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云寄庐
本文图片由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提供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历史建筑之于城市,犹如年轮之于树木,只有保护文化遗存、弘扬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人们才会对这座城市心存敬畏。
杭州的历史建筑,是杭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卓军说,自2005年起,杭州已公布1047处,保护类型涵盖了传统民居、独立式住宅、办公建筑、厂房、仓库、亭、桥、祠堂等20余类的历史建筑。“为加强历史建筑的文脉传承,多年来杭州走出了一条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协调并进的‘杭州模式’。”
吐故纳新,历史建筑管理体制和保护体系创新
卓军,国内文博战线上,认识他的人都会亲切地称他一声“卓老”。
其实,“卓老”并不老,这声“卓老”是大家对他业务能力和个人品行的真诚认可。自1986年他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卓军就与杭州文博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推动着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将杭州文物博物馆事业带向了全国前列,历史建筑保护亦是其中一项。
杭州建立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在全国都算早的。“我和历史建筑缘分很深,2002年时,我执笔一篇调研文章,是关于‘杭州历史街区和建筑保护研究’的,随后不久,杭州启动历史建筑保护征程,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与这套体制和体系不无关系。”卓军说。
2005年市政府成立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导小组,2005年以来,市、区财政,相关项目实施单位,以及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共投入100多亿元专门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搬迁安置、保护修缮工作……还不够,2013年杭州出台了《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条例》,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2017年,杭州被列为全国首批10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之一。
作为试点城市,杭州在保护和利用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成为全国典范。例如,创新管理体制,坚持“部门联动,城乡统筹”,具体做法就是:市园文局、住保房管局、规划局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紧密合作,纵横联动,共同推进保护利用工作。
同时,创新保护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全程监管”,“对于各个时期具有一定价值的建筑均不得拆除,让古代、近代、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活态反映从古到今杭州建筑的演变史,让城市记得住乡愁。” 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历保科科长楼舒说。
延续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既突出文化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形成“点”“线”“面”模式,全方位、立体化延续古城文脉风貌。以“点”为例,确立50年以上老房子“零拆除”原则,最大限度挖掘历史文化瑰宝。同时,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是历史建筑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让原住民共享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果。例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不仅如此,还能助推经济产业发展。通过合理的功能定位,恢复了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文化、办公、商贸等功能,形成了五柳巷中医药一条街、中山南路特色街等特色街区,在恢复文化、推动经济、增加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多年不懈努力,让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瞩目成就。小河直街、中山南路以及与历史建筑保护结合的危旧房改善工程先后三次获得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玉皇山南综保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协会及中国港澳台环境保护协会联合授予2013年绿色中国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湖边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典范项目被评为中国最佳设计酒店历史传承与保护奖;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古城卫士”阮仪三、文化名人舒乙等专家学者均充分肯定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已形成具有典型性和推广价值的“杭州范例”。
历史建筑保护也助力申遗。据统计,约有近百处历史建筑位于西湖遗产、运河遗产和良渚遗址范围内,历史建筑卓有成效的保护对打造杭州世界遗产群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逸云寄庐
本文图片由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提供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历史建筑之于城市,犹如年轮之于树木,只有保护文化遗存、弘扬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人们才会对这座城市心存敬畏。
杭州的历史建筑,是杭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卓军说,自2005年起,杭州已公布1047处,保护类型涵盖了传统民居、独立式住宅、办公建筑、厂房、仓库、亭、桥、祠堂等20余类的历史建筑。“为加强历史建筑的文脉传承,多年来杭州走出了一条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协调并进的‘杭州模式’。”
吐故纳新,历史建筑管理体制和保护体系创新
卓军,国内文博战线上,认识他的人都会亲切地称他一声“卓老”。
其实,“卓老”并不老,这声“卓老”是大家对他业务能力和个人品行的真诚认可。自1986年他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卓军就与杭州文博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推动着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将杭州文物博物馆事业带向了全国前列,历史建筑保护亦是其中一项。
杭州建立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在全国都算早的。“我和历史建筑缘分很深,2002年时,我执笔一篇调研文章,是关于‘杭州历史街区和建筑保护研究’的,随后不久,杭州启动历史建筑保护征程,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与这套体制和体系不无关系。”卓军说。
2005年市政府成立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导小组,2005年以来,市、区财政,相关项目实施单位,以及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共投入100多亿元专门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搬迁安置、保护修缮工作……还不够,2013年杭州出台了《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条例》,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2017年,杭州被列为全国首批10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之一。
作为试点城市,杭州在保护和利用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成为全国典范。例如,创新管理体制,坚持“部门联动,城乡统筹”,具体做法就是:市园文局、住保房管局、规划局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紧密合作,纵横联动,共同推进保护利用工作。
同时,创新保护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全程监管”,“对于各个时期具有一定价值的建筑均不得拆除,让古代、近代、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活态反映从古到今杭州建筑的演变史,让城市记得住乡愁。” 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历保科科长楼舒说。
延续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既突出文化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形成“点”“线”“面”模式,全方位、立体化延续古城文脉风貌。以“点”为例,确立50年以上老房子“零拆除”原则,最大限度挖掘历史文化瑰宝。同时,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是历史建筑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让原住民共享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果。例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不仅如此,还能助推经济产业发展。通过合理的功能定位,恢复了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文化、办公、商贸等功能,形成了五柳巷中医药一条街、中山南路特色街等特色街区,在恢复文化、推动经济、增加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多年不懈努力,让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瞩目成就。小河直街、中山南路以及与历史建筑保护结合的危旧房改善工程先后三次获得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玉皇山南综保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协会及中国港澳台环境保护协会联合授予2013年绿色中国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湖边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典范项目被评为中国最佳设计酒店历史传承与保护奖;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古城卫士”阮仪三、文化名人舒乙等专家学者均充分肯定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已形成具有典型性和推广价值的“杭州范例”。
历史建筑保护也助力申遗。据统计,约有近百处历史建筑位于西湖遗产、运河遗产和良渚遗址范围内,历史建筑卓有成效的保护对打造杭州世界遗产群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