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有个“联合国社区” 奏响“姹紫嫣红交响曲”
2019-05-27 09:47:07
来源: 金华日报 何百林 傅军杰

  在同一个社区里,31个省份的2.5万名外来人员、29个少数民族的2000多名居民、74个国家的1300多名境外人员与3500多名本地户籍居民和谐相处,他们在这里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在本月15日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这番话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义乌有常驻外商1.3万余名,是我国常驻外商最多的县级市。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有本地户籍人口3512人,另有来自31个省份的2.5万名外来人员、29个少数民族的2082名居民和74个国家的1388名境外人员,是我省社区居民结构最复杂的“联合国社区”。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微观缩影,社区兴则国兴,社区和谐则国和谐,社区文明则国文明。近年来,鸡鸣山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引领作用,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和谐文明的社区新风,实现了本地户籍居民与外地户籍居民、汉族居民与少数民族居民、中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和谐共处,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

  “在义乌创业生活,就像在家乡一样”——江西店主与义乌邻居的故事

  店主名叫王慧兰,江西宜春人,今年35岁。邻居名叫宗仪芳,鸡鸣山社区人,今年66岁。

  2003年7月,从宜春卫校毕业后,19岁的王慧兰独自来到义乌,在鸡鸣山社区开了一家小药店。宗仪芳家就在药店边上,有事的时候,宗仪芳在家里喊一声,王慧兰就能听见。

  每次宗仪芳到药店买药,王慧兰都热情服务,还成了免费的“家庭医生”。当时,附近有的药店总是想方设法抬高药价,但王慧兰店里的药品价格公道。慢慢地,两人就熟悉起来。

  宗仪芳去菜场买菜时,经常顺便把王慧兰一天的菜买回来。王慧兰临时有事要出门时,宗仪芳就主动跑来帮忙看店。上周一中午,王慧兰在药店忙得顾不上吃饭,宗仪芳就从家里端来亲手烧好的饭菜:“快趁热吃,别饿坏肚子!”关切的语气,就像王慧兰的妈妈一样!

  多年来,不少亲友劝王慧兰回老家发展,但儿子两岁时的一次“意外丢失”,让她下定决心留在义乌。

  2013年1月的一天,王慧兰带儿子去附近一家餐馆吃饭。其间,儿子自己跑回药店,结果尿湿了裤子。18个月大就上幼儿园、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儿子想自己回住处换裤子,结果被独自锁在了楼道门内。王慧兰吃完饭才发现儿子不见了,急得掉下眼泪。宗仪芳和其他街坊邻居听说后,有的帮忙拨打报警电话,有的发动家人四处寻找,甚至还有人准备赶到义乌火车站拦截“人贩子”。最后,有邻居听到小孩哭声,才知道王慧兰儿子被锁在楼道门内。

  10多年来,宗仪芳和王慧兰早已情同母女。每次从宜春回义乌,王慧兰都会给宗仪芳带一些江西特产。听说宗仪芳喜欢吃新鲜的江西辣椒,每年清明节回宜春扫墓时,王慧兰都会带一些江西辣椒苗回义乌。宗仪芳把这些辣椒苗精心种在顶楼阳台的花盆里,浇水、施肥、除草……等长出辣椒后,宗仪芳却又舍不得吃,最后辣椒又回到王慧兰的餐桌上。

  “10多年来,邻居们的热心帮助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义乌创业生活,就像在家乡一样,一点也不孤单!”王慧兰说。

  【画外音】在鸡鸣山社区,平均每9名居民中就有8人是外来人员。近年来,鸡鸣山社区党委积极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并累计投入上千万元进行绿化、主干道、路灯等改造,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

  “义乌是我舞蹈事业重新起航的地方”——新疆老师与义乌学员的故事

  5月22日中午,在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舞蹈室,来自新疆伊犁的舞蹈老师古孜阿衣正一丝不苟地教学员跳舞。

  古孜阿衣今年29岁。从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毕业后,她曾先后到北京、杭州发展。去年3月,她来到义乌,目前是义馨国际舞蹈艺术培训中心的负责人,同时也是鸡鸣山社区聘请的专业舞蹈老师(社区购买社会服务,居民可免费学跳舞)。

  尽管多数学员没有舞蹈功底,且不少学员忙于工作经常请假,但古孜阿衣总是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她的学员以汉族和维吾尔族为主,大人、小孩都有。不少学员记不住她的名字,于是大家都喊她古兰老师。

  在众多学员中,27岁的楼伸巧给古孜阿衣留下了深刻印象。楼伸巧平时工作很忙,累的时候,她会利用午休时间参加古孜阿衣的舞蹈培训班。跳一段欢快的新疆舞,静下心来练练瑜伽,楼伸巧很快就能恢复饱满的工作状态。遇到难度大的舞蹈动作,古孜阿衣就手把手纠正楼伸巧的动作。

  “今年3月初,我第一次在社区舞蹈室看古兰老师跳舞,当场被她吸引了,于是就报名参加她的舞蹈班。跳舞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了积极变化,我会跟着古兰老师一直学下去。”楼伸巧说。

  在古孜阿衣眼中,楼伸巧学习认真,对舞蹈班的工作十分支持。“得知我想扩大舞蹈班规模,伸巧就动员身边喜欢跳舞的朋友。在她的帮助下,前来学习跳舞的居民越来越多。”古孜阿衣说。

  目前,古孜阿衣正与学员一起全力备战下个月的国际标准舞蹈全国公开赛,这是她第一次带义乌学员参加全国性舞蹈比赛。

  古孜阿衣说,尽管与北京、杭州相比,义乌并不大,但义乌有开放包容的城市特征,有丰富可口的特色美食,有国际化的商贸氛围。“妈妈曾担心我在义乌独自打拼会受苦受累,我就在电话里告诉她,这里的人对我非常友好,社区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多帮助,学员们对我也非常信任,妈妈就放下心来。我坚信,义乌就是我舞蹈事业重新起航的地方!”古孜阿衣说。

  【画外音】2016年以来,鸡鸣山社区党委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工程,积极营造“居住相互为邻,守望相助;创业互通有无,齐谋发展;文化交流交融,增进认同;心里包容亲和,心心相印”的良好氛围,为促进民族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租住两年多,再也舍不得搬走了”——外国租客与义乌房东的故事

  来自叙利亚的外商Mfadi(发迪)已在义乌生活了15年,曾在义乌多个社区租住过。自从两年前租住在鸡鸣山社区后,发迪就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搬家了!

  2003年9月,发迪第一次来义乌。义乌市场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的商品让他印象深刻。于是,他决定来义乌发展。目前,发迪在义乌开设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年贸易额达数千万元。

  在义乌工作、生活10多年来,发迪搬过很多次家。两年前,他租住的房子被拆迁了,于是搬到鸡鸣山社区,此后再也没有搬过家。发迪说,这是因为自己遇到一位好房东。

  房东名叫支友妹,今年70岁,是鸡鸣山社区老年协会会长,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活动。碰到社区有中外居民交流活动,支友妹就动员发迪参加。2017年12月,发迪一家还被评为鸡鸣山社区“中外友好家庭”。

  发迪与房东相处得非常融洽。平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支友妹经常会给发迪留一份;5月19日,老伴到乡下钓了一桶土鲫鱼,支友妹就分给发迪一半;上周二晚上,支友妹刚买了一些新摘的枇杷,看到发迪,她又一个劲地往发迪手里塞枇杷。

  发迪平时习惯晚睡晚起,经常是支友妹一家人已睡觉了,发迪还在忙碌。于是,发迪总是轻手轻脚,以免影响支友妹一家人休息。每次从叙利亚回义乌时,发迪都会给支友妹一家人带一些叙利亚特产。如果在生意上碰到困难或纠纷,发迪也喜欢请支友妹帮忙调解。

  “有人觉得外国人难以相处,但我与发迪一家人相处得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相互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相互理解各自的文化差异。”支友妹说。

  发迪告诉记者,鸡鸣山社区外国人多,配套设施很完善,对外国人的管理和服务很到位,房东对他一家人特别好。现在,他越来越喜欢鸡鸣山社区,再也舍不得搬走了。

  【画外音】据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何文君介绍,社区先后成立全国首个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中外居民之家委员会、“国际老娘舅”等涉外服务机构,寓管理于服务中,推动“洋居民”融入义乌,成为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使者。

  鸡鸣山社区和谐文明之路

  ◎2003年6月,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成立。 ◎2004年,省民政厅授予鸡鸣山社区“全省示范社区居民委员会”荣誉称号。 ◎2006年,鸡鸣山社区开展“境外人员融入社区”试点工作。 ◎2008年3月,鸡鸣山社区党总支升格为社区党委。 ◎2012年,鸡鸣山社区设立党员服务中心。当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到鸡鸣山社区调研。 ◎2013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到鸡鸣山社区调研境外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2014年,鸡鸣山社区成立全国首个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 ◎2016年12月,国家民委授予鸡鸣山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 ◎2017年5月,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到鸡鸣山社区调研民族团结工作。 ◎2018年12月,鸡鸣山社区被评为全省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先进示范点。

  鸡鸣山社区居民融合五大亮点

  亮点一:搭建社区党建联盟

  为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引领作用,鸡鸣山社区党委搭建了“1+X+Y”党建联盟。其中,“1”是指社区党委,“X”是指20多家共建单位,“Y”是指数量众多的社会组织。通过各方形成合力,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亮点二:成立六大自治委员会

  针对社区实际情况,鸡鸣山社区成立管理与服务委员会、平安与综治委员会、环境与物业委员会、文化与健康委员会、民族民生联盟自治委员会、中外居民之家委员会等6个居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亮点三:“乐众惠民”志愿服务工程

  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2012年,鸡鸣山社区党委启动“乐众惠民”党群志愿服务工程,探索实施“党群骨干进网格收集民意、两代表一委员征询提议、‘乐众惠民’议事会商议、志愿服务站认领落实、居民满意度评议”的工作机制,把服务送到居民的心坎里。截至目前,累计志愿服务2.73万小时,服务6万多人次,解决问题3400多个。

  亮点四:民族团结一家亲工程

  为促进民族融合,2016年,鸡鸣山社区党委启动民族团结一家亲工程,为城市流动少数民族赋权增能,推动社区各民族居民和谐共融。该工程的核心是营造“居住相互为邻,守望相助;创业互通有无,齐谋发展;文化交流交融,增进认同;心里包容亲和,心心相印”的良好氛围。

  亮点五:国际融合社区建设工程

  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中,通过专业培训、文化交流、个性服务,引导境外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推动“洋居民”爱上义乌、融入义乌、共享义乌,成为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使者。该工程包括成立中外居民之家委员会(吸纳境外人员共同做好涉外纠纷调解、治安巡逻、政策宣传、商务办理等工作,形成“以外调外”的涉外服务新模式)、建立全国首个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整合辖区资源,每天定时为境外人员开展汉语、书法、民俗文化等免费培训,目前已培训6万多人次)、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以文化为媒,围绕中外节庆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发放“‘联合国’护照”(记录志愿服务积分,凭积分可免费参加社区培训,促进境外人员融入本地生活)。


标签:社区;鸡鸣山;义乌;境外人员;居民;王慧;社区党委;服务;本地户籍;和谐
编辑:方涛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金华  正文

义乌有个“联合国社区” 奏响“姹紫嫣红交响曲”
2019-05-27 09:47:07 来源: 金华日报 何百林 傅军杰

  在同一个社区里,31个省份的2.5万名外来人员、29个少数民族的2000多名居民、74个国家的1300多名境外人员与3500多名本地户籍居民和谐相处,他们在这里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在本月15日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这番话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义乌有常驻外商1.3万余名,是我国常驻外商最多的县级市。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有本地户籍人口3512人,另有来自31个省份的2.5万名外来人员、29个少数民族的2082名居民和74个国家的1388名境外人员,是我省社区居民结构最复杂的“联合国社区”。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微观缩影,社区兴则国兴,社区和谐则国和谐,社区文明则国文明。近年来,鸡鸣山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引领作用,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和谐文明的社区新风,实现了本地户籍居民与外地户籍居民、汉族居民与少数民族居民、中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和谐共处,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

  “在义乌创业生活,就像在家乡一样”——江西店主与义乌邻居的故事

  店主名叫王慧兰,江西宜春人,今年35岁。邻居名叫宗仪芳,鸡鸣山社区人,今年66岁。

  2003年7月,从宜春卫校毕业后,19岁的王慧兰独自来到义乌,在鸡鸣山社区开了一家小药店。宗仪芳家就在药店边上,有事的时候,宗仪芳在家里喊一声,王慧兰就能听见。

  每次宗仪芳到药店买药,王慧兰都热情服务,还成了免费的“家庭医生”。当时,附近有的药店总是想方设法抬高药价,但王慧兰店里的药品价格公道。慢慢地,两人就熟悉起来。

  宗仪芳去菜场买菜时,经常顺便把王慧兰一天的菜买回来。王慧兰临时有事要出门时,宗仪芳就主动跑来帮忙看店。上周一中午,王慧兰在药店忙得顾不上吃饭,宗仪芳就从家里端来亲手烧好的饭菜:“快趁热吃,别饿坏肚子!”关切的语气,就像王慧兰的妈妈一样!

  多年来,不少亲友劝王慧兰回老家发展,但儿子两岁时的一次“意外丢失”,让她下定决心留在义乌。

  2013年1月的一天,王慧兰带儿子去附近一家餐馆吃饭。其间,儿子自己跑回药店,结果尿湿了裤子。18个月大就上幼儿园、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儿子想自己回住处换裤子,结果被独自锁在了楼道门内。王慧兰吃完饭才发现儿子不见了,急得掉下眼泪。宗仪芳和其他街坊邻居听说后,有的帮忙拨打报警电话,有的发动家人四处寻找,甚至还有人准备赶到义乌火车站拦截“人贩子”。最后,有邻居听到小孩哭声,才知道王慧兰儿子被锁在楼道门内。

  10多年来,宗仪芳和王慧兰早已情同母女。每次从宜春回义乌,王慧兰都会给宗仪芳带一些江西特产。听说宗仪芳喜欢吃新鲜的江西辣椒,每年清明节回宜春扫墓时,王慧兰都会带一些江西辣椒苗回义乌。宗仪芳把这些辣椒苗精心种在顶楼阳台的花盆里,浇水、施肥、除草……等长出辣椒后,宗仪芳却又舍不得吃,最后辣椒又回到王慧兰的餐桌上。

  “10多年来,邻居们的热心帮助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义乌创业生活,就像在家乡一样,一点也不孤单!”王慧兰说。

  【画外音】在鸡鸣山社区,平均每9名居民中就有8人是外来人员。近年来,鸡鸣山社区党委积极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并累计投入上千万元进行绿化、主干道、路灯等改造,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

  “义乌是我舞蹈事业重新起航的地方”——新疆老师与义乌学员的故事

  5月22日中午,在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舞蹈室,来自新疆伊犁的舞蹈老师古孜阿衣正一丝不苟地教学员跳舞。

  古孜阿衣今年29岁。从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毕业后,她曾先后到北京、杭州发展。去年3月,她来到义乌,目前是义馨国际舞蹈艺术培训中心的负责人,同时也是鸡鸣山社区聘请的专业舞蹈老师(社区购买社会服务,居民可免费学跳舞)。

  尽管多数学员没有舞蹈功底,且不少学员忙于工作经常请假,但古孜阿衣总是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她的学员以汉族和维吾尔族为主,大人、小孩都有。不少学员记不住她的名字,于是大家都喊她古兰老师。

  在众多学员中,27岁的楼伸巧给古孜阿衣留下了深刻印象。楼伸巧平时工作很忙,累的时候,她会利用午休时间参加古孜阿衣的舞蹈培训班。跳一段欢快的新疆舞,静下心来练练瑜伽,楼伸巧很快就能恢复饱满的工作状态。遇到难度大的舞蹈动作,古孜阿衣就手把手纠正楼伸巧的动作。

  “今年3月初,我第一次在社区舞蹈室看古兰老师跳舞,当场被她吸引了,于是就报名参加她的舞蹈班。跳舞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了积极变化,我会跟着古兰老师一直学下去。”楼伸巧说。

  在古孜阿衣眼中,楼伸巧学习认真,对舞蹈班的工作十分支持。“得知我想扩大舞蹈班规模,伸巧就动员身边喜欢跳舞的朋友。在她的帮助下,前来学习跳舞的居民越来越多。”古孜阿衣说。

  目前,古孜阿衣正与学员一起全力备战下个月的国际标准舞蹈全国公开赛,这是她第一次带义乌学员参加全国性舞蹈比赛。

  古孜阿衣说,尽管与北京、杭州相比,义乌并不大,但义乌有开放包容的城市特征,有丰富可口的特色美食,有国际化的商贸氛围。“妈妈曾担心我在义乌独自打拼会受苦受累,我就在电话里告诉她,这里的人对我非常友好,社区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多帮助,学员们对我也非常信任,妈妈就放下心来。我坚信,义乌就是我舞蹈事业重新起航的地方!”古孜阿衣说。

  【画外音】2016年以来,鸡鸣山社区党委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工程,积极营造“居住相互为邻,守望相助;创业互通有无,齐谋发展;文化交流交融,增进认同;心里包容亲和,心心相印”的良好氛围,为促进民族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租住两年多,再也舍不得搬走了”——外国租客与义乌房东的故事

  来自叙利亚的外商Mfadi(发迪)已在义乌生活了15年,曾在义乌多个社区租住过。自从两年前租住在鸡鸣山社区后,发迪就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搬家了!

  2003年9月,发迪第一次来义乌。义乌市场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的商品让他印象深刻。于是,他决定来义乌发展。目前,发迪在义乌开设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年贸易额达数千万元。

  在义乌工作、生活10多年来,发迪搬过很多次家。两年前,他租住的房子被拆迁了,于是搬到鸡鸣山社区,此后再也没有搬过家。发迪说,这是因为自己遇到一位好房东。

  房东名叫支友妹,今年70岁,是鸡鸣山社区老年协会会长,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活动。碰到社区有中外居民交流活动,支友妹就动员发迪参加。2017年12月,发迪一家还被评为鸡鸣山社区“中外友好家庭”。

  发迪与房东相处得非常融洽。平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支友妹经常会给发迪留一份;5月19日,老伴到乡下钓了一桶土鲫鱼,支友妹就分给发迪一半;上周二晚上,支友妹刚买了一些新摘的枇杷,看到发迪,她又一个劲地往发迪手里塞枇杷。

  发迪平时习惯晚睡晚起,经常是支友妹一家人已睡觉了,发迪还在忙碌。于是,发迪总是轻手轻脚,以免影响支友妹一家人休息。每次从叙利亚回义乌时,发迪都会给支友妹一家人带一些叙利亚特产。如果在生意上碰到困难或纠纷,发迪也喜欢请支友妹帮忙调解。

  “有人觉得外国人难以相处,但我与发迪一家人相处得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相互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相互理解各自的文化差异。”支友妹说。

  发迪告诉记者,鸡鸣山社区外国人多,配套设施很完善,对外国人的管理和服务很到位,房东对他一家人特别好。现在,他越来越喜欢鸡鸣山社区,再也舍不得搬走了。

  【画外音】据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何文君介绍,社区先后成立全国首个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中外居民之家委员会、“国际老娘舅”等涉外服务机构,寓管理于服务中,推动“洋居民”融入义乌,成为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使者。

  鸡鸣山社区和谐文明之路

  ◎2003年6月,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成立。 ◎2004年,省民政厅授予鸡鸣山社区“全省示范社区居民委员会”荣誉称号。 ◎2006年,鸡鸣山社区开展“境外人员融入社区”试点工作。 ◎2008年3月,鸡鸣山社区党总支升格为社区党委。 ◎2012年,鸡鸣山社区设立党员服务中心。当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到鸡鸣山社区调研。 ◎2013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到鸡鸣山社区调研境外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2014年,鸡鸣山社区成立全国首个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 ◎2016年12月,国家民委授予鸡鸣山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 ◎2017年5月,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到鸡鸣山社区调研民族团结工作。 ◎2018年12月,鸡鸣山社区被评为全省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先进示范点。

  鸡鸣山社区居民融合五大亮点

  亮点一:搭建社区党建联盟

  为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引领作用,鸡鸣山社区党委搭建了“1+X+Y”党建联盟。其中,“1”是指社区党委,“X”是指20多家共建单位,“Y”是指数量众多的社会组织。通过各方形成合力,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亮点二:成立六大自治委员会

  针对社区实际情况,鸡鸣山社区成立管理与服务委员会、平安与综治委员会、环境与物业委员会、文化与健康委员会、民族民生联盟自治委员会、中外居民之家委员会等6个居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亮点三:“乐众惠民”志愿服务工程

  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2012年,鸡鸣山社区党委启动“乐众惠民”党群志愿服务工程,探索实施“党群骨干进网格收集民意、两代表一委员征询提议、‘乐众惠民’议事会商议、志愿服务站认领落实、居民满意度评议”的工作机制,把服务送到居民的心坎里。截至目前,累计志愿服务2.73万小时,服务6万多人次,解决问题3400多个。

  亮点四:民族团结一家亲工程

  为促进民族融合,2016年,鸡鸣山社区党委启动民族团结一家亲工程,为城市流动少数民族赋权增能,推动社区各民族居民和谐共融。该工程的核心是营造“居住相互为邻,守望相助;创业互通有无,齐谋发展;文化交流交融,增进认同;心里包容亲和,心心相印”的良好氛围。

  亮点五:国际融合社区建设工程

  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中,通过专业培训、文化交流、个性服务,引导境外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推动“洋居民”爱上义乌、融入义乌、共享义乌,成为中外文明交流融合的使者。该工程包括成立中外居民之家委员会(吸纳境外人员共同做好涉外纠纷调解、治安巡逻、政策宣传、商务办理等工作,形成“以外调外”的涉外服务新模式)、建立全国首个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整合辖区资源,每天定时为境外人员开展汉语、书法、民俗文化等免费培训,目前已培训6万多人次)、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以文化为媒,围绕中外节庆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发放“‘联合国’护照”(记录志愿服务积分,凭积分可免费参加社区培训,促进境外人员融入本地生活)。


标签: 社区;鸡鸣山;义乌;境外人员;居民;王慧;社区党委;服务;本地户籍;和谐
编辑: 方涛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