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巷弄里藏着老杭州的味道 迎来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2019-05-17 08:17:37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吕啸 周玮炜 谢勐

  临近初夏,从斗富一桥进入五柳巷,贯穿其中的东河清澈明净,河边植被郁郁葱葱,岸边人家面河而居,这里仍然还保持着老杭州人滨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每天午后,73岁的王伟都会坐在自家门口,和邻居闲聊。王大爷家住斗富二桥及三桥间的巷子里,对面就是东河,河上偶尔会有游船荡过。他感叹说,生活品质提高了,现在真当幸福嘞!“原来房子破破烂烂的,绿化几乎没有。东河更别提了,下雨天水要漫到居民家里去,不下雨又会露出淤泥,就是一条臭水沟。”

  几年前,结合危旧房改善、中东河整治等市重点工程,杭州市、上城区住保房管部门共同启动了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工程。经过修缮的五柳巷,不仅成为充满水乡韵味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也成为上城区旧城改造的一大成功样本。去年,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获评浙江省文化创意街区,东河也同时上榜了浙江省和杭州市“美丽河道”。

  留住传统韵味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如今杭州城内留存不多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一河两堤”坊巷格局的区域。在这里,既能接触石库门、河埠头及晚清、民国建筑等遗痕,也能感受原住民枕河而居的市井场景。

  王大爷在这里住了60多年,在这成家、生子,用大半辈子的时光见证了五柳巷的“前世今生”。虽有历史底蕴,但古色古香的建筑随着时光流逝也日渐陈旧。“原来我家面前还有一排房子,都是二层的砖木房,还没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几代人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内,环境脏乱。”

  直到五柳巷附近的几条老街区开始实施综合保护——不同于老城发展“推倒重建、大拆大建”的做法,当时改造方案提出,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改造原则,在留住传统韵味的前提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历史街区的品质,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居民们回来后,发现家里的“三卫”问题解决了,桥下的东河清澈了,两边还有青石板铺砌成的游步道。按他们的话说,“环境变好,呼吸也顺畅了!”

  融入现代元素

  保护好了,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始全新布局业态,融汇众多的现代元素,以巷弄体验式旅游、民居休闲文化、传统手工艺作坊为主导,形成一条体现杭州特有休闲文化氛围的历史文化街区,从而创新传统文化,实现街区活化提升。

  与此同时,引入三慎泰、傅同春、天禄堂等百年老字号国医馆,以特色“中医街”的崭新面貌向市民亮相。老中医把脉临窗而坐,窗外是东河人家一天忙碌的场景,窗内是被中医药文化浸润的望闻问切和药香四溢,一动一静,自在相宜。

  据悉,自开街以来,五柳巷主打的江南水乡巷弄体验式旅游,已迎来了近30万的海内外游客,其游客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老城焕发新活力

  五柳巷是上城探索旧城改造的一个经典之笔。在旧城改造中,上城始终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即注重改造和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相融合,不断植入“绿色+”,实现生态可持续。

  比如,玉皇山南麓,钱塘江以北,原先是城中村、废旧仓库、粗加工工业聚集地的“脏乱差”地区,如今已变身为规划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在旧厂房改造上,上城按照花园式办公的理念,尽可能做到“一窗一景”,使得建筑、庭院、空间等具有中式传统建筑的特点,用现代设计从内到外诠释“中式韵味”。

  望江地区也不得不提。近3平方公里的区域曾被老杭州人称为“望江门外菜担儿”,是杭州最大的旧城改造区域。如今在产城融合思路下,市民在新“城”中生活,与一众“巨头”企业共享着望江繁华。

  还有南宋皇城遗址所在地馒头山、“南宋御街·二十三坊”、莫邪塘等,随着这些地区的改造,再现了白墙黛瓦的南宋风情,老城区也焕发出新活力。

  专家声音:

  上城区城市建设发展中心主任 罗亨斌

  在推进老旧社区改造的工作中,如何处理好“新”与“旧”、“改”与“护”问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市更新职能部门和普通居民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其中,旧城改造指导观念不但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生态环境质量因素,同时融入文化传承,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改造前,我们在设计思路上就开始铺就“绿色底纹”,坚持有机更新,再不断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因素,改善人居环境,做到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这样才能“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标签:五柳巷;柳巷;婷婷;历史文化街区;杭州人
编辑:凌鑫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水乡巷弄里藏着老杭州的味道 迎来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2019-05-17 08:17:37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吕啸 周玮炜 谢勐

  临近初夏,从斗富一桥进入五柳巷,贯穿其中的东河清澈明净,河边植被郁郁葱葱,岸边人家面河而居,这里仍然还保持着老杭州人滨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每天午后,73岁的王伟都会坐在自家门口,和邻居闲聊。王大爷家住斗富二桥及三桥间的巷子里,对面就是东河,河上偶尔会有游船荡过。他感叹说,生活品质提高了,现在真当幸福嘞!“原来房子破破烂烂的,绿化几乎没有。东河更别提了,下雨天水要漫到居民家里去,不下雨又会露出淤泥,就是一条臭水沟。”

  几年前,结合危旧房改善、中东河整治等市重点工程,杭州市、上城区住保房管部门共同启动了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工程。经过修缮的五柳巷,不仅成为充满水乡韵味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也成为上城区旧城改造的一大成功样本。去年,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获评浙江省文化创意街区,东河也同时上榜了浙江省和杭州市“美丽河道”。

  留住传统韵味

  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如今杭州城内留存不多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一河两堤”坊巷格局的区域。在这里,既能接触石库门、河埠头及晚清、民国建筑等遗痕,也能感受原住民枕河而居的市井场景。

  王大爷在这里住了60多年,在这成家、生子,用大半辈子的时光见证了五柳巷的“前世今生”。虽有历史底蕴,但古色古香的建筑随着时光流逝也日渐陈旧。“原来我家面前还有一排房子,都是二层的砖木房,还没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几代人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内,环境脏乱。”

  直到五柳巷附近的几条老街区开始实施综合保护——不同于老城发展“推倒重建、大拆大建”的做法,当时改造方案提出,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改造原则,在留住传统韵味的前提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历史街区的品质,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居民们回来后,发现家里的“三卫”问题解决了,桥下的东河清澈了,两边还有青石板铺砌成的游步道。按他们的话说,“环境变好,呼吸也顺畅了!”

  融入现代元素

  保护好了,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始全新布局业态,融汇众多的现代元素,以巷弄体验式旅游、民居休闲文化、传统手工艺作坊为主导,形成一条体现杭州特有休闲文化氛围的历史文化街区,从而创新传统文化,实现街区活化提升。

  与此同时,引入三慎泰、傅同春、天禄堂等百年老字号国医馆,以特色“中医街”的崭新面貌向市民亮相。老中医把脉临窗而坐,窗外是东河人家一天忙碌的场景,窗内是被中医药文化浸润的望闻问切和药香四溢,一动一静,自在相宜。

  据悉,自开街以来,五柳巷主打的江南水乡巷弄体验式旅游,已迎来了近30万的海内外游客,其游客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老城焕发新活力

  五柳巷是上城探索旧城改造的一个经典之笔。在旧城改造中,上城始终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即注重改造和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相融合,不断植入“绿色+”,实现生态可持续。

  比如,玉皇山南麓,钱塘江以北,原先是城中村、废旧仓库、粗加工工业聚集地的“脏乱差”地区,如今已变身为规划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在旧厂房改造上,上城按照花园式办公的理念,尽可能做到“一窗一景”,使得建筑、庭院、空间等具有中式传统建筑的特点,用现代设计从内到外诠释“中式韵味”。

  望江地区也不得不提。近3平方公里的区域曾被老杭州人称为“望江门外菜担儿”,是杭州最大的旧城改造区域。如今在产城融合思路下,市民在新“城”中生活,与一众“巨头”企业共享着望江繁华。

  还有南宋皇城遗址所在地馒头山、“南宋御街·二十三坊”、莫邪塘等,随着这些地区的改造,再现了白墙黛瓦的南宋风情,老城区也焕发出新活力。

  专家声音:

  上城区城市建设发展中心主任 罗亨斌

  在推进老旧社区改造的工作中,如何处理好“新”与“旧”、“改”与“护”问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市更新职能部门和普通居民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其中,旧城改造指导观念不但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生态环境质量因素,同时融入文化传承,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改造前,我们在设计思路上就开始铺就“绿色底纹”,坚持有机更新,再不断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因素,改善人居环境,做到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这样才能“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标签: 五柳巷;柳巷;婷婷;历史文化街区;杭州人
编辑: 凌鑫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