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杭州住保房管局开创具有特色的危旧房改善新模式
2018-10-31 08:56:18 来源: 杭州网

上城区清波街道新民村加梯

西湖区求是村20幢

中山中路改造后

中山中路改造前

房屋安全鉴定工作人员对地铁周边房屋进行安全检测

江干区大唐苑加装电梯

华家池34幢的业主们在加装的电梯前合影留念

  每次站在城市阳台看灯光秀的时候,都能看到这个城市人居发展宜居的典范画面:脚下是奔涌的钱塘江,面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身边是华丽高档的住宅小区。这幅画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人不断努力拼搏而来的。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这样“高配置”的生活水平,杭州还有不少建设年代久远、配套设施陈旧的老旧住宅。老旧住宅房屋普遍存在“三多一小两缺乏”问题,即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多(约占总量的90%),建筑结构、消防安全隐患多,违章搭建多;房屋面积小(户均小于48平方米的约占总量的70%);厨卫设施缺乏,市政等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缺乏,住户“拎马桶挤公厕”、“屋里屋外同下雨”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市民对人居要求的不断提升,各类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阻碍了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建设。为此,市住保房管局于2007年和2014年分别启动了两轮比较集中的危旧房治理改造工程,成功探索出一条推进“民生改善”、“名城保护”与“城市环境更新”有机结合的杭州特色危旧房改善模式,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以人为本,有机更新

  改善面积177万平方米,受益住户约3.5万

  2007年,杭州市住保房管局启动首轮危旧房改善工程。

  这本该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保护改善兼顾难、民意不一实施难、空间制约改善难等,工程推进频频“卡壳”。但是,面对问题,市住保房管局的工作人员没有气馁,勇于创新,巧解难题。

  面对损毁度不同的老旧建筑,市住保房管局通过维修、拼接、重建(翻建)等多种形式,消除“破、危”隐患,增配厨卫设施,保护历史风貌,改善消防条件,并与立面整修、上改下、平改坡、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使住房的空间利用更为合理,有效提升危旧房居民的居住品质。

  建造于1973年的中山中路312号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这幢房子共5层,每层10户人家共用2个厕所和盥洗室,生活十分不便。拼接改善工程于2007年5月开工,规划在原基础上进行分户分割,改善为每户独立卫生间格局,居住环境焕然一新,9月完工时受到了居民的高度认可。

  此外,对一些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历史建筑,市住保房管局决定将传统大拆大建模式调整为“以保为主,改、建结合”的有机更新模式,实现老房子、老街巷的“应保尽保”,有效保留并延续传统社会居住文化,同时实现住房设施的“升级换代”,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特别的项目,更是形成多部门联动,制定区别于一般建设项目的规划控制、土地利用、方案设计等管理办法,推出“因地制宜、因房而异”的项目管理机制,保障改善工程的可行性和改善成效的最优化。

  改造过程中,市住保房管局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不断与市民互动,创立了入户沟通、方案公示、住户听证的改善方案制度,探索实践出“网络、媒体构建平台,热心市民出谋划策”的公众参与方式,实现社会监督与居民自治有机结合,有效推进工程进度。比如,针对光复路148号的卫生间分配问题,就先后12次在本报进行报道,吸引了许多热心市民“出谋划策”,终于圆满解决。

  据统计,这一阶段全市六城区累计实施危旧房改善面积177万平方米,受益住户约3.5万户。2011年危旧房改善“回头看”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危旧房改善综合评价满意率为94.2%。

  改善范围扩大,水平提升

  让历史建筑从“保下来”到“活起来”

  2015年起,我市开启了第二轮危旧房集中改善工作,按照“属地为主”的原则,重点针对上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住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改善范围和改善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

  在重点对主城区木结构、砖木结构非成套房屋进行改善的基础上,我市将危旧房改善从主城区扩展到全市十三个区县(市),改善对象从非成套房扩展到所有老旧住房,改善范围从房屋本体扩展到整个小区。

  在改善水平上,不但注重“拼厨加卫”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更着眼于居住品质提升,对老旧住房配套设施、消防节能、环境面貌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旧房改善从“拼厨加卫”到“全面改造”的提升。

  三官弄16号建于1974年,因年久失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2015年5月鉴定为D级危房,改善迫在眉睫。经过几番沟通和研讨后,终于确定了改善方案,在修复房屋建筑本身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少人性化的细节改善,如完善铝合金门窗、保笼、晾衣架、雨棚、电控门等生活设施,楼道整治(重新粉刷内墙、楼梯扶手、清理线缆,安装楼道灯、奶箱、信报箱),绿化提升,房屋周围电线优化等。

  第二轮改善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历史建筑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在全面修缮历史建筑的同时,结合建筑风貌特色、文化底蕴及周边环境,引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传统医药等多元产业,形成生态、业态、文态和形态“四态融合”,实现历史建筑从“保下来”到“活起来”的提升。

  如今,百余户混居的湖边邨危旧里弄已经蝶变为民国味十足的特色旅游休闲街区,不仅呈现了老房屋、新价值的更多生活想象,同时改变了历史建筑以延续原有功能为主的使用方式,推动了历史建筑与时代需求的相融相通。

  据了解,近年来,全市累计新增改善老旧住宅36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50万户,同时新增修缮170余处、31万平方米历史建筑,修复小营巷、思鑫坊等多条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助力彰显杭城“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旧房品质再提升

  全面推进老小区加装电梯

  随着老旧住房的有限公共服务供给与老龄人口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在不断推进危旧房改善,深化住房功能的同时,上下楼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住在没电梯房子里的老年人感触最深。

  为切实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实际问题,市住保房管局有机结合危旧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三改一拆”等项目,深入拓展危旧房改善的内涵,对既有老旧住房开展了加装电梯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旧房居住功能。

  与危旧房改善一样,加梯也是一件推进难度较大的“好事”。据了解,过去几年全国多个城市都曾有过为老小区加装电梯的想法,甚至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几乎都被“民意统一难”、“资金筹措难”、“项目审批难”“组织实施难”这四个“拦路虎”给困住了。

  面对上述问题,市住保房管局经过反复探讨,采用创新模式解决了上述问题。比如,专门成立既有住房加装电梯工作领导小组,深入一线摸底需求;广泛听取市、区两级相关部门,以及街道、社区、电梯企业、施工单位的意见建议,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充分发挥半月例会、联席会、专题协调会等机制,构建部门之间、市区两级之间的沟通;着眼加装电梯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环节,跟进督导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落实各方责任,合力推进加装电梯工作等。

  针对较为敏感的资金问题,我市提出“给予加装电梯20万元/台的补助,涉及管线迁移的费用无需业主承担”的举措,并且允许申请使用本人及配偶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真正实现了业主自愿发起、自主决策、自筹资金的民主协商典型,大幅提升了我市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据统计,2018年1-9月实施的304处加装电梯项目,解决了近4000户居民的出行难问题,财政仅投入8000余万元,约占总投入的35%。

  通过不懈努力,全市逐步实现从零星到成栋、成小区常态化的推进,为百姓带去“上下楼”的幸福,方便老人更好的居家养老,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媒体的高度赞扬,多家重量级媒体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点赞危旧房改善成效。

  我市危旧房改善的脚步不会停歇,除了加装电梯,相关部门也一直在研究更多更有利于改善百姓实际生活的举措,为推进杭州“美好人居”不懈奋斗。

标签: 电梯;城区;危旧房;历史建筑;房屋
编辑: 马轶伦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