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还记得《胭脂》《花烛泪》吗
这里即将彻底消失 站在影业路边回顾一段浙江电影史
2018-07-06 08:54:3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陆芳 通讯员 尹炳炎

1.jpg

  围栏内如今是一片萧条的拆迁景象。

2.jpg

  拆除前的旧厂房。

  浙江在线7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芳 通讯员 尹炳炎)这几天,“浙江电影制片厂老厂房快要被拆光”的消息,在朋友圈里流传着。好多浙江的老电影人在唏嘘那段历史,趁着厂房还没完全被清空的时候,记者去原址查看了一趟。

  浙江电影制片厂,坐落在杭州城西教工路沿线,教工路的西面,一条叫“影业路”的小巷里。

  巷子本来就窄,加上路两边的占道经营、占道堆物、车辆乱停,前几年这里不仅是全杭州最拥堵的路,还是让城管部门头疼不已的脏乱差地带。早些年,平均每三天,就有老百姓来投诉种种问题。

  不过,这条烟火气极重的小巷,却曾经是不少文艺青年来打卡的地方,因为里面有一个浙江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浙影厂),“影业路”因此得名。

  从1958年浙影厂建厂,这里曾是浙江电影拍摄的中心,也一度见证浙江电影创作的丰硕成果。

  老杭州知道

  影业路有个“拍电影的地方”

  昨日,钱报记者沿教工路一路往南,过了文二路口,再走约五分钟,就在教工路西侧,看见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路牌上写着“影业路”三个字。

  再往里走约100米,就看到前面有一大片拆迁工地。

  这里就是影业路2号,浙影厂旧址所在。一块“杭州电影拍摄基地”的招牌前,已经围起了铁栏杆,竖着“危房 注意安全 禁止入内”的警示牌。

  钱报记者往里面探望了一下,发现那一片成群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7号楼”尚待拆除。

  据1996年12月出版的《浙江省电影志》记载,浙影厂1959年12月选址在文二街西南侧开建,1960年夏天建成,有办公楼、录音棚,洗印、剪辑、美工、字幕、放映等生产车间,1979年又兴建了一个710平方米的摄影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路过的徐老师家住附近,他告诉钱报记者,这里原来的厂房是一幢黄色外墙的庞大建筑,两层楼,东西向长长的一道,清一色的红色木窗框。

  这批厂房的制式都是学苏联的,墙很厚,窗户玻璃有两层,又隔音又保暖。

  保安大叔说,就他所知,这里拆了有一段时间了,最老的厂房,还有后来加建的摄影棚和行政楼,都已经拆光了。

  老影迷知道

  “浙影厂”《胭脂》当年很红

  说起“浙影厂”,不少资深影迷都会提到该厂出品的一部电影——《胭脂》。

  1980年的《胭脂》以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胭脂》1980年12月起在国内外发行,共印制发行拷贝276个,是当年最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捧红了朱碧云、薛淑杰等一批浙江籍演员,也让浙影厂名声大振。

  当年十八九岁的杭州姑娘朱碧云,凭借“胭脂”一角一炮走红,成为不少电影杂志的封面女郎。朱碧云后来赴海外发展,已多年未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但很多老影迷只要说起“胭脂”,都会赞叹这个杭州姑娘漂亮“粉面含春,烂漫如花”,胭脂一角把少女的娇羞嗔痴全演活了。

  而这部根据越剧改编的电影《胭脂》,还是浙影厂和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合作拍摄的,在与香港电影人合作方面开了行业先河。

  昨日,在《胭脂》中扮演王春兰的杭州籍知名演员薛淑杰告诉钱报记者,《胭脂》当年在全省选角,她是浙江话剧团演员,被选中定下出演女二号。

  “那个时候,从上到下都铆足了劲,要出一部精品。我们演员在浙影厂的演员宿舍住了好几个月,每天一空下来,就对台词,讨论剧本。到了现场拍摄时,根本都不带剧本的,台词都刻在脑子里了,非常用功。”

  拍摄中,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服装化妆。“因为是和香港电影人一起合作的,我记得当时角色服装的面料都特别讲究,化妆也很精致,所以拍出来特别美,观众很喜欢。”

  薛淑杰表示,《胭脂》也是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她也因为这部电影走红,从此走上了影视表演之路。

  老电影人知道

  “浙影厂”一度走在省办厂前列

  《胭脂》之后,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浙影厂出了不少作品,走在全国的省办电影制片厂前列。

  在《浙江省电影志》记载中,浙影厂拍摄的《心灵的火花》1982年上映,讲述的是某工读学校老师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故事,还请来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李双江各担当独唱,全国发行224个拷贝,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1982年出品了彩色越剧戏曲片《花烛泪》,受到戏迷和影迷们的欢迎。

  上世纪80年代,浙影厂还拍摄了《何处不风流》《夜明珠》《奢香夫人》《荒岛枪声》《抬花轿》《唐伯虎》《风流女探》等影片,产量不小。

  老浙影厂人、国家一级编剧胡月伟,1981年进入浙影厂,从编导室的文学编辑做起,到编剧、编导室主任、艺术生产副厂长。

  昨日,胡月伟告诉钱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浙影厂在全国的省办厂中名列前茅。全厂有百余人,编导、摄影、美术、剪辑、录音、灯光、道具各部门齐全,有两台内地最先进的阿莱摄影机,一年生产1部故事片,七八部电影纪录片。那时候的浙影厂,非常热闹,大家创作热情高涨,很有干劲,充满着理想主义氛围。

  1986年,浙影厂拍摄了根据张思聪话剧《光明行》改编的,由张思聪和胡月伟联合编剧的电影《何处不风流》。

  《何处不风流》讲述的是知青回城创业的故事,十分贴近当时的时代脉搏。该片后来荣获广电总局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百部优秀故事片。

  1988年,胡月伟主导在浙影厂《风流女探》剧组试行责任承包制,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步入低谷,不过浙影厂依旧有不少作品获奖。其中,《假女真情》《信访办主任》获国家电影“华表奖”,电影《周恩来——伟大的朋友》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

  不过,此后由于政策、经济等各方面的限制,浙影厂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浙影厂的人,也分散到电影的各个环节单位,有些当导演,有些当制片,只有当老厂房快要完全消失的时候,他们才从电影行业的各个角落里闪现出来,怀念那段青春激昂的岁月。

  感谢影视编导、杭州电影图书馆天明对本报道的支持。


标签: 胭脂;电影;影迷;厂房;制片厂;拍摄;杭州;拆迁
编辑: 贾晓雯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