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天气转暖,田间地头很多小动物开始活跃起来。一些不在保护动物目录之列的小动物,因具备一定经济价值,成为“猎人”的目标,比如陆生节肢动物蜈蚣。众所周知,蜈蚣有毒,很多人见到都会避而远之,但因药用价值较高,不少人将其看成“摇钱树”。在金东,就衍生出“蜈蚣经济”,不少村民盯准这个时节,夜里下地“觅宝”。据了解,每条10厘米长的蜈蚣市场收购价两元,普通村民忙一晚上大多能换来几十元钱补贴家用,而“高手”一晚上可捉上百条,月赚数千元不是难事。
记者 楼盼 报道组 周江徽 文/摄
带上“四件套”,就能下地抓蜈蚣
3月26日晚上9时,记者来到金东区东孝街道杨溪村附近的田间地头,放眼望去,一盏盏移动的探灯若隐若现,探灯下是出门捉蜈蚣的村民。记者注意到,村民的标配为“四件套”:脚穿胶鞋,头戴探灯,一手提着一只塑料水桶,一手拿着20多厘米长的大镊子。“今晚收获如何?”“还好还好,肯定没你多。”……抓蜈蚣的队伍中,有的是单兵作战,有的是夫妻搭档,还有的是全家动员,他们碰头时还会相互询问“战况”如何。
“捉蜈蚣必须要穿戴好‘四件套’。”村民施先生告诉记者,穿胶鞋是为了避免湿滑和虫蛇叮咬;探灯是为了照明;水桶用来装蜈蚣,一定要光滑,并放置少许树叶,避免蜈蚣爬出和相互撕咬;镊子要长,避免被蜈蚣咬到手。捉蜈蚣技巧虽然简单,但毕竟夜间作业要注意安全,步要稳、眼要尖,还需留心草丛里的虫、蛇等动物。
村民方女士说,在她印象中,捉蜈蚣的热潮始于2012年,每当天气转暖,天黑后村民就涌向田边,到处翻找蜈蚣。“一个晚上基本能捉到四五十条。”方女士说,夜间分辨蜈蚣也有窍门,探灯照在蜈蚣背上,会发出隐隐的反光。而且蜈蚣见到亮光,会在草丛中扭动起来,很容易被发现。
据了解,每年3月到5月是捉蜈蚣的黄金期。村民们说,今年收成不如往年,可能与金华近段时间雨水多、气温低有关,蜈蚣数量明显少了一些。“我捉蜈蚣两年了,这几天都是晚上7时出门、10时收工。”施先生说。
一条蜈蚣能卖2元,有人月赚近万元
“蜈蚣抓了销往哪里?一条蜈蚣能卖多少钱?”记者问。“蜈蚣越新鲜越好,不能过夜。收工后,我们马上把蜈蚣送往塘雅镇含香指定的临时收购点,并现场结款。”施先生说,现在10厘米以上的蜈蚣能卖2元。如果天气好,像他这种水平的,一个月可以赚3000元左右。
当晚11时许,记者跟随施先生来到含香“临时蜈蚣收购点”。现场人声鼎沸,很多村民拎着大桶小桶涌向收购点,排队等待收购人员清点自己的“战果”。一名姓叶的村民说,他捉蜈蚣已经5年,从晚上7时一直抓到后半夜,可捉200条以上,月赚万元不难。他还告诉记者,通常收购价是按蜈蚣长度来定,往年一般要求大于12厘米,价格每条2元左右,“今年蜈蚣少了,不太好捉,所以收购标准降到了10厘米。”
“我们收来的蜈蚣主要销往兰溪的药材批发交易市场。”现场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购人员说,蜈蚣是一种常用药材,很多药品里都需要添加,比如治疗皮肤瘙痒的药品,添加了蜈蚣后疗效好,没有副作用,因此药材市场上蜈蚣的需求量很大。金华以及临近的衢州等地,收购的蜈蚣基本上销往兰溪,因为当地有一个自发形成的蜈蚣批发市场。
“蜈蚣可以养殖吧?”记者问。“当然可以养,但哪有野生的好?”村民葛小忠说,金东蜈蚣小有名气,可能是这里的地理条件适合野生蜈蚣繁殖,早些年就有人专门来收购。“养殖也是一条路,但划不来。一条蜈蚣从养殖到可以出售,需要两年左右时间,而到野外捉则简单得多。不过,一年中也就4月和5月可以捉,过阵子蜈蚣就进洞产卵了,到时就捉不到了。”收购人员说。
记者还了解到,金东部分乡镇早在五六年前就自发形成蜈蚣交易市场,源东、曹宅、傅村等地都有人捉蜈蚣、收蜈蚣。
过度捕捉蜈蚣或会影响当地生物链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表示,蜈蚣属于一般动物,没有被列入野生动物保护名单,可捕捉或饲养。不过,每年5—7月是蜈蚣的产卵期,尤其是立夏后,蜈蚣就进入了产卵盛期,村民们如果大量捕捉,可能会让蜈蚣数量骤减,或对当地的生物链有所影响。
如果被蜈蚣咬伤该怎么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黄明伟表示,蜈蚣毒液呈酸性,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此外还含酪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一般而言,蜈蚣毒性没有蛇那么剧烈,大部分人被蜇咬后,可用手挤压伤处,再用碱性肥皂水(别用香皂)、苏打水、3%氨水、4%碳酸氢钠等清洗伤口,涂抹碘酒、酒精进行消毒。也可以用拔火罐、吸奶器吸出毒液。不过,也有少部分人,对于蜈蚣的毒液反应会特别剧烈,出现红肿和剧痛,这时就一定要去医院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