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做游戏。
孩子们在参加活动。
孩子们参加农耕实践。
孩子们在上课。(孙吉晶 陈质渝 摄)
核心提示:茶院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下辖14个建制村,总人口约2.6万人。一项调查显示,该乡中心小学和南溪小学两所小学在校学生约500人。在这些学生中,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服刑人员家庭子女人数超过200人,占比将近一半。
不可否认,这些青少年在学习、物质、精神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孩子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总感觉自己是被边缘化的群体。茶院乡采取“精准化帮扶、系列化服务”等举措,推出周末“向日葵课堂”,通过举办文化补习、兴趣活动等,把爱护与帮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茶院乡的做法,得到了省市关工委的肯定。
一封信引发的思考
2017年9月8日,茶院乡关工委向日葵信箱收到了一封来信。在信中,一位小朋友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向日葵姐姐,您好。我叫小鹏(化名)。我非常喜欢看动物世界,特别喜欢动物世界里神气的老虎、威武的狮子。但是我从来没有去过动物园,因为我的爸爸妈妈不在茶院,爷爷奶奶也没有能力带我去宁波……
收到信后,茶院乡关工委联系了茶院乡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深入了解小鹏的情况。从辅导员口中得知,小鹏的父母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去天津一家家具厂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才回来一次。小鹏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在了解孩子的真实生活后,关工委工作人员及时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在各方的支持下,开始策划“甬润童心——梦圆动物园”活动。为了照顾小鹏的感受,茶院乡专门安排一批学生和小鹏一同前往动物园。
一个月后,一辆承载着小朋友动物园梦的大巴从茶院乡出发,21个孩子在动物园度过了开心、难忘的一天。在回程路上,有个孩子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以后可能会忘记很多事,但是永远忘不了今天。”
两年前,戴伸一接手茶院乡团委、关工委工作,开始有意识地调查全乡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在调查的过程中,学校一位大队辅导员告诉他,不仅是留守儿童没人管,还有单亲家庭(包括孤儿)、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及服刑人员家庭的子女也没人管。
调查显示,茶院乡户籍人口约2.6万人,按照人口比例,茶院乡小学生人数应超过2000人。而目前本乡两所小学在校生约500人,那其他学生去哪了?走访中得知,大部分有条件的家庭已经将他们的子女送到宁海甚至宁波等地的学校就读,留下来的孩子大部分是没人管的或是家庭生活条件不太好的。
像小鹏一样,不少留守儿童从小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他们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出现“亲情断层”,极易导致学校和家庭教育配合的失衡。此外,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及服刑人员家庭的子女,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这些孩子的学习、物质、精神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孩子差距很大,这种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导致孩子心态失衡。”戴伸一说,这些孩子很少被家庭关注和理解,亟待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他们家庭环境中的缺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所想所需,我们在小学设立了向日葵信箱。孩子们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向我们倾诉他们的秘密或心事,我们根据学生不同需求给予面对面、点对点的帮助。”戴伸一说。
据介绍,这个信箱是独立于学校和家长之外的一个平台,鼓励孩子们在遇到学习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时,以书信的方式告诉向日葵姐姐。向日葵姐姐会认真阅读并回复每一封信,给他们最贴心最温暖的答复和慰藉。茶院乡派专人负责,定期收集信件,根据不同的问题予以不同方式的处理解决,回信后将信件寄到小朋友手中。
自向日葵信箱设立以来,已收到学生来信385封,分别给予及时回复和落实,对学生卸下思想包袱、化解内心纠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堂课产生的效应
7月23日早上,骄阳似火,但阻挡不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
在茶院乡综合文化楼的茶院讲堂里,传来孩子们的阵阵欢笑声。来自朗励教育机构的外籍教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英语课。教室里,孩子们跟着老师高声朗读英语单词。
综合文化楼是茶院向日葵课堂非实践类面授课的固定场所之一。笔者看到,这里配备了很多儿童教育设施,一楼进门处设有一个青年活动室;二楼有一个图书室,里面摆放着各类图书;三楼则是用于授课的茶院讲堂。
今年13岁的张慈航是茶院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担任学校的大队委员。上课间隙,她向笔者展示了英语课堂上新发的英语词典,言谈举止间显得落落大方。“我是向日葵课堂的小组长,通过在这里学习,我不仅交到了很多朋友,也认识了很多大学生哥哥姐姐。”张慈航的父亲在外工作,平时很少回家,母亲也忙于工作。
张慈航的母亲王敏芳对向日葵课堂赞不绝口:“女儿到这里学习后,变化很大。以前放学之后,她就呆在家里,也没有陪她玩的小伙伴。现在在向日葵课堂学知识、交朋友,与人相处越来越懂礼貌,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自己解决问题。”
在宁海农村,有很多孩子像张慈航一样,一到双休日或放假,就独自留守在家。如何填补乡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空白成为一大难题。
针对上述情况,去年4月,茶院乡关工委推出了“向日葵课堂”,这是基于向日葵信箱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服务。
向日葵课堂在每周末免费为学有需求的孩子开办思想教育、文化补习、艺术培训等课程。取名向日葵课堂,就是希望来这里学习的孩子,都能自信、阳光、上进。“希望他们的笑容是一种心情,而不是表情。”一位工作人员说。
今年暑假,茶院乡政府还着力打造暑期向日葵课堂,宁波大学“手拉手”支教小队也前来助力。
“让孩子们的假期从‘没人管’到‘有人管’‘管得好’。让他们的暑假过得安全、快乐、充实,我觉得很有意义!”宁波大学海运学院“手拉手”支教小队队员杨文广说。他刚刚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茶院乡支教生活。
“支教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个智力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一开始,他不说话、不听课,很难交流。”杨文广谈起孩子们总是笑得很开心,“和他相处半个月后,他逐渐开始信任我。出去参观的时候,他会主动抓住我的手,家长来接他的时候,还会和我招手说再见。”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杨文广和其他支教队员,根据每个孩子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慢慢调整讲课的内容和方式,还会定期和孩子的家长沟通,留下了很多温情的回忆。
到目前为止,向日葵课堂已组织开课60余次,受益学生3900余人次。不仅如此,茶院乡还根据辖区内学生的兴趣爱好,每一学期都利用学校学习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各种兴趣活动。仅2018年,就先后组织活动96场次,服务青少年2890人次。
向日葵课堂推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扶持。在县教育部门的牵线下,孩子们接受了心理、才艺传承等方面的辅导;一些企业家和爱心人士通过认领项目,与留守孩子开展“一对一”结对。此外,茶院乡还利用网络和微信群吸纳村干部、学生家长参与,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
一片地收获的快乐
在今年的向日葵课堂开课仪式上,老师问孩子们有没有干过农活,现场竟然没有一个小朋友举手。经过了解,发现如今农村孩子已不用放牛,也不用干农活。一到周末,很多缺少父母日常关爱的留守儿童,大都在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
笔者在课堂上碰到了13岁的女孩张楠。上五年级的她也曾偷偷给向日葵信箱写过信。在信中,张楠提到了主课学习压力。从小到大,她很少有参加其他趣味活动的机会。因为父母工作忙,也很少带她出去走走。在家里,她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看电视、玩手机。
这个暑假,张楠第一次来到向日葵课堂。“半个月过去了,真的好开心。我和我妹妹一起来上课,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带我们去博物馆、图书馆。在农耕实践课上,我学到了很多植物的知识,体会到农民伯伯的不易。”张楠在向日葵信箱表达的心愿,在这里得以实现。
今年,茶院乡在离镇区近6公里的许家山村租借了20亩土地,开辟农耕实践基地,种植向日葵、马鞭草以及各种蔬菜。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则成了这一农耕实践课最好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孩子们和爷爷奶奶互动,拉近了亲情,也收获了满满的农耕乐趣。
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从室内向室外拓展,走出一条更接地气的教学之路。这是茶院向日葵课堂的一次有益尝试。
“喜欢向日葵课堂,所以不论走多远的路都想来参加。”一次,有两个孩子早上7时就偷偷结伴,走了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来到许家山参加农耕实践课。
今年,茶院乡向日葵课堂再次升级,周六上午开设素质拓展课及农耕实践课,周六下午开设艺术培训课程,如合唱、舞蹈、少儿模特等。
随着口碑的建立,茶院乡的家长和孩子报名参加向日葵课堂的热情高涨,报名人数不断上升。茶院乡党委副书记杨明辉表示,考虑到财政、安全、场地等因素,最后决定把人数提高到50人,但仍有一部分孩子和家长还在咨询要求报名参加。
记者手记
留守儿童等不是一个模糊群体,他们中有的亟待物质救助,有的需要心理疏导,有的则有权益维护的诉求。从这一点来说,向日葵成长计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工作,需要因人施策的“精准关爱”,更有赖专业力量的投入。
“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钱。我希望把‘德行’带给向日葵课堂的孩子们。”听着孩子们喊自己戴老师,戴伸一总是笑得很开心。在采访中,戴伸一面对家长的称赞,总是谦虚地表示,现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他相信,随着活动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向日葵课堂规模会不断扩大,让更多有需求的孩子参与其中。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茶院乡推出向日葵成长计划,呵护和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孩子们在做游戏。
孩子们在参加活动。
孩子们参加农耕实践。
孩子们在上课。(孙吉晶 陈质渝 摄)
核心提示:茶院乡位于宁海县东部,下辖14个建制村,总人口约2.6万人。一项调查显示,该乡中心小学和南溪小学两所小学在校学生约500人。在这些学生中,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服刑人员家庭子女人数超过200人,占比将近一半。
不可否认,这些青少年在学习、物质、精神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孩子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总感觉自己是被边缘化的群体。茶院乡采取“精准化帮扶、系列化服务”等举措,推出周末“向日葵课堂”,通过举办文化补习、兴趣活动等,把爱护与帮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茶院乡的做法,得到了省市关工委的肯定。
一封信引发的思考
2017年9月8日,茶院乡关工委向日葵信箱收到了一封来信。在信中,一位小朋友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向日葵姐姐,您好。我叫小鹏(化名)。我非常喜欢看动物世界,特别喜欢动物世界里神气的老虎、威武的狮子。但是我从来没有去过动物园,因为我的爸爸妈妈不在茶院,爷爷奶奶也没有能力带我去宁波……
收到信后,茶院乡关工委联系了茶院乡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深入了解小鹏的情况。从辅导员口中得知,小鹏的父母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去天津一家家具厂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才回来一次。小鹏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在了解孩子的真实生活后,关工委工作人员及时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在各方的支持下,开始策划“甬润童心——梦圆动物园”活动。为了照顾小鹏的感受,茶院乡专门安排一批学生和小鹏一同前往动物园。
一个月后,一辆承载着小朋友动物园梦的大巴从茶院乡出发,21个孩子在动物园度过了开心、难忘的一天。在回程路上,有个孩子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以后可能会忘记很多事,但是永远忘不了今天。”
两年前,戴伸一接手茶院乡团委、关工委工作,开始有意识地调查全乡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在调查的过程中,学校一位大队辅导员告诉他,不仅是留守儿童没人管,还有单亲家庭(包括孤儿)、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及服刑人员家庭的子女也没人管。
调查显示,茶院乡户籍人口约2.6万人,按照人口比例,茶院乡小学生人数应超过2000人。而目前本乡两所小学在校生约500人,那其他学生去哪了?走访中得知,大部分有条件的家庭已经将他们的子女送到宁海甚至宁波等地的学校就读,留下来的孩子大部分是没人管的或是家庭生活条件不太好的。
像小鹏一样,不少留守儿童从小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他们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出现“亲情断层”,极易导致学校和家庭教育配合的失衡。此外,单亲家庭、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及服刑人员家庭的子女,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这些孩子的学习、物质、精神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孩子差距很大,这种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导致孩子心态失衡。”戴伸一说,这些孩子很少被家庭关注和理解,亟待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他们家庭环境中的缺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所想所需,我们在小学设立了向日葵信箱。孩子们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向我们倾诉他们的秘密或心事,我们根据学生不同需求给予面对面、点对点的帮助。”戴伸一说。
据介绍,这个信箱是独立于学校和家长之外的一个平台,鼓励孩子们在遇到学习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时,以书信的方式告诉向日葵姐姐。向日葵姐姐会认真阅读并回复每一封信,给他们最贴心最温暖的答复和慰藉。茶院乡派专人负责,定期收集信件,根据不同的问题予以不同方式的处理解决,回信后将信件寄到小朋友手中。
自向日葵信箱设立以来,已收到学生来信385封,分别给予及时回复和落实,对学生卸下思想包袱、化解内心纠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堂课产生的效应
7月23日早上,骄阳似火,但阻挡不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
在茶院乡综合文化楼的茶院讲堂里,传来孩子们的阵阵欢笑声。来自朗励教育机构的外籍教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英语课。教室里,孩子们跟着老师高声朗读英语单词。
综合文化楼是茶院向日葵课堂非实践类面授课的固定场所之一。笔者看到,这里配备了很多儿童教育设施,一楼进门处设有一个青年活动室;二楼有一个图书室,里面摆放着各类图书;三楼则是用于授课的茶院讲堂。
今年13岁的张慈航是茶院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担任学校的大队委员。上课间隙,她向笔者展示了英语课堂上新发的英语词典,言谈举止间显得落落大方。“我是向日葵课堂的小组长,通过在这里学习,我不仅交到了很多朋友,也认识了很多大学生哥哥姐姐。”张慈航的父亲在外工作,平时很少回家,母亲也忙于工作。
张慈航的母亲王敏芳对向日葵课堂赞不绝口:“女儿到这里学习后,变化很大。以前放学之后,她就呆在家里,也没有陪她玩的小伙伴。现在在向日葵课堂学知识、交朋友,与人相处越来越懂礼貌,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自己解决问题。”
在宁海农村,有很多孩子像张慈航一样,一到双休日或放假,就独自留守在家。如何填补乡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空白成为一大难题。
针对上述情况,去年4月,茶院乡关工委推出了“向日葵课堂”,这是基于向日葵信箱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服务。
向日葵课堂在每周末免费为学有需求的孩子开办思想教育、文化补习、艺术培训等课程。取名向日葵课堂,就是希望来这里学习的孩子,都能自信、阳光、上进。“希望他们的笑容是一种心情,而不是表情。”一位工作人员说。
今年暑假,茶院乡政府还着力打造暑期向日葵课堂,宁波大学“手拉手”支教小队也前来助力。
“让孩子们的假期从‘没人管’到‘有人管’‘管得好’。让他们的暑假过得安全、快乐、充实,我觉得很有意义!”宁波大学海运学院“手拉手”支教小队队员杨文广说。他刚刚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茶院乡支教生活。
“支教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个智力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一开始,他不说话、不听课,很难交流。”杨文广谈起孩子们总是笑得很开心,“和他相处半个月后,他逐渐开始信任我。出去参观的时候,他会主动抓住我的手,家长来接他的时候,还会和我招手说再见。”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杨文广和其他支教队员,根据每个孩子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慢慢调整讲课的内容和方式,还会定期和孩子的家长沟通,留下了很多温情的回忆。
到目前为止,向日葵课堂已组织开课60余次,受益学生3900余人次。不仅如此,茶院乡还根据辖区内学生的兴趣爱好,每一学期都利用学校学习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各种兴趣活动。仅2018年,就先后组织活动96场次,服务青少年2890人次。
向日葵课堂推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扶持。在县教育部门的牵线下,孩子们接受了心理、才艺传承等方面的辅导;一些企业家和爱心人士通过认领项目,与留守孩子开展“一对一”结对。此外,茶院乡还利用网络和微信群吸纳村干部、学生家长参与,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
一片地收获的快乐
在今年的向日葵课堂开课仪式上,老师问孩子们有没有干过农活,现场竟然没有一个小朋友举手。经过了解,发现如今农村孩子已不用放牛,也不用干农活。一到周末,很多缺少父母日常关爱的留守儿童,大都在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
笔者在课堂上碰到了13岁的女孩张楠。上五年级的她也曾偷偷给向日葵信箱写过信。在信中,张楠提到了主课学习压力。从小到大,她很少有参加其他趣味活动的机会。因为父母工作忙,也很少带她出去走走。在家里,她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看电视、玩手机。
这个暑假,张楠第一次来到向日葵课堂。“半个月过去了,真的好开心。我和我妹妹一起来上课,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带我们去博物馆、图书馆。在农耕实践课上,我学到了很多植物的知识,体会到农民伯伯的不易。”张楠在向日葵信箱表达的心愿,在这里得以实现。
今年,茶院乡在离镇区近6公里的许家山村租借了20亩土地,开辟农耕实践基地,种植向日葵、马鞭草以及各种蔬菜。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则成了这一农耕实践课最好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孩子们和爷爷奶奶互动,拉近了亲情,也收获了满满的农耕乐趣。
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从室内向室外拓展,走出一条更接地气的教学之路。这是茶院向日葵课堂的一次有益尝试。
“喜欢向日葵课堂,所以不论走多远的路都想来参加。”一次,有两个孩子早上7时就偷偷结伴,走了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来到许家山参加农耕实践课。
今年,茶院乡向日葵课堂再次升级,周六上午开设素质拓展课及农耕实践课,周六下午开设艺术培训课程,如合唱、舞蹈、少儿模特等。
随着口碑的建立,茶院乡的家长和孩子报名参加向日葵课堂的热情高涨,报名人数不断上升。茶院乡党委副书记杨明辉表示,考虑到财政、安全、场地等因素,最后决定把人数提高到50人,但仍有一部分孩子和家长还在咨询要求报名参加。
记者手记
留守儿童等不是一个模糊群体,他们中有的亟待物质救助,有的需要心理疏导,有的则有权益维护的诉求。从这一点来说,向日葵成长计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工作,需要因人施策的“精准关爱”,更有赖专业力量的投入。
“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钱。我希望把‘德行’带给向日葵课堂的孩子们。”听着孩子们喊自己戴老师,戴伸一总是笑得很开心。在采访中,戴伸一面对家长的称赞,总是谦虚地表示,现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他相信,随着活动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向日葵课堂规模会不断扩大,让更多有需求的孩子参与其中。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茶院乡推出向日葵成长计划,呵护和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