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南浔区双林镇的湖州南浔世荣湖羊家庭农场内, 37岁的谢莹荣正忙着打包生鲜羊肉,发给北京的一位客户。 30岁开始养羊,这在旁人看来,有那么几分另类。如今,谢莹荣靠着电商和浙大生鲜肉贮存技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青年创客路。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陶渊明留下的名句,表达的是回归田园的决心。而今,一些昨日寄托着诗人美好愿景的田园乡村,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却面临着一些难以适应的困窘,青黄不接、技术短缺、观念陈旧,急需一批带着技术和资本回乡的新农人,来力推“三农”向前发展。
眼下,和谢莹荣一样,南浔区越来越多懂技术、有特长、头脑灵活的年轻人看到乡村振兴的前景,带着技术、知识、资金从城市回归乡村。他们依托当地独有的农副产品优势,或做电商,或做农产品深加工,或依托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这些回归“一亩三分地”的创业新青年有着怎样的故事?
立体种养给农民带去新出路
“走出去又走回来,一个念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34岁的沈良质朴却处处显得精干, 5年里的多数时间就守在这片养殖场里,尝遍酸甜苦辣。累,但快乐着。
2014年,回到双林镇向阳村走亲访友期间,细心的沈良注意到:这些年,家乡除了住房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变化外,就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特别多,留守村里的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些老人在照顾孙辈的同时,不愿土地荒芜,不停辛勤劳作……家乡的状况让在外闯荡的沈良感到有些揪心。
看着一片片的土地,沈良眼睛一亮:村里的田老人种不动了就抛荒,一文不值。自己是学习养殖专业的,把荒地开拓成养殖基地就能变废为宝,让土地资源变成资本,把土地变成村民腰包里的现金。
得知他有回乡创业的想法后,村两委找到了沈良,希望他回乡创业,带动乡邻致富。随后,村里集体流转了200多亩荒地,还为养殖场修通了水泥路。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沈良毅然决定在向阳村建立泥鳅养殖和育种基地,充分利用自己打拼多年的市场网络和客户资源,让向阳的水产牌子与外面大城市接轨,以此带动家乡产业发展、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随即,沈良开始他的“稻鳅共生”循环农田创业项目。在创业的第二年,沈良就闯出了名堂,在80亩的泥鳅养殖场内实现了75万元的产值。如今,他还把目光瞄准了宁波宁海、余姚两地,每年的产值都在150万元左右。
饮水思源,如今沈良每年都会免费带3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养殖各个过程的技巧,还把手中的水塘让给他们养殖,学习各项技术。如今,沈良已累计带出了10位徒弟,陆续走出养殖场开始从事“稻鳅共生”或周边产业。
在养殖场学习了两年的村民沈斌泉介绍,养殖场不仅解决了村里的部分剩余劳动力,还带动了邻村村民的规模化养殖。
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让村民底气更足,目标更大。沈良介绍,等“稻鳅共生”模式成熟后,将把经验传授给周边村民,形成规模化养殖,然后整合资源打造生态泥鳅品牌,开展抱团拓市。
物联网+ 给农业带去新玩法
作为国内物联网领域的前沿专家,去年,沈杰在“跳出农门” 15年后毅然辞去行政职务,回到故乡——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做了一名“博士渔夫”。
对焦传统渔业痛点,沈杰一手创办起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汇集养殖户、饲料厂商、销售档口、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的物联网平台,从养殖、销售、融资等环节重构渔业生态。
回乡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老百姓都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情,哪有公司免费安装几千元的设备在自己鱼塘上,帮助自己提高收入呢?”沈杰告诉记者,创业之初,他曾走村入户,连续做养殖户的思想工作,有时甚至一做就是几个小时。
鱼塘边的表箱连着远在城镇的监控中心,水温、含氧量等信息及时发送到渔民的手机上……自从用上了高效便捷的物联网技术,菱湖镇千丰村养殖户章利恩跟其他养殖户一样,尝到了物联网模式下养鱼的甜头。
据悉,“庆渔堂”的智慧水产管理平台与鱼塘内的溶氧传感器相连,通过数据传递,能第一时间了解水中的含氧量,实行水质在线监测、移动巡查、增氧联动调控、成长性分析、大数据鱼情分析、病虫害预警防治等。沈杰告诉记者,“庆渔堂”智慧水产服务平台的物联网的水质监控服务,不仅把鱼浮头死亡率降到零,减少渔民深夜巡逻的强度,还可降低电耗10%,提升产能1%。
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年,在全省“3030”新农人名单中,沈杰从百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尝到新型养殖的甜头后,不少养殖户上门求教。沈杰便马不停蹄地着手启动物联网+生态渔业一期新项目。“‘庆渔堂’将利用该项目全面升级1.7万亩鱼塘的科技服务,完善自身的监控平台系统,并逐步摸索出一套日后可复制推广的双鱼塘微水循环生态养殖标准。”沈杰表示。
星创天地 给农村带去新希望
“喷洒微生物营养剂的时候,温度一定要在35℃以下,喷完后要随时关注杂草情况。”日前,位于石淙镇的湖州三零科技有限公司农场基地里,负责人王琦旻正叮嘱工人给小番茄苗喷洒微生物营养剂时需注意的事项。
眼前这位晒得黝黑的小伙王琦旻,今年32岁,是土生土长的石淙镇银子桥村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他先后在上海、广州从事营销工作,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 2017年,王琦旻回家时发现这里种了一大片花海,还在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小镇,不少城里人慕名赶来。看到了家乡变化的同时,王琦旻也看到了传统种养殖业的局限性——劳动强度大,技术性低,往往靠天吃饭。权衡利弊后,他决定回乡投资。
为吸引在外工作青年和大学生返乡创业,近年来,南浔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团区委制定了《南浔区支持和鼓励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在资金补助、创业服务、技术培训上给予倾斜。创业初期,王琦旻从银行贷款30万元,利息只有普通贷款的一半。此外,公司申报的棚式果蔬病害绿色防控系统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还入选了2018年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获得200万元的奖励。
当年8月,王琦旻租下村里500亩田地,注册了三零科技有限公司,聘请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的3名博士担任农技导师。农场里种植的水果、蔬菜都采用零农药残留、零化肥使用、零环境污染的“三零”标准来管理。
菜朵农业创业公司、紫方农业创业公司、青创家庭农场……在王琦旻的农场基地,记者看到不同的蔬果种植区域竖着不同标牌。“这里是新农人大学生创业园,我带着不少返乡大学生在这里创业。”王琦旻解释道,创业者可以到这里承包几亩土地进行试验,等完全掌握技术后再自行承包大面积种植。
同时,王琦旻还通过技术输出,提供社会化农技服务。“今年种蔬果心里特别有底,专家经常来农场指导,施多少肥、怎样预防疾病等问题统统不用操心。”时下正值春耕季,位于练市镇的飞杰家庭农场内,负责人毛小飞正着手准备今年的春耕生产。
一旁,王琦旻正对农场的土壤取样检验。回到实验室后,通过一台自主研发的土壤营养成分检测仪,一分钟内便准确分析出土壤内钙、铁、锌等元素的含量,从而给出农场土壤的改良“药方”。
毛小飞走上创业之路,要感谢三零现代绿色生态农业星创天地。“以前种地的那些经验真的过时了,用上高科技后肯定能增产。”毛小飞说。
记 者 手 记
“明天谁来种地?”这曾是个令人揪心的发问。可喜的是,希望的田野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南浔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说,前几年还只是零星现象的话,那么如今更多地体现为群体式、组团式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需要激活人才要素、盘活土地要素、放大资金要素。这三者之中,激活人才要素无疑是最关键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既是乡村振兴的必然结果,又必将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让“一亩三分地”更加充满希望。
近日,位于南浔区双林镇的湖州南浔世荣湖羊家庭农场内, 37岁的谢莹荣正忙着打包生鲜羊肉,发给北京的一位客户。 30岁开始养羊,这在旁人看来,有那么几分另类。如今,谢莹荣靠着电商和浙大生鲜肉贮存技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青年创客路。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陶渊明留下的名句,表达的是回归田园的决心。而今,一些昨日寄托着诗人美好愿景的田园乡村,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却面临着一些难以适应的困窘,青黄不接、技术短缺、观念陈旧,急需一批带着技术和资本回乡的新农人,来力推“三农”向前发展。
眼下,和谢莹荣一样,南浔区越来越多懂技术、有特长、头脑灵活的年轻人看到乡村振兴的前景,带着技术、知识、资金从城市回归乡村。他们依托当地独有的农副产品优势,或做电商,或做农产品深加工,或依托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这些回归“一亩三分地”的创业新青年有着怎样的故事?
立体种养给农民带去新出路
“走出去又走回来,一个念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34岁的沈良质朴却处处显得精干, 5年里的多数时间就守在这片养殖场里,尝遍酸甜苦辣。累,但快乐着。
2014年,回到双林镇向阳村走亲访友期间,细心的沈良注意到:这些年,家乡除了住房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变化外,就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特别多,留守村里的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些老人在照顾孙辈的同时,不愿土地荒芜,不停辛勤劳作……家乡的状况让在外闯荡的沈良感到有些揪心。
看着一片片的土地,沈良眼睛一亮:村里的田老人种不动了就抛荒,一文不值。自己是学习养殖专业的,把荒地开拓成养殖基地就能变废为宝,让土地资源变成资本,把土地变成村民腰包里的现金。
得知他有回乡创业的想法后,村两委找到了沈良,希望他回乡创业,带动乡邻致富。随后,村里集体流转了200多亩荒地,还为养殖场修通了水泥路。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沈良毅然决定在向阳村建立泥鳅养殖和育种基地,充分利用自己打拼多年的市场网络和客户资源,让向阳的水产牌子与外面大城市接轨,以此带动家乡产业发展、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随即,沈良开始他的“稻鳅共生”循环农田创业项目。在创业的第二年,沈良就闯出了名堂,在80亩的泥鳅养殖场内实现了75万元的产值。如今,他还把目光瞄准了宁波宁海、余姚两地,每年的产值都在150万元左右。
饮水思源,如今沈良每年都会免费带3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养殖各个过程的技巧,还把手中的水塘让给他们养殖,学习各项技术。如今,沈良已累计带出了10位徒弟,陆续走出养殖场开始从事“稻鳅共生”或周边产业。
在养殖场学习了两年的村民沈斌泉介绍,养殖场不仅解决了村里的部分剩余劳动力,还带动了邻村村民的规模化养殖。
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让村民底气更足,目标更大。沈良介绍,等“稻鳅共生”模式成熟后,将把经验传授给周边村民,形成规模化养殖,然后整合资源打造生态泥鳅品牌,开展抱团拓市。
物联网+ 给农业带去新玩法
作为国内物联网领域的前沿专家,去年,沈杰在“跳出农门” 15年后毅然辞去行政职务,回到故乡——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做了一名“博士渔夫”。
对焦传统渔业痛点,沈杰一手创办起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汇集养殖户、饲料厂商、销售档口、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的物联网平台,从养殖、销售、融资等环节重构渔业生态。
回乡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老百姓都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情,哪有公司免费安装几千元的设备在自己鱼塘上,帮助自己提高收入呢?”沈杰告诉记者,创业之初,他曾走村入户,连续做养殖户的思想工作,有时甚至一做就是几个小时。
鱼塘边的表箱连着远在城镇的监控中心,水温、含氧量等信息及时发送到渔民的手机上……自从用上了高效便捷的物联网技术,菱湖镇千丰村养殖户章利恩跟其他养殖户一样,尝到了物联网模式下养鱼的甜头。
据悉,“庆渔堂”的智慧水产管理平台与鱼塘内的溶氧传感器相连,通过数据传递,能第一时间了解水中的含氧量,实行水质在线监测、移动巡查、增氧联动调控、成长性分析、大数据鱼情分析、病虫害预警防治等。沈杰告诉记者,“庆渔堂”智慧水产服务平台的物联网的水质监控服务,不仅把鱼浮头死亡率降到零,减少渔民深夜巡逻的强度,还可降低电耗10%,提升产能1%。
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年,在全省“3030”新农人名单中,沈杰从百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尝到新型养殖的甜头后,不少养殖户上门求教。沈杰便马不停蹄地着手启动物联网+生态渔业一期新项目。“‘庆渔堂’将利用该项目全面升级1.7万亩鱼塘的科技服务,完善自身的监控平台系统,并逐步摸索出一套日后可复制推广的双鱼塘微水循环生态养殖标准。”沈杰表示。
星创天地 给农村带去新希望
“喷洒微生物营养剂的时候,温度一定要在35℃以下,喷完后要随时关注杂草情况。”日前,位于石淙镇的湖州三零科技有限公司农场基地里,负责人王琦旻正叮嘱工人给小番茄苗喷洒微生物营养剂时需注意的事项。
眼前这位晒得黝黑的小伙王琦旻,今年32岁,是土生土长的石淙镇银子桥村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他先后在上海、广州从事营销工作,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 2017年,王琦旻回家时发现这里种了一大片花海,还在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小镇,不少城里人慕名赶来。看到了家乡变化的同时,王琦旻也看到了传统种养殖业的局限性——劳动强度大,技术性低,往往靠天吃饭。权衡利弊后,他决定回乡投资。
为吸引在外工作青年和大学生返乡创业,近年来,南浔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团区委制定了《南浔区支持和鼓励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在资金补助、创业服务、技术培训上给予倾斜。创业初期,王琦旻从银行贷款30万元,利息只有普通贷款的一半。此外,公司申报的棚式果蔬病害绿色防控系统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还入选了2018年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获得200万元的奖励。
当年8月,王琦旻租下村里500亩田地,注册了三零科技有限公司,聘请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的3名博士担任农技导师。农场里种植的水果、蔬菜都采用零农药残留、零化肥使用、零环境污染的“三零”标准来管理。
菜朵农业创业公司、紫方农业创业公司、青创家庭农场……在王琦旻的农场基地,记者看到不同的蔬果种植区域竖着不同标牌。“这里是新农人大学生创业园,我带着不少返乡大学生在这里创业。”王琦旻解释道,创业者可以到这里承包几亩土地进行试验,等完全掌握技术后再自行承包大面积种植。
同时,王琦旻还通过技术输出,提供社会化农技服务。“今年种蔬果心里特别有底,专家经常来农场指导,施多少肥、怎样预防疾病等问题统统不用操心。”时下正值春耕季,位于练市镇的飞杰家庭农场内,负责人毛小飞正着手准备今年的春耕生产。
一旁,王琦旻正对农场的土壤取样检验。回到实验室后,通过一台自主研发的土壤营养成分检测仪,一分钟内便准确分析出土壤内钙、铁、锌等元素的含量,从而给出农场土壤的改良“药方”。
毛小飞走上创业之路,要感谢三零现代绿色生态农业星创天地。“以前种地的那些经验真的过时了,用上高科技后肯定能增产。”毛小飞说。
记 者 手 记
“明天谁来种地?”这曾是个令人揪心的发问。可喜的是,希望的田野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南浔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说,前几年还只是零星现象的话,那么如今更多地体现为群体式、组团式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需要激活人才要素、盘活土地要素、放大资金要素。这三者之中,激活人才要素无疑是最关键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既是乡村振兴的必然结果,又必将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让“一亩三分地”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