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今年的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现代化“和美乡村”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增强农业农村实力、释放农业农村活力、彰显农业农村魅力三个方面发力,与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增强农业农村实力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为如何增强农业农村实力指明了方向。
农业农村产业提质,关键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现阶段的消费环境,非常讲究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出发,量身打造产品、提供服务。市人大代表李英昌、市政协委员蓝有明以茶产业为例,谈了如何增强农业农村产业实力的想法。
金华茶产业发展已久,婺城区曾是全国三大茉莉花茶产地之一,产量鼎盛时达到5000多吨,位居全国第一,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非洲等40多个国家地区;武义县通过推动茶产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呈现出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绿色化的良好发展态势,涌现出更香有机茶产业园、骆驼九龙黑茶文化园、九龙山有机茶休闲观光基地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典型。
然而,近年来茶行业内的“爆款”“网红”鲜有金华品牌的身影。去年,小罐茶一路走红。究其原因,是小罐茶团队基于对消费者在买茶、喝茶、送茶三大痛点的洞察,在产品形态、用户体验、零售空间、价格定位、品牌形象等诸多方面寻找到了切合当下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的路径,以茶为媒找到了一种中国式品质生活解决方案。
李英昌认为,从供给侧抓准消费需求,金华茶产业也能迎来转型发展好时机。婺城区有一批茶人在箬阳、塔石等山区不断探索发展之路,这是金华茶产业振兴的内在动力;近2000名茶商在全国各地从事茶叶营销活动,他们掌握着全国茉莉花茶市场的半壁江山,这是金华茶产业振兴的宝贵资源;沙畈、金兰、莘畈、九峰、安地5个大中型水库水源保护区几十年的保护,让金华有了孕育出产优质茶叶的青山绿水。“不妨尝试打造公共茶叶品牌,借鉴他山之石策划符合消费趋势的茶叶产品,让消费者在购买的同时能有共鸣感。”李英昌说,实践证明,茶产业的成败和茶叶品牌打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建议由市政府牵头,通过施展营销、宣传、文化诸多手段,借鉴安吉白茶、西湖龙井等公共品牌,打造“金华茶叶”公共品牌,利用“政府搭台、文化开道、经贸唱戏”等形式,精心策划组织切合当下流行趋势的“爆款”,并积极参与全国、省重大茶类活动,以斗茶、品鉴等方式,举办茶产业恳谈会、斗茶赛、高山茶品鉴会等茶事活动,利用茶叶评比、展览、展销平台,以茶会友、以茶招商,大力宣传推介,拓宽茶叶销售渠道,提高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蓝有明建议,政府应大力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建设,不断加大对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支持鼓励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合理挖掘利用农村、农业特色文化,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不断赋予现代农业新时代内涵,让现代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网络,健全农产品销售服务网点,实现农村商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
释放农业农村活力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推进工商资本下乡。事实上,我市工商资本曾在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不过,近年来我市工商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建设热情不高。一方面因为工商资本下乡缺少总体规划,存在项目非农化、零散化等现象;另一方面工商资本与农民的利益冲突缺少调节机制,部分项目发展未能有效反哺农民。而且由于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出现,导致双方权利都无法保障。
“近年来有大量专项资金支持乡村建设。各地村庄向上争取项目的积极性很高,村干部也很想为村庄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做点事,很多村庄通过争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庄环境变美了、公共设施增加了,还开展了各种文化与体育活动,条件好的村还办起了农家乐、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吃上旅游饭。但是,在目前的乡村规划、建设中,最突出的矛盾还是土地利用问题。”市人大代表诸葛坤亨说,因为农村土地耕地居多,在项目规划中,每个村几乎都碰到过道路拓宽要占用土地、停车场设置要用到土地、文化活动广场也要土地等瓶颈,为此建议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用地、公共公益性用地、文化旅游发展用地上给予一定的用地指标倾斜,助力乡村振兴,支持现代化“和美乡村”建设。
市政协委员林燕建议,应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向和模式。政府协助搭建合作平台的同时,还要做好政策扶持和配套服务。特别是要规范土地流转,让农村土地流转的各环节透明化、明晰化,为资本有序下乡提供土地保障。此外,还应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民钱从哪来的问题,比如借鉴武义农商银行新设立的农民“增收贷”、浦江农商银行推行已久的“信用贷”“家风贷”等,帮助有心盘活农村资源的新型农民。“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从利益分享角度着眼进行制度安排,达到工商资本带动小农户共同富裕的目标。”林燕说。
市人大代表潘兰兰认为,当前我市县域农业科技比较落后、乡镇农技队伍的结构和力量有所失衡,对于释放农业农村活力缺乏有效支撑。其中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不强,农业科技人才缺乏,乡镇农技队伍不稳,农村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虽然逐年加大,但是用于农业科技的资金仍旧有限;创新主体缺乏,龙头企业实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少,企业创新基础薄弱;成果转化应用滞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主导产业高新技术发展不快。
“对此,我建议着重解决好人才的问题,以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的形式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后劲。” 潘兰兰说,应重视县域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支持优秀农业骨干人才主持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选派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到科研院所、高校等挂职学习,参与高层次农业科研工作,并以创业型农技人员、农村青年创业能人、大学生村官等为重点对象,开展精准培训,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依托本地大专院校等教育资源,开展涉农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定向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职业农民。
彰显农业农村魅力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起步较早,推广力度较大。截至2017年底,我市已创建3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170个精品村、320个秀美村,对133个历史村落开展了保护利用,但仍然面临一些尴尬。比如,我市农村许多规划建设求一个“有”字,少了一个“实”字,少了记得住的“乡愁”。“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景观、设施成了无人问津的摆设。
对此,市政协委员徐建丽建议,要以乡土文化引领并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把文化引领融入农村文化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提升美丽乡村品质内涵。发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尤其是当地的旧民宅、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发掘保护的规划设计,发掘每个乡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注重文化场地设施统筹安排,结合各地文化礼堂建设,打造文化长廊和文化品牌,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要将精神文明内核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村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互补,真正让美丽乡村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市政协委员傅剑敏认为,要从农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乡愁记忆最丰富区域的实际出发,把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等为抓手,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市人大代表陈拥军有着相同看法。他说,尽管现在文化下乡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但是农村文化现状总体来讲喜忧参半,不容乐观。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为例,其中有部分已经门庭冷落,刚兴建时还有人前去“凑热闹”,但过一阵子几乎便门可罗雀。这一方面是文化礼堂无专人管理,基本由村干部兼职,没有额外报酬,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农村年轻人常年外出,留守的以儿童和老人居多,文化学习意识不强。“尽管这些年农村广场舞、演出队、地方戏、秧歌舞等群众文化活动频繁下乡,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在农村市场仍有身影,一些迷信活动、聚众赌博等违法乱纪活动还是时有发生。”他说,鉴于此,要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教育、辅导和宣传作用,加大地方党政机关和职能执法的执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真善美的农村文化市场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