

  浦南街道石埠头村常有慕名而来的取经人,取的是他们建设江南网商园的“真经”。2015年2月7日,江南网商园开业时,仅有86家电商进驻,现在已发展到200多家,2018年网络销售额达到9.1亿元,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有3家。村民人均收入从4年前的人均6000元跃升至4万元,村集体资产从10万元跃升至2亿元。

  这一切起始于石埠头村在村庄整治之初就与经济产业结合的发展思路。“楼高、楼间距、管网布线都是按照发展电商园的形式来设计的,有户人家是我工厂里干了10年的工人,楼高超高5厘米,我反复做工作,最后他降层处理了。”石埠头村党支部书记黄惟善说。

  在石埠头村十年发展规划中,以村庄整治为契机撬动村庄富民之路已经实现,下一步计划建造现代化物流仓储中心,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村庄改造之初就谋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不少浦江村庄在“千万工程”中共同的选择。中余乡冷坞花谷名声在外,然而位于半山腰的坪上自然村却因无人居住而凋敝。在外经商的村民马有森将冷坞的热闹与坪上的寂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2015年初,他联络马良海、马良挺、马才荣等在浦江县城和内蒙古经商办企业的年轻人。“马氏祖宗在家乡,父母在家乡、兄弟姐妹在家乡、田地在家乡,不能让村子继续荒芜下去,更不能让村子消失在地图上。”统一意见后,大家一致认为要进行旧村改造,建设美丽家乡,而且要和冷坞匹配,要发展民宿和生态旅游。一拍即合,几人立即开展筹备工作。因为村子里很多人都外出居住,他们就一家家上门做思想工作,规划、设计、拆除老旧房子,统一建造新房子。

  如今,36栋白墙黛瓦、形式各异、风格统一的民居在山间隐隐约约。浦江中青旅已经上门对接,为未来承接上海、杭州等地的度假客源做准备。

  乡村蜕变和谐共建

  如今不少乡村正迈向“千万工程”“3.0版本”:从乡村生态修复、旅游业兴起,到资源要素回流、乡村全面复活,再到城乡产业互补、乡村优势渐显……

  白马镇旌坞村在今年5月的枇杷节中一炮而红,频频刷屏微信朋友圈,5天枇杷节中涌进5.6万人,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尝到枇杷甜头的村民贾肖龙、贾青力,正将自家山上的李树砍掉,改种白枇杷。

  “我们村是石灰岩土质,适合种植枇杷,以前多是种一些土枇杷,丰收时送亲友品尝。”村党支部书记贾连明介绍。那么,旌坞村又是何时开始发展枇杷这一富民产业的呢?

  “村庄整治是转变的契机。以前我们村是‘十差村’,一年多的整治过程中,村两委团结干事的凝聚力得到了空前激发,摘帽成为‘四星级精品村’。村庄美了,大家讨论如何富民,就想到了祖宗留给我们的枇杷树”。村支委贾春城说。

  枇杷节意想不到的火热,更加坚定了村两委对未来的规划:通过种植技术的提升,助推每户再增收2万元;规整村集体的荒山,集体种植白枇杷,以规模换效益,未来争取枇杷产值超千万元。

  创业干事离不开规矩意识,浦江正在大力推广的清廉村居建设工程,通过农村集体组织“三资”管理、村务两公示两透明、小微权力规范等,为村两委的创业创新之举“保驾护航”。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以“千万工程”为新起点,浦江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定,“美丽转身”之路越走越宽阔。

标签:浦江;白马镇
编辑:黄优鑫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金华  正文

浦江“三美融合”敲开乡村幸福门
2019-07-14 09:46:43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盛锋 钱增 孙媛媛 报道组 蒋松涛

  浦江葡萄成熟了 胡肖飞 摄

  青砖小瓦马头墙,梦里水乡芳绿野。夏日的浦江,山水美丽动人,千乡万村充满活力。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直接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6年来,浦江在“千万工程”建设上久久为功,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浦江乡村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兴旺,呈现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2018年9月,美国纽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来自浦江县的代表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

  乡村蝶变人心回归

  16年来,“千万工程”不仅给浦江农村带来环境革命、生态革命,绿水青山重新回归,城乡割裂发展的状态逐渐弥合,而且人心也在回归。

  青山绿水的生态红利加速释放,不少在外发展的村民选择回归二次创业。2016年,27岁的张鑫晨满怀壮志回到家乡。5年前,他从衢州学院毕业后来到温州瑞安,成为一名化工厂技术工人。每次回家,看到家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他萌生了回家发展生态养殖的念头。经朋友推荐,他看中顾家村的优质水土,承包103亩田地开办养殖基地。几年下来,从养甲鱼、龙虾到种莲子、桃树,张鑫晨摸索出一条立体生态养殖路子。

  与张鑫晨一样,大畈乡建光村吴慧琴一家人,认定青山绿水中蕴藏着金山银山。“诗人小镇”开发建设让建光村“美丽蜕变”,原先住在城里的他们决定搬回村里居住。他们发现溪水边还有块空地,就找到村两委商议,搞一个土灶园,吸引城里人来这里烧烧土灶、玩玩水。没想到20个土灶一建起来,周末一灶难求,平时也常常客满。吴慧琴又继续挖潜力,将土灶园边的土地开垦出来,种上当季蔬菜,客人还能采摘新鲜蔬菜下厨。

  回归的不仅是个人,还有满怀憧憬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资本。原先在外地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何志刚,看中浦江主导农产品葡萄的前景,回浦江投资规模农业。他选择门槛更高、收益也高的阳光玫瑰葡萄品种。“阳光玫瑰葡萄带有玫瑰香味,采摘期更长,储存运输也更方便,售价也更高。”何志刚说。

  何志刚注册成立十里阳光农业公司,并在岩头镇建设180多亩大棚基地。

  因为接入物联网技术,平时只需要20多名工人。“品质第一,通过疏果控产提质,目标售价是每公斤40~60元。现在浦江已经有3个基地在种植阳光玫瑰,未来希望能形成年产几十万斤的规模效应。”技术负责人潘建清说。

  乡村聚变产业兴旺

  “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过程中,浦江人将村庄整治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绿色资源为催化剂和引领器,走出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

  传统特色产业赋能升级,促使特色文化村兴起。白马镇高坪村虬树坪自然村处于峻岭高岗,137户人家中,酿酒个体户有37家。从2017年开始,白马镇和虬树坪村乘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投资约400万元,先后拓宽进村道路,开展村庄墙面改造、村内景观建设等工程,“江南酒乡”焕然一新。酒香不怕巷子深,虬树坪村每年的高粱烧产量从三年前的5万多公斤,增长到如今的15万多公斤,售价从每公斤40多元上涨至60多元。“百姓增收更是明显,从事酿酒的人家,人均收入从原先的1万多元增加到现在3万多元”。高坪村党支部书记贾正明说。

  村里不少原先在外办厂开店的能人也回到村里再次创业。傅祖堂原先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摊位,2017年底转行回家酿酒,短短3年时间,年产量就有2.5万公斤。村里一些人也计划回来开办餐饮、住宿等业态,让慕名前来品酒的人吃得好、住得下。

  浦南街道石埠头村常有慕名而来的取经人,取的是他们建设江南网商园的“真经”。2015年2月7日,江南网商园开业时,仅有86家电商进驻,现在已发展到200多家,2018年网络销售额达到9.1亿元,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有3家。村民人均收入从4年前的人均6000元跃升至4万元,村集体资产从10万元跃升至2亿元。

  这一切起始于石埠头村在村庄整治之初就与经济产业结合的发展思路。“楼高、楼间距、管网布线都是按照发展电商园的形式来设计的,有户人家是我工厂里干了10年的工人,楼高超高5厘米,我反复做工作,最后他降层处理了。”石埠头村党支部书记黄惟善说。

  在石埠头村十年发展规划中,以村庄整治为契机撬动村庄富民之路已经实现,下一步计划建造现代化物流仓储中心,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村庄改造之初就谋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不少浦江村庄在“千万工程”中共同的选择。中余乡冷坞花谷名声在外,然而位于半山腰的坪上自然村却因无人居住而凋敝。在外经商的村民马有森将冷坞的热闹与坪上的寂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2015年初,他联络马良海、马良挺、马才荣等在浦江县城和内蒙古经商办企业的年轻人。“马氏祖宗在家乡,父母在家乡、兄弟姐妹在家乡、田地在家乡,不能让村子继续荒芜下去,更不能让村子消失在地图上。”统一意见后,大家一致认为要进行旧村改造,建设美丽家乡,而且要和冷坞匹配,要发展民宿和生态旅游。一拍即合,几人立即开展筹备工作。因为村子里很多人都外出居住,他们就一家家上门做思想工作,规划、设计、拆除老旧房子,统一建造新房子。

  如今,36栋白墙黛瓦、形式各异、风格统一的民居在山间隐隐约约。浦江中青旅已经上门对接,为未来承接上海、杭州等地的度假客源做准备。

  乡村蜕变和谐共建

  如今不少乡村正迈向“千万工程”“3.0版本”:从乡村生态修复、旅游业兴起,到资源要素回流、乡村全面复活,再到城乡产业互补、乡村优势渐显……

  白马镇旌坞村在今年5月的枇杷节中一炮而红,频频刷屏微信朋友圈,5天枇杷节中涌进5.6万人,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尝到枇杷甜头的村民贾肖龙、贾青力,正将自家山上的李树砍掉,改种白枇杷。

  “我们村是石灰岩土质,适合种植枇杷,以前多是种一些土枇杷,丰收时送亲友品尝。”村党支部书记贾连明介绍。那么,旌坞村又是何时开始发展枇杷这一富民产业的呢?

  “村庄整治是转变的契机。以前我们村是‘十差村’,一年多的整治过程中,村两委团结干事的凝聚力得到了空前激发,摘帽成为‘四星级精品村’。村庄美了,大家讨论如何富民,就想到了祖宗留给我们的枇杷树”。村支委贾春城说。

  枇杷节意想不到的火热,更加坚定了村两委对未来的规划:通过种植技术的提升,助推每户再增收2万元;规整村集体的荒山,集体种植白枇杷,以规模换效益,未来争取枇杷产值超千万元。

  创业干事离不开规矩意识,浦江正在大力推广的清廉村居建设工程,通过农村集体组织“三资”管理、村务两公示两透明、小微权力规范等,为村两委的创业创新之举“保驾护航”。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以“千万工程”为新起点,浦江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定,“美丽转身”之路越走越宽阔。

标签: 浦江;白马镇
编辑: 黄优鑫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