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浙大美女教授透露最新研究:免密支付更易乱花钱
2018-03-29 08:05:45 来源: 都市快报 戴维

  用脏兮兮的钞票买菜更容易缺斤少两?

  浙大美女教授8年前的论文最近又在网上火了

  最近,一篇《用脏钱买菜更容易遭遇缺斤少两》的新闻在网上热传。报道称,浙大周欣悦教授实验发现,用脏的纸币去买菜,更容易被缺斤少两,实验结果还登上了国际顶级科学期刊《Nature(自然)》杂志。

  周教授的试验是在杭州的菜场做的吗?

  现在普遍都用手机支付了,用钞票做试验有什么意义?

  ……

  带着疑问,我联系上了浙大管理学院的周欣悦教授。

  周欣悦,1977年出生于四川涪陵,父母都是语文老师,硕士博士都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曾在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任职,2015年来到浙大,现任市场营销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周教授证实,确实有过这个“脏钱”实验,不过那是2010年在广州时做的。《Nature》的报道,刊登在2017年5月24日,准确说是一篇人物报道,这时候她已经在浙大工作了,《Nature》专门派了摄影师来杭州拍照,网上流传的“脏钱”实验照片,就是在杭州的几个菜场拍的。

  为什么8年前的试验和去年的照片,又在网上重新火了?

  今年4月浙大要召开文科大会,官方公众号推了一系列文科牛人,周欣悦教授是其中之一,报道引用了她曾经的学术成果。

  实验发现 接触脏的钱更容易让人产生不道德行为

  我找到《Nature》杂志去年5月的报道,原文标题是《The value of nostalgia in a land of upheaval》(《快速变化的社会,在怎样影响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作者:Flynn Murphy。报道这样描述“脏钱实验”:

  在华南一个喧闹的农贸市场里,一名女子买了一公斤绿叶菜。她把一张脏兮兮的10元纸币递给摊主,迟疑片刻后又要了回来,决定再多买两斤,最后付钱离开。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交易。这张脏兮兮的10元钱是被有意弄脏的心理学研究工具,而它的设计者正是附近中山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周欣悦。她以这位摊主和另外15个人为被试对象,检验了自己的一个假设:接触到的钱是脏还是干净能改变人们的行为。

  扮演买家的是周欣悦的学生,但她事先并不知道这个假设。周欣悦在每个摊主身上重复了检验:先用干净的钱,再用脏钱,每次交易之间至少间隔3天。每一次,她的学生最终都会用正常的钱付款,然后再称一下买回来的东西是否缺斤少两……

  周欣悦告诉我,从平均数来讲,很多小贩都缺斤少两。但实验结果也发现,摊主的行为存在一个“微小但可靠”的转变:接触脏钱和多收顾客钱之间,存在联系。

  2017年5月,《Nature》杂志派了法国知名摄影师Julie Glassberg来杭州采访。那几天冒着烈日,跑了杭州好几个菜市场,还去了断桥。摄影师一路跟拍,力图还原脏钱买菜实验的真实情景。第一站去的是濮家东村的农贸市场。

  关于“脏钱”,周欣悦的团队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实验者分成四组,第一组人数干净的钱,第二组数干净的纸,第三组数脏钱,第四组数脏纸。

  之后,参与实验的人需要填写一个问卷:如果不会被发现,最少要给你多少钱,你才愿意用针扎一个你不认识的小孩子的手?如果你有这个权力而且还不会被发现,最少要给你多少钱,你才会把一个人的成绩从不及格改成及格?

  结果发现,之前接触干净钱的组,需要100万左右才愿意做这些不道德行为,但是之前接触脏钱的组,只需要10万元左右就可以做同样的不道德行为。但是接触脏纸和干净纸的实验者,就不会产生这个区别。

  2013年,周欣悦的这项“脏钱研究”发表在顶级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

  周欣悦说,脏钱实验也证明了之前的假设:人们在感知到环境状况不佳的时候,更倾向于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应用到金钱上,就是接触干净的钱能激起与公平相关的思想和行动,而接触脏钱则会引发自私贪婪行为。

  为什么脏钱会让我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金钱是帮助我们对抗威胁的心理资源。中国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人们缺乏安全感,变化本身就会带来威胁。”

标签: 周欣悦教授;美女教授;心理学;缺斤少两;接触;移动支付;金钱;Nature;研究;网上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