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多少条河?
1845条。
这么多河道,哪一条水质最好?水质不好的河道,问题又出在哪?要怎么对症下药?
对这些问题,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理化室副主任周侣艳最有发言权。
1986年8月,周侣艳进了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从此,一直工作在环境监测的第一线。杭州水质采样、分析、报告编制、数据统计……在这个岗位,她一干就是32年。今年被评为全省“最美环保人”。
32年了,周侣艳说,她可以算是看着杭州河道一点点告别“黑脏臭”,河水变得越来越清,河岸变得越来越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运河边还有人在洗拖把
从1986年开始,周侣艳的工作就有了一个规律。每个月一趟,去河道里测水质。
运河、中河、东河、贴沙河……杭州的河道一条条都要走遍。就拿运河来说吧,穿城而过的运河共设有9个水质监测点。每个月包一条船,这9个点周侣艳要挨个测水质。
像透明度、溶解氧这些当场可以测出结果的,就现场测;氨氮、化学需氧量等,还有20多个项目,需要采样带回实验室,一样样分析。
一个月一趟,32年,就以运河一个来说,周侣艳去了起码300多趟。
“我刚参加工作时,可能是这几十年里,运河水质最差的时候了。”周侣艳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发展迅猛,人们的环保意识又比较差,工厂里的脏水、臭水,都排进了运河。
而市民衣服洗好,一盆水“哗”一下也泼到运河里;拖好地板,把拖把拎出家门,直接在运河边洗了起来……
这样的运河,水质怎么会好?人站到河边,都能闻到隐隐的臭味。
周侣艳说,从1998年开始,杭州开始大规模河道治理,还是以运河来说好了,清淤、疏浚、截污纳管……治理河道该用的办法,一样样用上,这么多年下来,再也没人说运河的水脏臭了。
上世纪90年代初 西湖最害怕藻类暴发
周侣艳说,杭州人把西湖当宝,西湖水质一直都蛮好,从来没有过黑臭烦恼,但上世纪90年代初,它最怕的是藻类暴发。
那时候,一到夏天,往西湖边走,靠岸边的角落里都是一片绿藻。
西湖里设了4个监测点,一月一测。周侣艳说,根据水质监测报告,后来“对症下药”有了西湖引配水工程,让西湖里的水都流动起来,花了两三年工夫,绿藻就几乎没再出现过。
可以说,周侣艳的工作,相当于是帮管理部门找问题,给他们当
“参谋”。
前几年,周侣艳的团队做过一个课题,叫《城市内源性污染与水体水质相关性研究》,在主城区选了7条河道,余杭塘河、沿山河、西塘河、上塘河、备塘河、中河、东河,一年四季采集水、底泥、土壤,并做实验分析。两年后,拿出的报告里有城市河道水质、土壤、底泥等第一手数据。
这些河道水质有没有达标?一整条河道,哪一段是好的,哪一段是有问题的?有问题的这一段,是被谁污染的,要怎么整治?这些第一手数据,就是河道治理的根本。
比如备塘河,在周侣艳的监测报告中是“中度富营养化”,河道里藻类暴发,周侣艳给出的方案是,先控污水,然后把底泥挖掉,再做生态修复,比如种水生植物、种浮岛等。
现在的贴沙河这么漂亮
不去河边走走多可惜啊
“成就感?有,当然有的。”周侣艳说,西湖边走走,水这么清,大家都说美,她看看都高兴。
贴沙河,老底子喜欢叫“城河”,以前的水很脏啊,人们都不愿意靠近。现在,水质清澈不说,河边树木茂盛,各种花卉能开出四季花。沿着河边的游步道,一路走一路都是风景,“这么漂亮,不去河边走走多可惜啊,我一有空就喜欢去城河边散步。”
周侣艳说,这就是她工作了32年的成就感,“一个个的数据,看着枯燥,但对这个城市来说,还是有些意义的。”
水是生命之源,是浙江之源,也是杭州之源。对周侣艳这样的环保人来说,希望每一个杭州人不仅要心里重视环保,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参与环保,只有这样,杭州才会水更清、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