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浙江本地 > 杭州  正文

桃花盛于生态实践 乡风始于孝义传承
2018-03-21 10:45:48 来源: 杭州网 方舒

  3月23日,来皋亭观桃花,共筑“心灵花园”





  【皋城村这十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皋亭山下,就有这诗中的烟雨江南。

  天鹤路上车水马龙,沿着皋亭山南麓勾连着丁桥与星桥,南侧是桃红柳绿的上塘河岸,北侧是风貌统一的小洋楼。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穿过村庄通向山林,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农居与花树院落,池塘倒映着天光云影,每个角落都是干净而整洁。

  时针拨回十年前,在2008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视察皋城村时,这里还是黄泥地车过尘满面,臭河道浑水熏翻人的闭塞村落。十年来,通过践行“两山理论”,昔日“脏乱差”的小乡村大变样,以丁兰“刻木事亲”肇始的孝廉文化也进一步发扬光大,皋城村变成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大花园。

  十年践行“两山理论” 华丽变身景中村

  村民广场旁的文化礼堂里,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孝廉文化馆布展,入口处张贴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皋城村、沿山村视察时的讲话,“我们既要好好研究如何启动农村市场,也要好好研究如何及时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总书记当年来到皋城村的时候,天鹤路到村口就断了,不通余杭,进村的公交线还是村里花钱引进的。”村主任俞建国回忆,村里的基础设施落后,污水直排上塘河,天气一热就臭气熏天。

  在习总书记的关心下,皋城村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在道路改造、管道铺设等市政工程的带动下,村子恢复了小桥流水、芳草青青的田园风光,村居翻新重建率达到了99%,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不折不扣的“景中村”。每年春天,千桃园里都要举办观桃节,5000余株桃树次第盛开,映着和煦的春光,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

  沿着青石板路走到底,是村民严淑媚开的竹缘山庄,门前池塘碧绿,午后竹林繁茂,可以同时接纳100多人就餐。她回忆起2013年开农家乐的初衷,只是为了给生病在家的父亲制造点热闹,再干净的车开进来,一出去就变“黄泥车”了。“现在春天只要天气不差,经常爆满,大家都喜欢吃了饭,在村子里散散步,或者去爬爬竹林山。”

  村民的收入也节节攀升,从10年前仅有的两家农家乐,发展到现在的27家,有近10家能同时接待百人用餐,“集体经济收入也主要投入民生,今年年初股份分红,每人都分到了17000多元,老人每人都有近两千元的养老金。”村民的生活水平就这样不断提高,“所有家庭都通上了天然气,喝上了直供自来水,村委还为每户购置了一批净水器,村民喝的都是健康水。”

  文化礼堂墙上一幅幅今昔照片的对比,印证着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科学性,并通过皋城村村民的辛勤劳动变成了现实。

  “孝乡”皋亭,传承千年孝文化

  在村民广场上,伫立着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皋城村村规民约》,三十二条条款详细记载了村务管理、环境保护、乡风民俗等守则,并落实到责任部门。村规民约中,有一条详细明确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如有违反将扣罚当事人当年股份制分配人均金额的50%。

  “当有老人向村委会诉苦,一经查实后,扣罚的钱就作为赡养费交给老人的。”俞建国说,在制度保障之外,村子也在家风家训上进行不遗余力的引导。村民广场旁的“林云山庄”的院门上,张贴着一块新式门牌,除了户号、“五好文明”称号,还有这户人家的家训:“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更多的孝行孝道、良好家风则是出于村民的自觉。严淑媚的父亲在2011年被诊断出患有“渐冻人”症。她辞去工作,回村全职照顾起父亲来。病情日趋加重,按摩、擦身、洗澡、喂饭都是她每天的必修课。老人生前爱热闹,她就将家里空置的房间办成农家乐,周到的服务和地道的农家菜,引来无数回头客。因此孝心,她入选了2017年丁兰街道“丁兰十大孝星”。

  在丁桥本土历史文化学者卢永高看来,这份孝道风气是当地延续千年的传承。“丁桥自古以来有‘孝乡’的美誉。”他介绍,南宋笔记《梦粱录》记载的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种孝敬长辈,忠厚老实的精神在丁桥一直代代相传。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三月春风渐暖,千桃园的桃花也将陆续盛开。早在唐宋时期,皋亭的桃花就已经种得漫山遍野了,此地乡农以桃当作孝敬长辈诞辰寿礼,丁兰雕刻双亲的木像也是用桃木刻制。如今桃花依旧盛放如海,孝道文化也像这桃树林一样生生不息,越来越繁茂。

标签: 桃花;心灵花园;皋城;村民;农家乐;皋亭;传承;家训;孝文化;水村山郭酒旗风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