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赵路 马悦 严粒粒)2018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在杭州正式成立。
一个,是以西湖为名的大学;另一个,是因西湖闻名的城市。一个能以城市标志命名的大学,对于杭州而言,意义非凡。西湖大学与杭州,不止是名字的“契合”。
“作为新中国成立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落户杭州,是天时,是地利,更是人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
西湖大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势必会对这座民营经济发达、创新澎湃的城市提供更为强劲的驱动力,在杭州创建世界名城的道路上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开拓之“合”——
从“零”开始的大学
2016年12月,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简称西湖高研院)在位于杭州的云栖小镇正式成立。
作为一所立志走向“世界级”的高校,西湖高研院的建设几乎从“零”开始——
学校的办公地点,是由原西湖区转塘街道的一片新产业园提升改造而来,而学校的人员,最初也只有包括施一公在内的七位倡议人而已。可是,就在这一片略显“孤寂”的土地上,西湖大学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2017年9月,被称为“西湖一期”的首批19位博士研究生在西湖大学入学;今年8月,西湖大学又迎来了“西湖二期”120位博士生。截至目前,西湖大学已拥有近500名成员。他们中,有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有曾供职于国外顶尖院所的科研人员,也有从各地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
作为西湖大学的所在地,杭州对于这所新生高校,不仅有欢迎的臂膀,更有充满温度的拥抱——
西湖区仅用时35天,就完成了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所在区块的拆迁拆违工作,告别了“脏乱差”现象,为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落户和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而从云谷校区项目的立项、征地协议签订、方案审批等,杭州全部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速,预计于明年年初全面开工。
“西湖区将尽全力配合省、市各级部门,确保项目在2021年底交付校方使用的目标。”西湖区委副书记、区长刘颖表示。
作为一所非营利性质的新型大学,西湖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捐赠。截至目前,西湖大学已拥有400多位捐赠人,西湖大学基金会的筹款数额也从“零”增加到了35亿元,其中就有不少来自杭州本地。
“就在两个月前,一位普通公务员将借记卡里的10万元,全部捐给了西湖大学,这是他多年的积蓄。”施一公还分享了一个让所有工作人员热泪盈眶的小故事。“办好西湖大学,道阻且长。可是,既然社会各界给予了我们这么大的支持,再难也将变得不难。”
创新之“合”——
助力一座城迈向“高精尖”
西湖大学自创立之日起,就注定了它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
与公立高校最大的差别,是在于它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在办学理念、策略、方式等方面开创了大量新举措——
例如,西湖大学下设理学、工学、生命科学三个学院,学科教育不求“大而全”,却要“少而精”;
例如,西湖大学一改中国传统大学的教学模式,从博士研究生起培养人才;
又例如,西湖大学的行政服务使教师免于事务性工作的繁文缛节,高效的科研平台保障了尖端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等等。
而杭州,正是一座把“创新”作为根基的城市。这里有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这样的创新产业集聚区;有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这样的科技创新平台;也有像阿里巴巴、海康威视这样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对于杭州来说,从“移动支付之城”到“城市大脑”,创新已经延展到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当前,要创建“世界名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此时的杭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高新技术,特别是世界顶尖的高新技术。
此刻,西湖大学的成立,恰逢其时。它“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瞄准“培养一批敢为天下先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挑战世界范围内的科学难题”,并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把人们对于科技的向往变成现实。
同时,西湖大学也将大大弥补杭州缺乏高等教育资源的短板,与浙江大学等杭州现有的公立高校形成有益补充。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杭州的资源禀赋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西湖大学的“成长养分”,而西湖大学的创新基因,也将源源不断地植入杭州的创新生态,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创新动力。
创业之“合”——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据统计,2016年7月到今年9月,西湖大学已收到来自海内外的五千多份工作申请。
截至目前,已有来自13个国家的68位优秀科学家签约加盟西湖大学。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放弃了海外的优越生活与轻松环境,选择杭州作为自己创业的新起点。
西湖大学的海外师生,也是来杭创业大军的一部分。截至今年二季度,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继续排名全国城市第一位,并连续8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为什么选择杭州?在海外拥有多年留学、工作经历,首批加入西湖大学的科研人员李牮告诉记者,这里最吸引他的特质是“包容”和“亲和”。“作为科研人员,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学术,而杭州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在西湖大学,传统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引用率、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都不会成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指标;在这里,对一位科学家的学术评价主要看其研究是否剑指相关领域的最前沿以及实质性进展。新的考评标准,对于李牮这样年轻有为的科研人才尤其适用。
而杭州从2015年起就实施对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的“一事一议”政策,并在西湖大学创建过程中惠及施一公、饶毅、潘建伟、陈十一四大科学家团队,向全世界人才传递出信号:来杭州创业,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你!
以创业聚合,也将产生强大的力量。“西湖大学是幸运的,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施一公说:“我们也将和大家一起,将西湖大学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