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办手续就像‘马拉松’。现在,10分钟网上提交申报资料,1个窗口受理,零次往返,1周的办理时间……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果真是实现了‘一口受理、同步办理、限时办结’。”谈起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的建立,谢德尔精密部件湖州公司的工作人员小周连连点赞。
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的建立,折射的正是湖州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生动实践。 2016年,我市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直击政府简政放权,用改革给人才管理做“减法”,换来创新能力的“乘法效应”。
体制新,则人才聚;机制顺,则活力增。“十三五”以来,湖州市连续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高水平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在坚持人才强市理念不动摇的指引下,湖州市不断深化人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集聚项目申报、贷款融资等服务事项20项,探索“三式三化”模式,全面落实各类人才“一站式”受理服务;在技能人才的评定上,我市将评价权力下放给企业,采用贴近生产需要、贴近岗位要求的考核方式开展自主评价,仅去年一年,就新增自主评价企业120余家,通过自主评价方式评价员工7.9万人。
在做好“减法”,向用人主体放权的同时,我市还注重解决“引得进留不住”这个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对此,湖州市在南浔首开新河,试点实施了“股权激励”措施,构建起了长效的人才价值回馈机制。截至去年底,该区累计有50余家企业在200余名高层次人才中推广该措施,用于激励的股权达1225万股,总金额5380万元。从2012年至今,湖州市相继出台了《湖州市企业创新型人才中级资格评价办法》《湖州市鼓励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实施细则(试行)》,建立了“浙江省南太湖创新发展研究院”,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顽疾,为人才松绑。
如何才能让人才改革更具温度?湖州市给出的答案是既着眼于解决事关人才创业创新的“头等大事”,更关注人才安居乐业的“关键小事”。为此,这些年,我市聚焦人才关心的切身问题,实施“湖州服务绿卡”制度,在工商、出入境、医疗、旅游、金融等各个领域为持卡人开辟“绿色通道”,增强湖州对人才的友善度。同时,出台“湖州市优化企业人才服务十条”等政策,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保障的若干建议》,着力提高人才在购房、子女就学、就医等问题上的满意率。
在这些强有力的政策和举措影响下,全市人才资源总量有了明显提升,由2012年的56.57万人上升到2017年的73.77万人;“南太湖精英计划”累计遴选资助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项目达968个,带动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万余人,“国千”“省千”人才分别累计达到131名和194名,成为湖州市构建新型人才梯队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