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奶爸“换心”“换肺”昨康复出院 还获20万元公益基金
2019-04-16 16:11:06
来源: 都市快报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今天爸爸要和你一起回家喽!”昨天中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病区病房,30岁的阿华(化名)抱着5个月大的儿子,时不时亲亲逗逗。昨天,是他康复出院的日子。

  眼前的阿华,气色不错,嘴唇红润,说话流畅自然,一件深灰色大衣,衬得他精气神十足。

  阿华,绍兴人,30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半年前的一场感冒,引发肺部感染,成了压垮他心肺功能的最后一根稻草。胸闷气急、全身黄疸、嘴唇紫绀、只能端坐呼吸……常规治疗已经不起作用,移植,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这是时隔17年后,浙大一院再次开展心肺联合移植手术,至此,浙江省3例心肺移植手术,都在浙大一院成功完成。

  “心肺联合移植,考验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阿华手术成功,康复得这么顺利,首先要感谢的是器官捐献志愿者和家属的大爱。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也就没有生命的再次延续。其次,要感谢全社会对器官移植的关注,感谢患者家属对浙大一院的信任,最后,也要感谢我们的团队,为学科发展一直默默努力。”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表示。

  送到浙大一院时 阿华需要24小时吸氧

  心功能评级为最严重的4级

  今年春节,绍兴当地医院联系浙大一院“双下沉”专家——心胸外科李伟栋主任医师、心血管病中心朱伟国副主任医师会诊,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必须马上转诊进一步治疗。”到达浙大一院时,阿华已经需要24小时吸氧了。

  详细检查后,阿华的心功能评级为最严重的4级,而医生也发现情况更为“棘手”:阿华不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且还是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正常人的主动脉连接左心室,肺动脉连接右心室,而他的左右心室和主动脉、肺动脉是完全错乱的,还有一个先天形成的5.2厘米左右的巨大室缺,由此引发了肺动脉高压,如果再不治疗,随时可能因心脏衰竭而死亡。

  命悬一线

  心肺联合移植重获新生

  会诊医生讨论后认为,心肺联合移植,是阿华活下去的唯一希望。3月12日,一位年轻女性因脑外伤抢救无效,家人决定捐献器官延续大爱,她的心肺器官和阿华配型成功。

  在医院党委书记、我国肝脏移植知名专家梁廷波教授总指挥下,心胸外科、肺移植科、心内科、心脏超声科、手术室、麻醉科等专家对手术方案进行了几次大讨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3月14日一早,移植手术由心胸外科心脏病区主任马量、肺移植科主任韩威力联合主刀。经过一系列高难度“闯关”,手术成功完成。

  送入重症监护室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看护下,阿华挺过了术后的感染关和排异关。

  “他现在的黄疸指数从入院时的400多到现在的80,恢复得蛮好了。接下去,他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马量主任说道。

  “先心病到终末期,患者出现嘴唇紫绀,肺动脉高压,还有终末期肺病患者,出现心功能衰竭,都适合做心肺联合移植。阿华匹配到了合适的供体,再加上浙大一院强大的综合实力,他是幸运的。”韩威力主任表示。

  正常的心跳原来是这样的

  走路不喘 躺着睡觉的感觉太好了

  在采访时,阿华和妈妈数度哽咽落泪。“如果你们见过以前的我,肯定会被吓坏的。”阿华说,“以前,我的心跳得很厉害,安静地坐着,衣服会随着心跳抖动,我从来不知道正常的心跳是怎么样的。现在,我心跳得很平缓,那种糟糕的感觉消失了。”

  “手术前,我走10米路就喘得不行,必须要停下来缓缓,每天晚上只能坐着睡觉。今天,我从6号楼走到17号楼,一路没停过,也不喘了,晚上能躺下安安稳稳睡觉了。从来没想过,我的人生还能有未来。”阿华说。

  “感谢浙大一院给我儿子第二次生命,他的命重新被捡回来了。今天,我孙子也到医院来接他爸爸出院了,我们祖孙三代人团团圆圆回家去。”妈妈沈女士说。

  幸运的阿华,不仅“换心换肺”成功,还获得了“浙大一院器官移植基金”20万元的资助。

  浙大一院领跑“器官移植”

  “移植精神”成为强院之本

  在浙大一院,依托强大的综合实力,器官移植学科已形成高峰,用顶尖技术造福患者。尤其是近20年来,浙大一院在国内综合实力排名稳居第一方阵。

  目前,浙大一院肝移植已完成2600例,完成肾移植近6000例、心脏移植38例、肺移植33例,器官移植学科群在国内移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近20年来,浙大一院始终抓住器官移植这条主线,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孜孜不倦勇攀技术高峰,‘移植精神’,已成为浙大一院文化的重要内涵,并将继续发扬光大。”梁廷波表示。

标签:浙大一院;心脏病;器官移植;通讯员;心肺联合移植
编辑:江小来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30岁奶爸“换心”“换肺”昨康复出院 还获20万元公益基金
2019-04-16 16:11:06 来源: 都市快报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今天爸爸要和你一起回家喽!”昨天中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病区病房,30岁的阿华(化名)抱着5个月大的儿子,时不时亲亲逗逗。昨天,是他康复出院的日子。

  眼前的阿华,气色不错,嘴唇红润,说话流畅自然,一件深灰色大衣,衬得他精气神十足。

  阿华,绍兴人,30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半年前的一场感冒,引发肺部感染,成了压垮他心肺功能的最后一根稻草。胸闷气急、全身黄疸、嘴唇紫绀、只能端坐呼吸……常规治疗已经不起作用,移植,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这是时隔17年后,浙大一院再次开展心肺联合移植手术,至此,浙江省3例心肺移植手术,都在浙大一院成功完成。

  “心肺联合移植,考验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阿华手术成功,康复得这么顺利,首先要感谢的是器官捐献志愿者和家属的大爱。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也就没有生命的再次延续。其次,要感谢全社会对器官移植的关注,感谢患者家属对浙大一院的信任,最后,也要感谢我们的团队,为学科发展一直默默努力。”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表示。

  送到浙大一院时 阿华需要24小时吸氧

  心功能评级为最严重的4级

  今年春节,绍兴当地医院联系浙大一院“双下沉”专家——心胸外科李伟栋主任医师、心血管病中心朱伟国副主任医师会诊,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必须马上转诊进一步治疗。”到达浙大一院时,阿华已经需要24小时吸氧了。

  详细检查后,阿华的心功能评级为最严重的4级,而医生也发现情况更为“棘手”:阿华不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且还是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正常人的主动脉连接左心室,肺动脉连接右心室,而他的左右心室和主动脉、肺动脉是完全错乱的,还有一个先天形成的5.2厘米左右的巨大室缺,由此引发了肺动脉高压,如果再不治疗,随时可能因心脏衰竭而死亡。

  命悬一线

  心肺联合移植重获新生

  会诊医生讨论后认为,心肺联合移植,是阿华活下去的唯一希望。3月12日,一位年轻女性因脑外伤抢救无效,家人决定捐献器官延续大爱,她的心肺器官和阿华配型成功。

  在医院党委书记、我国肝脏移植知名专家梁廷波教授总指挥下,心胸外科、肺移植科、心内科、心脏超声科、手术室、麻醉科等专家对手术方案进行了几次大讨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

  3月14日一早,移植手术由心胸外科心脏病区主任马量、肺移植科主任韩威力联合主刀。经过一系列高难度“闯关”,手术成功完成。

  送入重症监护室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看护下,阿华挺过了术后的感染关和排异关。

  “他现在的黄疸指数从入院时的400多到现在的80,恢复得蛮好了。接下去,他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马量主任说道。

  “先心病到终末期,患者出现嘴唇紫绀,肺动脉高压,还有终末期肺病患者,出现心功能衰竭,都适合做心肺联合移植。阿华匹配到了合适的供体,再加上浙大一院强大的综合实力,他是幸运的。”韩威力主任表示。

  正常的心跳原来是这样的

  走路不喘 躺着睡觉的感觉太好了

  在采访时,阿华和妈妈数度哽咽落泪。“如果你们见过以前的我,肯定会被吓坏的。”阿华说,“以前,我的心跳得很厉害,安静地坐着,衣服会随着心跳抖动,我从来不知道正常的心跳是怎么样的。现在,我心跳得很平缓,那种糟糕的感觉消失了。”

  “手术前,我走10米路就喘得不行,必须要停下来缓缓,每天晚上只能坐着睡觉。今天,我从6号楼走到17号楼,一路没停过,也不喘了,晚上能躺下安安稳稳睡觉了。从来没想过,我的人生还能有未来。”阿华说。

  “感谢浙大一院给我儿子第二次生命,他的命重新被捡回来了。今天,我孙子也到医院来接他爸爸出院了,我们祖孙三代人团团圆圆回家去。”妈妈沈女士说。

  幸运的阿华,不仅“换心换肺”成功,还获得了“浙大一院器官移植基金”20万元的资助。

  浙大一院领跑“器官移植”

  “移植精神”成为强院之本

  在浙大一院,依托强大的综合实力,器官移植学科已形成高峰,用顶尖技术造福患者。尤其是近20年来,浙大一院在国内综合实力排名稳居第一方阵。

  目前,浙大一院肝移植已完成2600例,完成肾移植近6000例、心脏移植38例、肺移植33例,器官移植学科群在国内移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近20年来,浙大一院始终抓住器官移植这条主线,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孜孜不倦勇攀技术高峰,‘移植精神’,已成为浙大一院文化的重要内涵,并将继续发扬光大。”梁廷波表示。

标签: 浙大一院;心脏病;器官移植;通讯员;心肺联合移植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