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市民冯先生选择树葬的形式,将双亲的骨灰坛长埋。随着我市积极落实殡葬惠民政策,大力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将逝去亲属的骨灰抛撒或花葬、树葬、河葬、海葬等已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2016—2017年全市建成一批节地生态安葬设施,有效推开骨灰存放、海葬、花葬、树葬等多种安葬方式,节约殡葬用地2300余亩,也为现代都市区发展留下宝贵的空间。正如冯先生所说:“生态葬的形式,一来环保,二来不占用土地,费用也不贵。睹树思人,亲恩常在。”
各地探索殡葬方式改革已见成效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入葬方式,受传统观念影响,买墓地仍是主要做法。然而,用地日趋紧缺已是不争事实。以市区龙山公墓一期为例,现有墓地通过改造,只能满足市区5~6年的需求。即便是龙山公墓北侧的二期建成,也只能使用30年。如何才能更长久地满足需求?唯有大力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在这一方面,我市不少县(市、区)进行了积极探索。
2011年,义乌实行生态葬奖励举措,开全国先河;2013年,开始引导市民将骨灰存放方式从“入土”向“入室”转变;去年,精简生态葬申请手续,全年实施节地树葬、撒葬131例;今年3月27日,义乌举行第13次集体生态葬礼,拉开全域“无坟化”治理序幕。
“节地生态葬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义乌市民政局殡葬执法大队大队长傅康生说,近15个月来,义乌新死亡人员实行节地生态葬的已达2100余例。同时,义乌共规划建设骨灰堂13个,设计骨灰存放格位31.1万个,并同步开展生态葬区建设,总投资达4亿元以上。目前,佛堂镇、苏溪镇、上溪镇、大陈镇、廿三里街道、稠江街道、福田街道7个镇街的骨灰存放堂已建成并投用。赤岸镇、义亭镇的骨灰存放堂已完成主体建筑的建设,其余骨灰存放堂建设正有序推进。
永康市自2015年4月在农村推行建设骨灰堂方式的节地生态葬法改革以来,已建成350多座骨灰堂,覆盖90%以上行政村,可以满足未来30年农村殡葬需求。2017年底,永康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殡葬方式改革更多关系到人文、历史、情感等因素。”永康市民政局副局长汪渭说,永康的做法是,只要不违反政府规定,各村的骨灰堂建在哪里、怎么建,由村级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自主决定。同时,当地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激励,按骨灰堂服务区域的户籍人口数,给予参建的各村25万元至65万元不等的奖励,并免征殡改类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大大调动了各村参与建设的热情。据悉,永康骨灰堂建设全面完成后,政府累计投入2亿多元奖励资金,当地农民群众每年可节省5000多万元丧葬支出。
去年磐安19个乡镇建成21个骨灰堂,投入建设资金约4000万元,并出台相关规定:“骨灰存放架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县财政按单穴200元/穴、双穴320元/穴的标准给予补助。东阳出台《生态墓地星级化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生态墓地星级化管理。在基本实现生态墓地全覆盖的基础上,以生态化、园林化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生态墓地道路、停车场、焚烧坑、制度牌、警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绿色生态葬需要漫长过程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生态葬数量每年都大幅增加,但绝对值并不高,推广生态葬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市民政局副局长陈海明表示,传统的坟茔掩埋,让生者与逝者争地的矛盾日益凸显。钢筋水泥构建的墓地,不仅浪费本已有限的土地资源,更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绿色生态葬是殡葬改革的主流方向,势在必行。
“推行生态葬最大的障碍在于老百姓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市殡葬执法支队支队长潘卫良说,“入土为安”的习俗,“凭吊有物”的考量,讲风水、论排场的厚葬心态等,让许多人把生态葬与“薄葬”划上等号,惧怕由此担上“不孝”之名。这显然是一种认知误区,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更需要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地引领,带头丧事简办、低碳祭扫。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陈海明用两句诗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作为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践行绿色生态葬不能仅仅停留于“倡导”层面,更需着眼于有供给、有标准、有规划、有措施的制度设计与机制建设。尤其是要强化政府主导和公共投入的公益属性与服务功能,以减负、让利和有温度的政策性激励,吸引更多民众的选择和参与。
在他看来,“青山白化”治理腾出的土地和生态葬节约的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应进行反哺,相关部门应给予乡、村两级奖励或补助,用这笔钱来解决坟墓搬迁、土地复垦基础设施建设、骨灰堂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如此一来,乡、村开展工作更有积极性,老百姓也更能接受。
市区正积极推进殡葬方式改革
殡葬方式改革在八婺大地四面开花,市区也在积极探索推进。昨日,记者从金东区了解到,通过走访调研、听取民意、立足实际,今年金东区决定全面推行骨灰堂建设,推动安葬由“入土”到“入室”的转变。
小小骨灰堂,大大民生事。金东区民政局负责人算了两笔账:一笔是生态账。一座坟墓直接占地近5平方米,加上道路等附属设施,占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100座就是1000平方米。生态陵园用地十几亩,建成墓穴几千穴。看似青山连绵,但长此以往子孙后代是否还能拥有这片绿色?骨灰堂可以永久使用,按照规划容积率计算,每个骨灰盒仅占地0.2平方米。这样可以实现土地的最大节约化利用,节省的土地可用作土地流转,造福的还是百姓。还有一笔是经济账。当前,不少农村地区丧事依旧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一场丧事要花费五六万元,人力财力全浪费到讲排场上。骨灰盒存放在骨灰堂里,流程简化、丧事简办,经济负担也将减轻不少。
据了解,金东区各乡镇(街道)将统筹规划新建或改扩建生态墓区,满足乡镇区域内20年以上的使用周期,墓区建设以骨灰堂为主,设置树葬、花葬、草坪葬等样式骨灰生态安葬场所,配套建设管理服务用房、停车场、景观点等设施,按照生态墓区的标准进行建设管理。目前,骨灰堂建设已经在塘雅镇、曹宅镇、多湖街道率先开展。塘雅镇选址在施塘头村,曹宅镇选址在潘村、多湖街道选址在新屋村,每座骨灰堂最少有骨灰存放格位3000个以上,预计年底建成。同时,为更好地推行绿色殡葬,金东区还将制定出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采取生态安葬的给予个人和相关乡镇奖励、补贴,加大财政资金对深化殡葬改革管理的投入。
婺城区则创新性推出“签订生态契约、生前享受奖励”的生态殡葬政策。这项政策的核心是以生前享受奖补代替逝后奖补。由本人与民政局签订生前生态契约,承诺不保留骨灰。政府购买服务,寻求社会合作,政府加强后续管理监督,按照合理的形式将奖补按月发放到契约签订人账户,由此该项奖补可以由本人直接受领并由其本人自由支配,而非在逝后由子女受领。选择海葬、树葬、草坪葬、捐献遗体或器官的,自契约生效之日起每月领取200元;选择深埋、格位存放的,自契约生效之日起每月领取100元。奖补对象是自愿签订生态契约、年满70周岁及以上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