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曾建议把西湖改名为鲁迅湖
2019-04-12 14:57:32
来源: 杭州日报 孙昌建

  十几年前,我曾写过郭沫若和杭州西湖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郭老在1946年曾有一个提议,他提议要把西湖改名为鲁迅湖,这在今天看来是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提议,但老实说当初我写那篇文章时,并没有能找到郭老的原文,我也是在书上看到人家提过此事,然后我是借此来说郭老跟西湖还是颇有渊源的,但那些文字最后出书时被编辑处理掉了,今天看来这样的处理可能还是妥当的,因为历史自然会作出回答的。

  而至于郭沫若和鲁迅之间的关系,这个是不用我来多说的,只是网上多是一些不负责的言论,有一则说两个人斗了近半个世纪,我说鲁迅先生逝世时才56岁,如果一定要说两人有“斗”,那最多也就十年。恰好,1949年6月1日,《当代日报》创刊的第一天就发了我之前踏破铁鞋也找不见的文字,那标题就叫《西湖改作鲁迅湖》,当时的文字还是竖排的,它的第二排还有三个字叫“我建议”,但又不能读作“我建议西湖改作鲁迅湖”。纵观全文,郭老是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要设立鲁迅博物馆,二是要多多塑造鲁迅像,三是要把杭州的西湖改名为鲁迅湖。

  今天看来第一和第二都做到了,特别是塑鲁迅像,其他城市我不知道,但是在杭州的西湖边以及几所学校里,鲁迅的塑像已经是司空见惯了。那么把西湖改成鲁迅湖,郭沫若有什么理由呢,郭先生说——

  别的城市或街道要用鲁迅的名来命名,要有政治的力量才能办得到。但如杭州的西湖,文化的价值比它政治经济等一切的价值都高,只要约定俗成“鲁迅湖”一定很快的便可通行。西湖的名字太普遍,差不多不能成其为专名。虽然也有人称之为西子湖但那是附会。鲁迅生前似乎不大喜欢西湖,记得他有一首劝阻郁达夫住家西湖的诗。不过那似乎是由于过分爱它,而引起了憎恨它的俗化的抗议。平心地说,西湖仍不失为一个价值很高的文化区域。假使说缺乏战斗精神罢,我们只要联想到越王勾践的故国似乎就够了。

  我这个想法也是从苏联学来的,莫斯科有高尔基路,普希金广场,玛雅可夫斯基广场。但这个建议我并不坚持,假使有比西湖更适当的地方当然更好,附带一句:如把北平的西山称为“鲁迅山”似乎也可以。

  ……

  明白了吧,理由也是蛮充分的,对西湖的认识也还是比较客观的,但听上去总觉得怪怪的,照今天的说法还有点高级黑的味道。还有把北京的西山称之为“鲁迅山”那更是要笑掉大牙的,好在郭老并不“坚持”,万一他坚持并说动了某个大人物,那让白居易和苏东坡们情何以堪呢?

  谈资归谈资,不过郭沫若此建议的理由是“为使鲁迅的纪念由书斋走到社会,为使鲁迅的精神深入人民大众的生活”,这个理由应该是成立的,但理由充分并不说明什么事都可以做,什么名都可以改的。

  郭老的这篇文章能在1949年6月1日《当代日报》的创刊号上看到,实在是一大发现,但这并不是该报的原发作品,因为这里还有一则“附记”是这么说的“右剪稿一则,是我早在一九四六年二月在‘文萃’第十八期剪下来的,保存迄今。日前干校归来,整理历年积存资料,于乱纸堆中得此一稿,觉得此时此地,颇有重申郭氏此一建议之必要,除全部附议这个建议之外,特为再度发表如上。”

  而写这则附记的人叫“了音”,可能是个化名,也可能就是报社的人,否则不可能在第一期就有读者投稿的,用此文的目的,说明一是想打名人牌,二是想找一点相关性。

  也幸好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我们记得后来“文革”期间一度也有改名热,一些地名人名都往红色和革命上靠,但西湖仍然是叫西湖,西湖并不因为要“东风压倒西风”而改作了“东湖”,当然它也没有叫作鲁迅湖,虽然鲁迅的塑像就在湖边,他也每天都在看着西湖。

  其实不要说改名了,就是鲁迅塑像放在西湖边,人们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开始鲁迅像是塑在一公园的,就是原来美人凤那个地方,然而有人就有意见了,说这里车来车往空气也不好,鲁迅先生就是患肺病去世的,于是有关方面就采纳了意见,把大先生搬到了相对僻静的孤山公园内,但不久又有意见来了,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为什么不能见中外游客,而偏要放到一个角落里去?

标签:西湖;鲁迅;鲁迅湖;郭老;郭沫若
编辑:江小来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郭沫若曾建议把西湖改名为鲁迅湖
2019-04-12 14:57:32 来源: 杭州日报 孙昌建

  十几年前,我曾写过郭沫若和杭州西湖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郭老在1946年曾有一个提议,他提议要把西湖改名为鲁迅湖,这在今天看来是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提议,但老实说当初我写那篇文章时,并没有能找到郭老的原文,我也是在书上看到人家提过此事,然后我是借此来说郭老跟西湖还是颇有渊源的,但那些文字最后出书时被编辑处理掉了,今天看来这样的处理可能还是妥当的,因为历史自然会作出回答的。

  而至于郭沫若和鲁迅之间的关系,这个是不用我来多说的,只是网上多是一些不负责的言论,有一则说两个人斗了近半个世纪,我说鲁迅先生逝世时才56岁,如果一定要说两人有“斗”,那最多也就十年。恰好,1949年6月1日,《当代日报》创刊的第一天就发了我之前踏破铁鞋也找不见的文字,那标题就叫《西湖改作鲁迅湖》,当时的文字还是竖排的,它的第二排还有三个字叫“我建议”,但又不能读作“我建议西湖改作鲁迅湖”。纵观全文,郭老是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要设立鲁迅博物馆,二是要多多塑造鲁迅像,三是要把杭州的西湖改名为鲁迅湖。

  今天看来第一和第二都做到了,特别是塑鲁迅像,其他城市我不知道,但是在杭州的西湖边以及几所学校里,鲁迅的塑像已经是司空见惯了。那么把西湖改成鲁迅湖,郭沫若有什么理由呢,郭先生说——

  别的城市或街道要用鲁迅的名来命名,要有政治的力量才能办得到。但如杭州的西湖,文化的价值比它政治经济等一切的价值都高,只要约定俗成“鲁迅湖”一定很快的便可通行。西湖的名字太普遍,差不多不能成其为专名。虽然也有人称之为西子湖但那是附会。鲁迅生前似乎不大喜欢西湖,记得他有一首劝阻郁达夫住家西湖的诗。不过那似乎是由于过分爱它,而引起了憎恨它的俗化的抗议。平心地说,西湖仍不失为一个价值很高的文化区域。假使说缺乏战斗精神罢,我们只要联想到越王勾践的故国似乎就够了。

  我这个想法也是从苏联学来的,莫斯科有高尔基路,普希金广场,玛雅可夫斯基广场。但这个建议我并不坚持,假使有比西湖更适当的地方当然更好,附带一句:如把北平的西山称为“鲁迅山”似乎也可以。

  ……

  明白了吧,理由也是蛮充分的,对西湖的认识也还是比较客观的,但听上去总觉得怪怪的,照今天的说法还有点高级黑的味道。还有把北京的西山称之为“鲁迅山”那更是要笑掉大牙的,好在郭老并不“坚持”,万一他坚持并说动了某个大人物,那让白居易和苏东坡们情何以堪呢?

  谈资归谈资,不过郭沫若此建议的理由是“为使鲁迅的纪念由书斋走到社会,为使鲁迅的精神深入人民大众的生活”,这个理由应该是成立的,但理由充分并不说明什么事都可以做,什么名都可以改的。

  郭老的这篇文章能在1949年6月1日《当代日报》的创刊号上看到,实在是一大发现,但这并不是该报的原发作品,因为这里还有一则“附记”是这么说的“右剪稿一则,是我早在一九四六年二月在‘文萃’第十八期剪下来的,保存迄今。日前干校归来,整理历年积存资料,于乱纸堆中得此一稿,觉得此时此地,颇有重申郭氏此一建议之必要,除全部附议这个建议之外,特为再度发表如上。”

  而写这则附记的人叫“了音”,可能是个化名,也可能就是报社的人,否则不可能在第一期就有读者投稿的,用此文的目的,说明一是想打名人牌,二是想找一点相关性。

  也幸好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我们记得后来“文革”期间一度也有改名热,一些地名人名都往红色和革命上靠,但西湖仍然是叫西湖,西湖并不因为要“东风压倒西风”而改作了“东湖”,当然它也没有叫作鲁迅湖,虽然鲁迅的塑像就在湖边,他也每天都在看着西湖。

  其实不要说改名了,就是鲁迅塑像放在西湖边,人们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开始鲁迅像是塑在一公园的,就是原来美人凤那个地方,然而有人就有意见了,说这里车来车往空气也不好,鲁迅先生就是患肺病去世的,于是有关方面就采纳了意见,把大先生搬到了相对僻静的孤山公园内,但不久又有意见来了,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为什么不能见中外游客,而偏要放到一个角落里去?

标签: 西湖;鲁迅;鲁迅湖;郭老;郭沫若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