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6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凌鑫)“牙都掉光了,但我还能发挥余热,真的很有成就感。”70几岁的吴老伯侃侃而谈自己担任“乌镇管家”以来做过的零碎小事。
“道德评判团帮我们给村民讲道理、百姓议事会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桐乡市高桥街道党委副书记徐晓叶说起当地三治融合的积极成效激动不已。
嘉兴全市7.8万余路视频监控,涉及交通、卫生、教育、民宗、水利等各部门条线视频,一并联入嘉兴市“雪亮工程”当中,市内各大重要路口视频全景图清晰可见。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三治融合“乌镇管家”、“雪亮工程”智安小区、南湖“红盾”防控体系……无不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枫桥经验”的传承与发展。秋高气爽时节,浙江在线记者走进嘉兴,现场感受嘉兴基层治理改革新变化。
百姓的事百姓来议
大家干的更起劲了
沈奶奶是一名桐乡一名“乌镇管家”,穿着红马甲、手机拍下来要上报的各项情况、劝导纠纷是她退休后的日常,他们在街头随时发现的问题与隐患,能调和的矛盾就自己调和,能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记在笔记本或者拍照上传向上级反映。在她看来,“乌镇管家”推行以来,大家的矛盾纠纷少了很多。
“今天上午,我们的百姓议事会刚刚讨论完村民家庭水泵改造问题。”说起这个事情的解决,越丰村党委书记似乎舒了一口气。每到台风季,村里有几户居民家进水严重,经过百姓议事会商议,需要接入大水泵,而新水泵的接入将占用部分农户家的承包土地,因此问题解决受到阻力。这时,由村民组成的道德评判团进行评判,事情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徐晓叶说,给予村民最大的主动权,让村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似乎成效比村干部的号召力要大。道德评判团和百姓议事会就是村干部重要的依靠力量,当群众力量被发动起来,事情办起来就简单不少。例如河水洗衣服导致水污染是越丰村一直存在的问题,整改方案提交给百姓议事会进行讨论之后,再选择几户人家进行试点,利用村民群众自己的力量进行号召,效果很突出。“把矛盾的隐患解决在苗头上,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能迎刃而解。”徐晓叶说。
塑造乡风文明
百姓凝聚力更强了
陈俐勤是嘉善洪溪村的村党支总书记,带领记者在善治苑参观时,指着公示栏上贴着的村里知名“舞团”照片笑开了花。“每张演出合照里那个胖胖的就是我。”该知名“舞团”成员为一群平均年龄在51岁的洪溪村妇女,她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辣妈宝贝”。她们曾经5次登上央视舞台,并走出国门到西班牙表演。10多年前,村里的人文环境却不大一样。“辣妈宝贝”们现在爱跳舞,以前却爱上访。当时村里人心涣散,是个出了名的“上访村”。什么使得村干部们意识到要开始开展排舞这类文化活动呢?陈俐勤介绍,早在上世纪70年代,篮球作为一项体育活动逐渐在洪溪村村民中有了广泛参与的群众基础,而在一次又一次村与村的篮球比赛中发现,无论是经常上访的妇女还是彼此有积怨的邻居,在集体荣誉面前都会把矛盾抛到一边,一起为本村的球队加油。受此启发,村干部们发起组建了“辣妈宝贝啦啦队”,把村里50至70岁的妇女组织起来,包括经常上访“找麻烦”的妇女,一起排练节目、参加演出,现在村里还有了篮球队、越剧队等等文体队伍。
除了深化文化凝聚,洪溪村还设立了“道德评判团”来弘扬好人好事,抑制歪风邪气。自2009年以来,化解各类矛盾50余次。十余年来,洪溪村不断向村民释放“暖意”,通过成立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清洗衣服被子、上门送餐等服务,加大了对弱势村民的关心与关爱。
村民懂法用法
矛盾化解更科学了
国无法不立,民无法不治。嘉兴用行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懂法、学会用法。法治文化阵地通过“报、屏、廊、亭、墙、栏、堂、场、园、角”等形式渗入大街小巷,全市建有法治宣传户外广告牌257个、法治文化公园83个、法治文化广场77个、法治长廊1475个,全年播放法治公益广告的户外大屏65块、室内电子显示屏583块;“嘉兴普法”等微信公众号发挥新媒体优势,让百姓通过指尖就能感受法治文化的魅力。作为公共法律服务基层平台,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窗口)实现了全覆盖,为广大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引导等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村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在全市1151个村(社区)也实现全覆盖。群众有任何法律难题,身边就能找到“法律专家”,“法律服务团”通过参与基层决策、法律援助等活动,提供专业法律服务,从源头上推动、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法治的路子越走越宽,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