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人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是他们真实写照,然而看似平凡的他们背后却承担着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人生的伟大使命。
近年来,浙江省教育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好老师,他们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浙江在线地方中心推出教师节特别报道,集中展现浙江省人民教师们的最美风采。
浙江在线9月5日讯(通讯员 闫永吉 见习记者 郑胜颖 白璐 方涛)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援藏教师,更因为奉献祖国边疆教育,而备受人们的尊敬。今年3月,浙江省首批第二轮“组团式”援藏团共派出45名教师支援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援期为一年半。这支来自浙江省11个地市45所学校的团队平均年龄40岁,年富力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他们在雪域高原又展现出怎样的工作状态呢?9月5日,是浙江省首批第二轮“组团式”援藏教师在受援学校——拉萨那曲高级中学的普通一天。他们一天工作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陪伴、创新、扶智。
陪伴,藏汉亲如一家
最长情的告白,莫过于陪伴。为人父母如此,援藏教师更是如此。援藏教师统一住在校园内的援藏楼,与教学楼、办公楼仅数十米之遥,他们利用这个优势,全天与藏族师生“亲密接触”,迅速融入受援学校,形成藏汉亲如一家的和谐画面。
清晨5点40分,天空仍是一片漆黑,西藏与内地有近2小时的时差,此时离天亮尚有1个半小时,学校广播已经响起了嘹亮的号角。宋冬老师已经早早地起了床,她要陪伴学生6点钟开始的跑操,看到孩子们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她就倍感欣慰。
军训,不仅是对高一新生身体与意志的磨砺,也是对教师的考验。宋老师在学生军训期间,不管阴雨还是烈日都全程陪同。今天,高原的阳光格外耀眼灼热,她顾不上擦拭额上的汗水,军训汇演即将进行,可不能出什么差错。看到有学生中暑,她第一时间跑过去,送上准备好的药丸。中午就寝,学生可以休息缓解疲劳,宋老师照样没有闲着。孩子们刚来,有的孩子心理状态不够好,有的行为习惯不足。她耐心地进行交流,给予指导。
学生次仁旺姆特别喜欢这个“阿妈”,“宋老师特别严厉,但也特别关心爱护我们,让我们远离羌塘草原,仍然能够感受到阿妈般的关爱。我们很爱宋阿妈!”
傍晚6点半,晚餐时间刚过,两名高一的藏族学生找到党员帮扶结对援藏教师周俊,要和他聊聊在新学校遇到的困难。在学校平安园,周俊老师亲切地拉着学生坐下来,让他们一一讲出自己的困惑。他耐心倾听,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方位的给予开导和鼓励。学生扎西玛嘎听完老师的话语,紧锁的眉毛舒展开来,露出纯真的笑容。
创新,勇立课改潮头
浙江是教学改革的先锋,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援藏教师们秉持“浙江精神”,将“浙江智慧”带到了雪域高原,当起了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周三是物理学科每周固定教研时间。9点半至11点半,援藏物理教师张剑斌和受援学校教师一起,针对校本教材《理化生实验手册》进行热烈讨论。
实验教学在西藏地区目前依然存在专兼职实验员配备不足、实验能力较弱、实验开出率低、实验室建设标准不高、使用效益不明显、实验室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而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是实现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教育“五个100%”目标的重要保障。
针对受援学校实验教学软件基础差、实验课开设率低的问题,张剑斌老师带领贺舟波、谭华、吴文俊、吴许兴、杨波5位援藏教师经过一个多月的编写与反复修改,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实验能力考查的要求为标准,结合西藏当地高考对实验的考查情况和学校实际汇编成该校本教。
“该教材切合西藏和我校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改变了学校、那曲市,乃至西藏自治区没有实验教材的现状,给本地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提供了完整的教学思路。”拉萨那曲高级中学巴旦顿珠校长对该教材高度称赞。
12点20分,第五节课,高二3班教室。援藏语文教师佟圣利,正在上汉语文课。“藏族孩子的藏语文很好,但是汉语文基础还是有待加强。”针对这个情况,他利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充分运用导学案及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受援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自主学习的新风。
下午第一节课,3点50分,化学实验室。援藏教师谭华正在为“理化生研训班”成员,上实验教学示范课。讲台上,谭老师精心讲解示范,台下藏族师生认真观摩倾听。讲解结束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谭老师巡视指导。“这是我第一次做实验,感觉既新奇又有趣。在实验中掌握知识,我觉得更容易了,学习也更有兴趣了。”高二13班学生洛桑顿珠兴奋地说。
扶智,弥补理科短板
理科教育是西藏自治区教育的最大短板。受援学校学生的理科平均分偏低,一般在30分左右。为了提升理科教育质量,促进受援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援藏教师发扬西藏精神,克服头晕、头痛、恶心、失眠等高原反应,实在难受了就到学校医务室吸氧半小时,将休息时间全都投入到学生教育中。
援藏教师中的理科教师,特别能吃苦奉献。无论是中午午自习,还是晚自修;无论是办公室,还是教室内外,随时随处都能看见他们辅导学生的身影。傍晚6点半的图书馆外,三名学生围在援藏数学教师黄维身边,认真听老师答疑解惑。
黄老师的教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结合考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将作业校本化提升针对性;在考点与学生实际中找到契合点,考点和易拿分点重点讲;提倡分步骤讲评,根据学生的实际,不贪多求全;讲评后有针对性地补充作业,以便巩固加深,形成能力;课后特别注重作业的面批面改和个别辅导。在上学期多次考试中,他任教的高二6班数学,在文科班中一直位于榜首,超过年段平均分20余分。他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水平,也成为浙江援藏教师的标杆。
傍晚7点晚自修开始,蔡飞庆老师早早来到教室辅导学生。“藏族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自信心不足,晚自修不是坐在讲台上看纪律,我利用这个时间对孩子进行培优和补偏,提振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夜里11点,学生寝室即将熄灯,宋冬老师仍然在查寝,看看孩子们经过了一天的军训身体和精神状态如何。她亲切地和每个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白天她观察到扎西达姆思想有波动,已经及时给她做了思想工作。11点半,宋老师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自己寝室的路上,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让每一个孩子尽快适应新学校、新班级、新生活,是宋老师最大的心愿。她说,为此自己苦点、累点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浙江援藏教师最普通的一天。忙碌而充实,在辛勤中耕耘,在创新开拓中进取。“秉持初心,用真情援藏,用实力援藏,让浙江智慧在雪域高原绽放。为实现西藏教育与全国教育同步发展目标,为推进西藏教育的‘奋进之笔’而添砖加瓦。有志而来奉献西藏教育,有为而归展现浙江风采。”援藏团团长、援藏常务副校长闫永吉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