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绿色能源”,我们能想到什么?
和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相比,电力能源污染更少,因此“煤改电”“油改电”逐渐成为潮流,一座座工厂趁势安上“电心脏”,一辆辆汽车借机配上“电引擎”。
在宁波,从制造企业到村庄、社区、景区,甚至普通市民,已或多或少地享受到绿色能源发展带来的红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将更深入地参与到市民的工作、生活中。近日,记者采访了三位绿色能源产业相关人士,探寻这个产业可能带来的大市场。
生产端:“光伏狂人”的新梦想
1993年辞职后,周松成开过商贸公司,卖过圆珠笔、打火机,曾远赴南非做小商品生意,后又回国在知名甬企分管国际业务……直到2007年在朋友家的阳台上第一次看到光伏发电设备,阅历丰富的周松成终于有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2014年是国内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元年,周松成带着团队在申洲、海伦钢琴、台晶电子、宏协离合器等4家企业的屋顶建起8座分布式光伏电站,数量领先全市其他企业。
周松成因此得到一个不算太雅但很贴切的外号——“光伏狂人”。
“我的梦想是让光伏走进千家万户,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这是2015年周松成许下的愿望。如今,他创立的宁波光年太阳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在全国建成100余座光伏电站,覆盖企业、村庄、家庭以及农村文化礼堂。
曾经的愿望逐渐变成现实,但周松成并未满足,反而有了更多的期待。“曾经的‘光伏热’得益于补贴政策,吸引了众多投机者。补贴逐渐退潮后,客户的需求趋向多元化,我们要从宽松环境下的粗放经营转变为精准对接。”周松成说。
为此,周松成明确了企业的下阶段目标:走出一条“光伏版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按照计划,周松成将以近年来启动建设的李岙、大路、横坎头三座“光伏村”为基础,在四明山挑选25座村庄安装光伏设备,总装机量约3兆瓦,每年光发电可为村民增加收入约300万元。
“四明山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我们想利用光伏发电,开辟红色根据地的绿色发展模式。”周松成说,下一步他还将寻找光伏和其他产业的契合点。
目前,该公司已与联合神华(北京)光伏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计划在宁波打造第一座屋顶和外立面都可发电的乡村文化礼堂。与此同时,双方将在智能回收箱内添加发电功能,实现垃圾分类、光伏发电的叠加与共赢。
褪去补贴的“光环”,不断降低成本后,其社会价值日益凸显。这位声名远扬的“光伏狂人”,正朝着新的梦想进发。
应用端:乡村发展有了“绿色引擎”
当了近9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洪国年,是海曙区李岙村面貌巨变的见证者。他清晰地记得,曾经村子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约3000元,近三分之一的农房属于危房,全村无一条硬化道路,水渠、山塘更是年久失修,随时有垮塌的危险。
改变发生在2013年,一家光伏企业看中了李岙村充足的光照条件,决定将这里打造成宁波第一座“光伏村”。“如果对全村272间房屋安装光伏设备,预计年发电量60万千瓦时,届时村集体的年收入将达到60万元,还能获得政府发展新能源一次性补贴98万元。”盘算之后,洪国年认定这是合算的生意,说干就干。
如今,李岙村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天能产生约1500元的收益,预计8年后可收回投资成本,今后17年将是纯收益期。
随着光伏发电的兴起,李岙村的村民生活改善了:每户每月可免费使用50度电;考大学、参军、做红白喜事还能得到民生“阳光基金”的支持;一座山清水秀的“光伏小镇”雏形初显,纷至沓来的游客,为村子带来了知名度和经济收益。
去年,李岙村接待游客约16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近60万元,“绿色引擎”的驱动效应日益显著。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洪国年打算依托李岙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制定村庄旅游规划,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据介绍,不光是李岙村,在宁波,还有一批正处新农村建设大潮的村庄享受着绿色能源发展带来的红利。去年2月,镇海凌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8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并网,让村民获得鱼类养殖与光伏发电的双重收益;今年6月,余姚梁弄横坎头村也加入“光伏村”的阵营,应用对阳光更敏感、发电效率更高的新型材料光伏板,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创收6万元。
消费端:游客体验别样“全电生活”
江北畈里塘达人村的入口处有一排电动车专用车位,负责人吴旭峰常常会远远观察,看电动汽车的停靠和充电过程是否规范良好。
对于这个建成不久、还处于试运营阶段的景区而言,增加几个车位本不是大事,但新能源汽车背后的意义,吴旭峰很清楚。按照《2016-2020年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20年前,全市将推广应用8525辆新能源汽车,分散式充电桩需满足5万辆汽车的充电需求。此时,是否拥有电动车车位,似乎与景区的“品位”和“眼光”挂上了钩。
购买电动汽车、使用充电桩,只是打造“全电生活”场景的一个环节。当前,我市电力部门正和旅游部门、能源部门配合,面向全市建设全电景区,加速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再电气化,构建以电为核心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消费新生态。
第一次接触“全电”这个概念时,吴旭峰也有过疑惑,直到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替他算了一笔账:3台双眼小炒灶一天耗气67.2立方米,日天然气费323.5元,月费用超过9000元。替换为3台电磁灶后,每天耗电201.6千瓦时,月电费约4800元,省了近一半的费用。除了个别大灶,畈里塘达人村完全有条件进行“全电厨房”改造,这让吴旭峰下定了决心。如今,景区几乎没了燃气灶的身影。
与此同时,吴旭峰将“全电思维”应用在景区经营上,在今年夏季举办的乡村纳凉节和灯光艺术节上,亮丽的灯光弥补了前期景区夜晚早早关门、人气不足的短板。近期,每晚接待的游客近一万人次,人数已超过白天。
不光是达人村,按照计划,宁波将在今年改造建设12个全电景区,实现各区县(市)全覆盖。“全电改造终将从景区延伸到消费端的各个角落,做到消费升级与环保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一步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力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提起“绿色能源”,我们能想到什么?
和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相比,电力能源污染更少,因此“煤改电”“油改电”逐渐成为潮流,一座座工厂趁势安上“电心脏”,一辆辆汽车借机配上“电引擎”。
在宁波,从制造企业到村庄、社区、景区,甚至普通市民,已或多或少地享受到绿色能源发展带来的红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将更深入地参与到市民的工作、生活中。近日,记者采访了三位绿色能源产业相关人士,探寻这个产业可能带来的大市场。
生产端:“光伏狂人”的新梦想
1993年辞职后,周松成开过商贸公司,卖过圆珠笔、打火机,曾远赴南非做小商品生意,后又回国在知名甬企分管国际业务……直到2007年在朋友家的阳台上第一次看到光伏发电设备,阅历丰富的周松成终于有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2014年是国内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元年,周松成带着团队在申洲、海伦钢琴、台晶电子、宏协离合器等4家企业的屋顶建起8座分布式光伏电站,数量领先全市其他企业。
周松成因此得到一个不算太雅但很贴切的外号——“光伏狂人”。
“我的梦想是让光伏走进千家万户,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这是2015年周松成许下的愿望。如今,他创立的宁波光年太阳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在全国建成100余座光伏电站,覆盖企业、村庄、家庭以及农村文化礼堂。
曾经的愿望逐渐变成现实,但周松成并未满足,反而有了更多的期待。“曾经的‘光伏热’得益于补贴政策,吸引了众多投机者。补贴逐渐退潮后,客户的需求趋向多元化,我们要从宽松环境下的粗放经营转变为精准对接。”周松成说。
为此,周松成明确了企业的下阶段目标:走出一条“光伏版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按照计划,周松成将以近年来启动建设的李岙、大路、横坎头三座“光伏村”为基础,在四明山挑选25座村庄安装光伏设备,总装机量约3兆瓦,每年光发电可为村民增加收入约300万元。
“四明山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我们想利用光伏发电,开辟红色根据地的绿色发展模式。”周松成说,下一步他还将寻找光伏和其他产业的契合点。
目前,该公司已与联合神华(北京)光伏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计划在宁波打造第一座屋顶和外立面都可发电的乡村文化礼堂。与此同时,双方将在智能回收箱内添加发电功能,实现垃圾分类、光伏发电的叠加与共赢。
褪去补贴的“光环”,不断降低成本后,其社会价值日益凸显。这位声名远扬的“光伏狂人”,正朝着新的梦想进发。
应用端:乡村发展有了“绿色引擎”
当了近9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洪国年,是海曙区李岙村面貌巨变的见证者。他清晰地记得,曾经村子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约3000元,近三分之一的农房属于危房,全村无一条硬化道路,水渠、山塘更是年久失修,随时有垮塌的危险。
改变发生在2013年,一家光伏企业看中了李岙村充足的光照条件,决定将这里打造成宁波第一座“光伏村”。“如果对全村272间房屋安装光伏设备,预计年发电量60万千瓦时,届时村集体的年收入将达到60万元,还能获得政府发展新能源一次性补贴98万元。”盘算之后,洪国年认定这是合算的生意,说干就干。
如今,李岙村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天能产生约1500元的收益,预计8年后可收回投资成本,今后17年将是纯收益期。
随着光伏发电的兴起,李岙村的村民生活改善了:每户每月可免费使用50度电;考大学、参军、做红白喜事还能得到民生“阳光基金”的支持;一座山清水秀的“光伏小镇”雏形初显,纷至沓来的游客,为村子带来了知名度和经济收益。
去年,李岙村接待游客约16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近60万元,“绿色引擎”的驱动效应日益显著。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洪国年打算依托李岙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制定村庄旅游规划,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据介绍,不光是李岙村,在宁波,还有一批正处新农村建设大潮的村庄享受着绿色能源发展带来的红利。去年2月,镇海凌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8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并网,让村民获得鱼类养殖与光伏发电的双重收益;今年6月,余姚梁弄横坎头村也加入“光伏村”的阵营,应用对阳光更敏感、发电效率更高的新型材料光伏板,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创收6万元。
消费端:游客体验别样“全电生活”
江北畈里塘达人村的入口处有一排电动车专用车位,负责人吴旭峰常常会远远观察,看电动汽车的停靠和充电过程是否规范良好。
对于这个建成不久、还处于试运营阶段的景区而言,增加几个车位本不是大事,但新能源汽车背后的意义,吴旭峰很清楚。按照《2016-2020年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20年前,全市将推广应用8525辆新能源汽车,分散式充电桩需满足5万辆汽车的充电需求。此时,是否拥有电动车车位,似乎与景区的“品位”和“眼光”挂上了钩。
购买电动汽车、使用充电桩,只是打造“全电生活”场景的一个环节。当前,我市电力部门正和旅游部门、能源部门配合,面向全市建设全电景区,加速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再电气化,构建以电为核心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消费新生态。
第一次接触“全电”这个概念时,吴旭峰也有过疑惑,直到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替他算了一笔账:3台双眼小炒灶一天耗气67.2立方米,日天然气费323.5元,月费用超过9000元。替换为3台电磁灶后,每天耗电201.6千瓦时,月电费约4800元,省了近一半的费用。除了个别大灶,畈里塘达人村完全有条件进行“全电厨房”改造,这让吴旭峰下定了决心。如今,景区几乎没了燃气灶的身影。
与此同时,吴旭峰将“全电思维”应用在景区经营上,在今年夏季举办的乡村纳凉节和灯光艺术节上,亮丽的灯光弥补了前期景区夜晚早早关门、人气不足的短板。近期,每晚接待的游客近一万人次,人数已超过白天。
不光是达人村,按照计划,宁波将在今年改造建设12个全电景区,实现各区县(市)全覆盖。“全电改造终将从景区延伸到消费端的各个角落,做到消费升级与环保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一步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力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