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施光南故居的屋檐下,巢燕啾啾鸣叫。
屋内,满头银发的施光南夫人洪如丁轻声哼唱着《多情的土地》。这曲子是她的最爱,只因施光南曾对她说过,“想家的时候,就听听这首歌”。
八仙桌上,父老乡亲端上了不同品种的桃子,洪如丁一一品尝:“只有这片多情的土地才能结出这么甜的桃子。家乡这些年的变化,比光南在歌曲中期盼的还要美好。”
施光南一生都在为人民创作,讴歌改革开放,谱写时代赞歌,留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妈妈》等上百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同样激励故乡人民用双手去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芒种已过,夏至将至。我们来到孝川流域的三江口——孝顺镇低田麦磨滩,施光南的父亲施存统、《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等革命志士都曾沿孝川而来,渡婺江而去,从这里启航追寻理想和希望。而今,我们沿着先辈来时之路,探寻光南故里这些年的变化,探究这片“多情的土地”如何奏响新时代赞歌。
小山村走出“改革先锋”
在施光南纪念馆,我们遇到82岁的村民邢世根,他是施光南的小学同学。在他印象中,“光南成绩很好,但也很顽皮,捉鸟、抓鱼样样在行”。
正如《多情的土地》所吟唱,“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我天天都接受着你的疼爱情意”。农村生活是小光南快乐的源泉,这里的河叉山脊、山路小溪都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家乡记忆。
时光静静流淌。村民日出而耕,生活清贫,谁也不知道小山村里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来。
上世纪80年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传进小山村。“光南写的?了不得!”村民们争先学唱光南曲,投身改革开放、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家乡人。
——家家户户养起了猪。上世纪90年代,村里400多户人家少则养一两头、多则数百头,最高峰时村里毛猪达1400头。
——家家户户种上桃树。2000年前后,乡里的农技员说“种桃比养猪还赚钱”,400多户村民种起“大官桃”。养殖大户樊金清卖掉所有毛猪,租了其他村民的100多亩地种桃。年景好的时候,收入10余万元。
——家家户户改良品种。尝到甜头后,村里的种植大户陆续引进白桃、蟠桃、油桃等新品种,并免费供其他村民引种。村里还举办“桃王争霸赛”,大力推广新品种,种桃效益更高了。多的能收获上百担,少的也有10多担,全村每年大约能产200吨。“今年桃子价格高,我的收入起码有30万元。”樊金清咧嘴一笑。
一直以来,家乡人民对施光南怀有深厚感情。为了纪念他,金东在新城区建成施光南音乐广场、施光南音乐厅,命名光南路,正在建设光南小学、光南中学;在东叶村,组建施光南农民合唱团、少儿合唱团,修缮施光南故居,建成施光南陵园和纪念馆。这故乡的印记,是那美好的记忆,还有那不舍的深情留恋。
在去年底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施光南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故乡百姓与有荣焉、奔走相告。
山区乡打造生态富民样板
“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施光南咏唱的家乡如此美好。但曾几何时,源东乡却是另一番模样。
“山上桃花红艳艳,山下苍蝇黑压压。”养殖业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截至2012年底,全乡有养殖户1000余户,生猪饲养量6.2万头。“灶台上的粘蝇纸,一会工夫密密麻麻。”东叶村党支部书记陈姣风说,农户门前的露天沟渠都用于倾倒垃圾,烂掉再捞起当肥料,滋生大量蚊蝇。在半垄村、雅高村等地,村内小溪曾经全是污染物,甚至扔块小石头都沉不下去。
2013年实施“五水共治”后,源东全乡被划入禁养区,村民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拆除了761家畜禽养殖场,并对溪流、山塘进行全面清淤。不久,小溪恢复清澈,鱼虾重现……
猪不能养了,该怎么办?源东人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绿色发展新路。猪圈变成百合园,牛栏成了滑草场,鸭棚种起中药材……“山上桃花红艳,山下百花争艳”的景色又回来了。
位于半垄村的花花世界,花开遍地、景色迷人。2016年,这里原先的养猪场拆除后,在乡政府引导下,村民舒晨光承包150亩土地用于种植欧石竹、月季、三角梅等花卉。“忙不过来,每天都要雇20多名村民帮忙打理花卉。”舒晨光说,今年卖了1万多棵玫瑰、欧石竹,效益不错。
2017年4月,施光南纪念馆开馆后,东叶村就成了旅游胜地,两年里年游客量从1万多人增加到3.5万余人。村里兴办7家农家乐、5家民宿,每逢周末总是一位难求。
围绕“季季有花、季季有果、季季有景”的目标,源东乡连续举办九届桃花节,浙中桃花源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金东的生态富民样板区。今年桃花节期间,游客人数突破40万,经营性收入达160万元。
“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一辈子和黄土地打交道的邢世根说,他曾艳羡城里人的生活,随着源东乡全域旅游业不断发展,“山好水好空气好,在家门口就有收入,现在轮到城里人羡慕咱们了。”
光南曲唱响大江南北
灯光起,音乐扬,场景现。舞台中间,出现一列开往春天的火车,车窗外不断变换着风景……5月7日晚,由浙江歌舞剧院、浙江交响乐团、金东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以施光南生平事迹为蓝本创作的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现场座无虚席。
6月1日,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施光南故居的屋檐下,巢燕啾啾鸣叫。
屋内,满头银发的施光南夫人洪如丁轻声哼唱着《多情的土地》。这曲子是她的最爱,只因施光南曾对她说过,“想家的时候,就听听这首歌”。
八仙桌上,父老乡亲端上了不同品种的桃子,洪如丁一一品尝:“只有这片多情的土地才能结出这么甜的桃子。家乡这些年的变化,比光南在歌曲中期盼的还要美好。”
施光南一生都在为人民创作,讴歌改革开放,谱写时代赞歌,留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妈妈》等上百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同样激励故乡人民用双手去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芒种已过,夏至将至。我们来到孝川流域的三江口——孝顺镇低田麦磨滩,施光南的父亲施存统、《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等革命志士都曾沿孝川而来,渡婺江而去,从这里启航追寻理想和希望。而今,我们沿着先辈来时之路,探寻光南故里这些年的变化,探究这片“多情的土地”如何奏响新时代赞歌。
小山村走出“改革先锋”
在施光南纪念馆,我们遇到82岁的村民邢世根,他是施光南的小学同学。在他印象中,“光南成绩很好,但也很顽皮,捉鸟、抓鱼样样在行”。
正如《多情的土地》所吟唱,“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我天天都接受着你的疼爱情意”。农村生活是小光南快乐的源泉,这里的河叉山脊、山路小溪都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家乡记忆。
时光静静流淌。村民日出而耕,生活清贫,谁也不知道小山村里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来。
上世纪80年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传进小山村。“光南写的?了不得!”村民们争先学唱光南曲,投身改革开放、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家乡人。
——家家户户养起了猪。上世纪90年代,村里400多户人家少则养一两头、多则数百头,最高峰时村里毛猪达1400头。
——家家户户种上桃树。2000年前后,乡里的农技员说“种桃比养猪还赚钱”,400多户村民种起“大官桃”。养殖大户樊金清卖掉所有毛猪,租了其他村民的100多亩地种桃。年景好的时候,收入10余万元。
——家家户户改良品种。尝到甜头后,村里的种植大户陆续引进白桃、蟠桃、油桃等新品种,并免费供其他村民引种。村里还举办“桃王争霸赛”,大力推广新品种,种桃效益更高了。多的能收获上百担,少的也有10多担,全村每年大约能产200吨。“今年桃子价格高,我的收入起码有30万元。”樊金清咧嘴一笑。
一直以来,家乡人民对施光南怀有深厚感情。为了纪念他,金东在新城区建成施光南音乐广场、施光南音乐厅,命名光南路,正在建设光南小学、光南中学;在东叶村,组建施光南农民合唱团、少儿合唱团,修缮施光南故居,建成施光南陵园和纪念馆。这故乡的印记,是那美好的记忆,还有那不舍的深情留恋。
在去年底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施光南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故乡百姓与有荣焉、奔走相告。
山区乡打造生态富民样板
“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施光南咏唱的家乡如此美好。但曾几何时,源东乡却是另一番模样。
“山上桃花红艳艳,山下苍蝇黑压压。”养殖业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截至2012年底,全乡有养殖户1000余户,生猪饲养量6.2万头。“灶台上的粘蝇纸,一会工夫密密麻麻。”东叶村党支部书记陈姣风说,农户门前的露天沟渠都用于倾倒垃圾,烂掉再捞起当肥料,滋生大量蚊蝇。在半垄村、雅高村等地,村内小溪曾经全是污染物,甚至扔块小石头都沉不下去。
2013年实施“五水共治”后,源东全乡被划入禁养区,村民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拆除了761家畜禽养殖场,并对溪流、山塘进行全面清淤。不久,小溪恢复清澈,鱼虾重现……
猪不能养了,该怎么办?源东人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绿色发展新路。猪圈变成百合园,牛栏成了滑草场,鸭棚种起中药材……“山上桃花红艳,山下百花争艳”的景色又回来了。
位于半垄村的花花世界,花开遍地、景色迷人。2016年,这里原先的养猪场拆除后,在乡政府引导下,村民舒晨光承包150亩土地用于种植欧石竹、月季、三角梅等花卉。“忙不过来,每天都要雇20多名村民帮忙打理花卉。”舒晨光说,今年卖了1万多棵玫瑰、欧石竹,效益不错。
2017年4月,施光南纪念馆开馆后,东叶村就成了旅游胜地,两年里年游客量从1万多人增加到3.5万余人。村里兴办7家农家乐、5家民宿,每逢周末总是一位难求。
围绕“季季有花、季季有果、季季有景”的目标,源东乡连续举办九届桃花节,浙中桃花源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金东的生态富民样板区。今年桃花节期间,游客人数突破40万,经营性收入达160万元。
“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一辈子和黄土地打交道的邢世根说,他曾艳羡城里人的生活,随着源东乡全域旅游业不断发展,“山好水好空气好,在家门口就有收入,现在轮到城里人羡慕咱们了。”
光南曲唱响大江南北
灯光起,音乐扬,场景现。舞台中间,出现一列开往春天的火车,车窗外不断变换着风景……5月7日晚,由浙江歌舞剧院、浙江交响乐团、金东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以施光南生平事迹为蓝本创作的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现场座无虚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