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正当许多上海市民接受“你是什么垃圾”带来的“灵魂拷问”时,在浙江农村,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许多农民的自觉行为。
“目前,浙江很多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简单明晰:先把垃圾分为“会烂”和“不会烂”,再进一步把“不会烂”的分为“可卖钱”和“不可卖钱”的,操作性很强。”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徐伟兵在接受浙江在线采访中介绍,也有部分乡村将垃圾转化为化肥后直接用于农田,将垃圾变成良性生态循环和农业生产的一部分。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浙江一直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浙江开展了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探索;2016年,浙江普遍推行垃圾分类的经验被当成典型在全国推广;2018年,浙江省级地方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正式发布,在全国尚属首例。
为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在浙江深入人心、取得成效?我们或许能从各地探索实践中找到答案。
金华金东区:首创的垃圾分类“二次四分法”
(视频:金华金东区六角塘村垃圾分类)
金华市金东区六角塘村因为垃圾分类做得好,称得上是金东区的“明星村”,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团。
六角塘村每户人家门前都摆放着两只垃圾桶,绿色的垃圾桶上面写着“会烂”,另外一黑色垃圾桶上面写“不会烂”。对于村民来说,每天扔垃圾的时候仔细将垃圾分类放置到两只垃圾桶中已经是一种习惯。
2014年,金东区全面推广农村垃圾分类,首创“两次四分法”。简单说,就是让农户在家按“会烂”“不会烂”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再由村里聘请的保洁员上门收集,会烂的就地堆肥,不会烂的再分可卖、不可卖,前者交给供销社,后者填埋或焚烧。
为了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六角塘村想出了不少金点子: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村监会主任领着党员带头干,每位党员再联系负责六七户人家;设立荣辱榜,每月各评3家先进和落后,上墙公示;记者还在村里看到了笑脸墙,在每家每户门前看到了“垃圾分类能手”木牌,都是对分类做得较好的家庭给予的荣誉和鼓励,同时和村里的福利挂钩。(综合浙江日报)
》》》延伸阅读《金东区六角塘村垃圾源头分类正确率为何能达到98%》
》》》延伸阅读《金华农村垃圾分类艺术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