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敦煌“藏经洞” 中国丝绸博物馆年度特展“丝路岁月”开幕
2019-06-23 08:02:09
来源: 青年时报 时报记者 张玫 文 主任记者 姜胜利 摄

微信图片_20190623080316.png

  本次展出还原了敦煌的“藏经洞”。

  罗马帝国时代的马可奥勒里乌斯银币,在灯光的映射下闪闪发亮;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馆藏的毡制天鹅,这个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直到今天依然美丽;还有出土自东汉雷台汉墓的铜车马仪仗队,气势雄壮、工艺精美……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珍贵文物,似乎在诉说古老丝绸之路上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在“丝绸之路”申遗成功5周年之际,“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特展于前晚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来自上海博物馆、旅顺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南海一号”考古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13家国内重要博物馆、研究所、考古队都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特别合作的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更是带着107件珍贵馆藏来到杭州。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看来,丝绸之路的繁荣,究其根源,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无论是穿行在丝路沿途的使者、商团、牧民、船员还是教士,或是坚守在丝路沿途的军士、官员、农夫、驿长、僧侣,他们都是丝绸之路真正的建设者、守护者和见证者。“这次展览以文物为主体,以历史为脉络,有多达500余件展品,用13个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物所遗留下来的‘小故事’,重塑在风云变幻的丝路岁月中大小人物传奇。”

  展览分为序章、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四大板块,共14个单元,系统全面地展示丝路沿线人们的生活百态,以及由此所引出的中西文化交流。比如,“沙漠丝绸之路”部分,展览以悬泉置遗址、擂台张君墓、李贤墓、史君墓等出土的文物为主,分别反映汉晋至元明时期丝路沿线的“驿站啬夫”“河西将军”“楼兰贵族”“原州刺史”“沙州佛子”“粟特萨宝”“西州子钱家”等不同身份人群的服饰、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葬俗。至于“海上丝绸之路”部分,策展团队以“市舶官女儿”为主题,通过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大量丝绸服饰来反映宋代高超的丝织技艺;以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的出土文物来构建“南海船员”的船上生活,并由此带出海上对外贸易的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全景复原敦煌17号窟和西安史君墓出土的石棺床。敦煌17号窟,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1900年,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这一次,策展团队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将敦煌的“藏经洞”直接搬进了国丝馆。

  今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在开幕式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琚朝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路在线项目主管莫罕达德·沙巴罕共同为“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揭牌。紧接着,国丝馆馆长赵丰为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和大英博物馆汪海伦颁发“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聘书。与此同时,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共同为浙江理工大学与国丝馆签约共建的“国际丝绸学院”完成揭牌。

标签:丝绸之路;出土;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文物;馆藏
编辑:黄优鑫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还原敦煌“藏经洞” 中国丝绸博物馆年度特展“丝路岁月”开幕
2019-06-23 08:02:09 来源: 青年时报 时报记者 张玫 文 主任记者 姜胜利 摄

微信图片_20190623080316.png

  本次展出还原了敦煌的“藏经洞”。

  罗马帝国时代的马可奥勒里乌斯银币,在灯光的映射下闪闪发亮;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馆藏的毡制天鹅,这个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直到今天依然美丽;还有出土自东汉雷台汉墓的铜车马仪仗队,气势雄壮、工艺精美……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珍贵文物,似乎在诉说古老丝绸之路上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在“丝绸之路”申遗成功5周年之际,“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特展于前晚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来自上海博物馆、旅顺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南海一号”考古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13家国内重要博物馆、研究所、考古队都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特别合作的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更是带着107件珍贵馆藏来到杭州。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看来,丝绸之路的繁荣,究其根源,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无论是穿行在丝路沿途的使者、商团、牧民、船员还是教士,或是坚守在丝路沿途的军士、官员、农夫、驿长、僧侣,他们都是丝绸之路真正的建设者、守护者和见证者。“这次展览以文物为主体,以历史为脉络,有多达500余件展品,用13个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物所遗留下来的‘小故事’,重塑在风云变幻的丝路岁月中大小人物传奇。”

  展览分为序章、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四大板块,共14个单元,系统全面地展示丝路沿线人们的生活百态,以及由此所引出的中西文化交流。比如,“沙漠丝绸之路”部分,展览以悬泉置遗址、擂台张君墓、李贤墓、史君墓等出土的文物为主,分别反映汉晋至元明时期丝路沿线的“驿站啬夫”“河西将军”“楼兰贵族”“原州刺史”“沙州佛子”“粟特萨宝”“西州子钱家”等不同身份人群的服饰、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葬俗。至于“海上丝绸之路”部分,策展团队以“市舶官女儿”为主题,通过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大量丝绸服饰来反映宋代高超的丝织技艺;以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的出土文物来构建“南海船员”的船上生活,并由此带出海上对外贸易的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全景复原敦煌17号窟和西安史君墓出土的石棺床。敦煌17号窟,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1900年,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这一次,策展团队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将敦煌的“藏经洞”直接搬进了国丝馆。

  今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在开幕式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琚朝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路在线项目主管莫罕达德·沙巴罕共同为“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揭牌。紧接着,国丝馆馆长赵丰为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和大英博物馆汪海伦颁发“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聘书。与此同时,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共同为浙江理工大学与国丝馆签约共建的“国际丝绸学院”完成揭牌。

标签: 丝绸之路;出土;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文物;馆藏
编辑: 黄优鑫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