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共建,唤醒记忆深处的乡土情怀
2019-05-08 08:02:17
来源: 宁波日报 厉晓杭 通讯员 支倩君 北仑区委报道组 陈盛竹

新棉村文化礼堂内“海塘文化”独具特色,时常吸引村民前来参观。(厉晓杭 摄)

下邵社区文化礼堂内,本地绣工正在刺绣。成品将被义卖,筹集善款用于帮扶困难户。(厉晓杭 摄)

外国友人对枫林社区文化礼堂的老物件很感兴趣。(支倩君 摄)

中国好人、市文化礼堂首批特聘顾问钱树德为大家介绍“碶”的历史。(厉晓杭 摄)

人物名片:胡斌,1993年参加工作,现任北仑区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

  文化礼堂,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北仑小港街道建有22座文化礼堂。且看,且听,且赏,且玩,文化礼堂承载着满满乡愁,点亮了百姓生活。仅去年一年,小港街道共组织开展各类农村文化礼堂活动314场次,受众3.89万人次。

  文化礼堂,不仅是乡村的文化新地标,也成为守望乡土、弘扬乡风、留住乡愁和传承文化的新阵地。

  “众筹”资源 文化符号串联最美乡愁

  乡土文化符号,通常指那些最具有地域性、民间性和传承性的风物,可以是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等多样的形式。

  走进高河塘文化礼堂,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以北仑母亲河小浃江为主线,馆内集纳了“碶、闸、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营造了独具特色的“浃江文化”。老照片、老物件的精心陈列,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文化礼堂,记载着乡愁、乡土、乡情。所有的文字,我们都要留给后代看,日后要汇编成乡土教材,让每个人对小港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中国好人、市文化礼堂首批特聘顾问、北仑区乡贤协会会长钱树德既是小港的驻堂乡贤,也是浃江风情馆的管理员。在他的带领下,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做访问,“采撷”到了原汁原味的百姓故事。

  “我的老家虽然已经成了工业厂区,但是在文化礼堂里,我看到了灵峰山,看到了小浃江,还有住过的村子冯家斗,这让我回忆起在村里的那些岁月,以后我可以带着孙子来看看。”居民冯师傅说。

  在新棉村文化礼堂,“海塘文化”“移民文化”“果香文化”的一系列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现于眼前,仿佛穿越千年时空,让村民重温那一幕幕画面。在下邵文化礼堂,龙舟文化精彩再现。拥有300年历史的下邵老街,也被“搬”进了礼堂,还原了部分面貌。

  地处小港的新秀丽(中国)有限公司有一位热心人,致力于挖掘乡土文化。每逢休假,新秀丽财务总监陈灵国总会背着相机,游走于下邵老街拍摄作品,用文字和影像,记录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仅下邵老街,他就完成了20余篇文章,将鲜为人知流失于民间的小港乡土故事一一展现。因其作品展现了浓郁的乡土风情,还入选了《宁波往事》一书。

  “对乡村历史文化的凝练,我们几乎都是‘众筹’的。”小港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友均如此感慨,乡村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根脉,乡土故事,需要不断传承,也需要创新。比如,地名的故事、碶的历史,都集聚了众人之力,才把有趣、有味的乡土故事做了还原。挖掘和整理这些可能不见于史籍,仅传于老人之口的故事,对传承地方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乡贤驻堂 孕育新时代的礼堂文化

  在小港,有不少“驻堂乡贤”活跃在乡村,这些乡贤已成为礼堂的灵魂人物,使农村文化礼堂充满了活力。

  小港街道宣传委员翁展展介绍,小港一直在推广“乡贤驻堂”制度,物色知书达礼、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乡贤,由村、社区聘请其成为“驻堂乡贤”。一大批乡贤既负责“建堂”——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底蕴、乡风民俗,又负责“管堂”——带动培育宣讲员、志愿者、业余文体队伍,规范礼堂运作,还负责“领堂”——任理事会理事长,讲解展示展陈,策划组织礼仪活动、民俗活动,开讲故事会传播正能量,彰显礼堂魅力。

  钱树德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年过七旬的他,不仅在北仑区内传经送宝,还经常受邀到全省各地去讲课。

  出生于上海的钱树德和小港有着不解之缘。20岁时,他到小港插队,后来在小港下邵中学等学校任教,退休后一直居住在小港。2014年3月初,小港街道高河塘文化礼堂筹建,他参与其中,此后,他一直不遗余力参与当地文化礼堂建设。“一朵花、一个瓜、一个人、一口塘”,新棉村的海塘文化,就是由钱树德提炼而成。

  “礼堂是去年底造好的,多亏了钱老师,为乡土文化增色不少。”新棉村党支部书记徐伟东介绍,开馆后,村民主动带亲戚朋友来看,他们都觉得非常骄傲。办喜事的场地,已经预定到了今年10月。

  各类新乡贤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文化礼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小港,不少企业家主动出钱出力,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了经费支持。宁波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崇耀出资200余万元,捐建新权村文化礼堂。贝发集团、路通公司等企业与兴岙村联合共建,成立了和谐共建理事会。贝发集团出资为村里建设了“兴岙——贝发乐园”,路通公司则捐助150万元对已落成的文化礼堂进行提升改造。

  小港积极探索企业项目认领模式,由文化礼堂组织,将公益、民生服务项目打包,充分利用辖区丰富的非公企业资源,汇聚辖区企业力量,开拓项目认领新模式。

  “好人”授课 用好故事传颂价值观

  每逢周五晚,在下邵文化礼堂,总是人气爆满。大家身边的“好人”“达人”,纷纷走上讲台,为大家开课,以身说教。

  “我们注重讲堂的功能,把党的声音传播出去。”下邵公共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徐龙海介绍,下邵社区主要服务7个村,虽然各村都有文化礼堂,但下邵文化礼堂,发挥着引领作用,是主要的宣讲阵地。

  “好的故事永远不缺观众。”年过八旬的老人陈性立到高河塘文化礼堂授课,几乎场场爆满。他所讲述的抗战故事,生动精彩,让人难忘。

  利用文化礼堂这个阵地,小港依托“传统节日”“风尚故事”等载体,积极邀请北仑区文化加油站、戏曲协会、科技优秀文化礼堂队伍,以“文化走亲”“送戏下乡”“百家宴”“我们的村晚”“义诊进礼堂”“身边的好人故事比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一举打响了品牌,并形成了声势、彰显了价值。

  文化礼堂,凝聚的是人气,净化的是民风。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文化礼堂,参加节庆礼仪、乡风文明、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活动,同时也敢于上台秀出自己的才艺,讲述自己的乡土故事。文化礼堂对于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已经整村拆迁的冯家斗村党支部书记冯科峰说:“我们村已经整村拆迁了,但村民呼声强烈。为了留住记忆,以后我们也要建一个文化礼堂。”

  人物名片

  小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贤辈出,辖区内聚集了不少乡贤能人。本期,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胡斌作为受邀嘉宾,讲述文化礼堂建设发展中的乡土情怀。

  记者:小港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提出一个新乡贤的概念,如何理解这个“新”字,有何更深层次的内涵?

  胡斌:乡贤,一般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于本地人。我们把有一技之长、热心文化和公益事业的贤达人士,都称为新乡贤。就像“新秀丽”的财务总监陈灵国,他在小港工作了20多年,热心推广乡土文化,并为下邵老街的历史文化挖掘作出很大的贡献。他就是我们眼中的新乡贤。

  记者: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发动新乡贤的资源,更好地延续鲜明的乡村记忆?

  胡斌:我们的理念就是以贤引贤,选聘“有心、有才、有闲”的新乡贤入驻文化礼堂。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知识、人脉等优势,倡导他们参与文化礼堂策划设计,在村民中收集整理老照片、老票证、老物件、老故事及家谱家训,在朋友圈中收集陶瓷瓦罐等民间藏品,提炼出村落文化精神。不少新乡贤还深入挖掘具有地方时代色彩的乡土文化,并融入时代发展规律,使文化礼堂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

  记者:乡土文化是乡村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在。您觉得在小港的文化礼堂建设中,乡土文化适合用什么方式去呈现?

  胡斌:一件件旧物、一条条村史,特别容易勾起沧桑往事。我觉得文字、图片、影像、手绘地图,都是不错的呈现方式。在下邵文化礼堂中,我们就放了手绘地图,把7个村的地形风貌、特色产品一一展示。在新棉村文化礼堂中,我们用短片去展示小港人的多彩生活,还用沙盘还原了新棉村的海塘风貌。每个礼堂,都像一个“乡愁基地”。

  具体到实物,现在很多礼堂,收集了老物件、老照片和特色产品。这些充分代表地域文化的物品物件,就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充分保护利用。

  记者:文化礼堂建设,就是要提升农民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丰富群众的精神家园,需要注重道德的教化、精神的引领、心灵的洗礼,在这些方面,小港有何创新做法?

  胡斌:文化可以净民心。真正好的教化,既向大家灌输道理,又结合日常活动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明事理。

  小港一些草根文艺骨干,创作了一批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的戏曲、故事、快板、相声等,口口相传,传播正能量。我们还定期组织一批“新乡贤、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老寿星、文明示范户、五好家庭”等身边好人走进文化礼堂,用身边人说身边事,提升道德感染力,让乡风更加纯净、文明。

  小港各村的资源禀赋不同,文化礼堂也有大有小。近年来,我们不断丰富中心文化礼堂的内容,对周边村庄进行文化辐射。通过片区统筹、活动联搞,示范带动邻近小村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举个例子,下邵文化礼堂就是一个文化中心,服务7个村。礼堂内有不少公益组织,带动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前不久,辖区内一个困难农户芹菜滞销,在爱心人士的发动下,500公斤滞销芹菜马上就销售完了。这样的爱心助农案例,在下邵经常发生。有困难大家帮,已经形成了共识。

  记者:当前,不少地方的文化礼堂建成投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村民的影响主要停留在文体活动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影响还比较少。您认为,政府在主流文化传播上,需要往什么方向努力?

  胡斌:毋庸置疑,文化礼堂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传播乡土文化、凝聚民心重塑乡村文明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主流文化的传播上,我认为政府需要更接地气,我们传播的文化不是植入式的,而是需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围绕政治理论、时事政策、思想道德、人文社科等重点内容,我们需要用好的故事去讲述,而不是靠呆板说教。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做到按需服务,并不断更新文化服务内容,真正让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标签:礼堂;文化;小港街道;北仑区;新乡
编辑:马轶伦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图说浙城  正文

“众筹”共建,唤醒记忆深处的乡土情怀
2019-05-08 08:02:17 来源: 宁波日报 厉晓杭 通讯员 支倩君 北仑区委报道组 陈盛竹

新棉村文化礼堂内“海塘文化”独具特色,时常吸引村民前来参观。(厉晓杭 摄)

下邵社区文化礼堂内,本地绣工正在刺绣。成品将被义卖,筹集善款用于帮扶困难户。(厉晓杭 摄)

外国友人对枫林社区文化礼堂的老物件很感兴趣。(支倩君 摄)

中国好人、市文化礼堂首批特聘顾问钱树德为大家介绍“碶”的历史。(厉晓杭 摄)

人物名片:胡斌,1993年参加工作,现任北仑区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

  文化礼堂,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北仑小港街道建有22座文化礼堂。且看,且听,且赏,且玩,文化礼堂承载着满满乡愁,点亮了百姓生活。仅去年一年,小港街道共组织开展各类农村文化礼堂活动314场次,受众3.89万人次。

  文化礼堂,不仅是乡村的文化新地标,也成为守望乡土、弘扬乡风、留住乡愁和传承文化的新阵地。

  “众筹”资源 文化符号串联最美乡愁

  乡土文化符号,通常指那些最具有地域性、民间性和传承性的风物,可以是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等多样的形式。

  走进高河塘文化礼堂,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以北仑母亲河小浃江为主线,馆内集纳了“碶、闸、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营造了独具特色的“浃江文化”。老照片、老物件的精心陈列,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文化礼堂,记载着乡愁、乡土、乡情。所有的文字,我们都要留给后代看,日后要汇编成乡土教材,让每个人对小港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中国好人、市文化礼堂首批特聘顾问、北仑区乡贤协会会长钱树德既是小港的驻堂乡贤,也是浃江风情馆的管理员。在他的带领下,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做访问,“采撷”到了原汁原味的百姓故事。

  “我的老家虽然已经成了工业厂区,但是在文化礼堂里,我看到了灵峰山,看到了小浃江,还有住过的村子冯家斗,这让我回忆起在村里的那些岁月,以后我可以带着孙子来看看。”居民冯师傅说。

  在新棉村文化礼堂,“海塘文化”“移民文化”“果香文化”的一系列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现于眼前,仿佛穿越千年时空,让村民重温那一幕幕画面。在下邵文化礼堂,龙舟文化精彩再现。拥有300年历史的下邵老街,也被“搬”进了礼堂,还原了部分面貌。

  地处小港的新秀丽(中国)有限公司有一位热心人,致力于挖掘乡土文化。每逢休假,新秀丽财务总监陈灵国总会背着相机,游走于下邵老街拍摄作品,用文字和影像,记录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仅下邵老街,他就完成了20余篇文章,将鲜为人知流失于民间的小港乡土故事一一展现。因其作品展现了浓郁的乡土风情,还入选了《宁波往事》一书。

  “对乡村历史文化的凝练,我们几乎都是‘众筹’的。”小港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友均如此感慨,乡村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根脉,乡土故事,需要不断传承,也需要创新。比如,地名的故事、碶的历史,都集聚了众人之力,才把有趣、有味的乡土故事做了还原。挖掘和整理这些可能不见于史籍,仅传于老人之口的故事,对传承地方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乡贤驻堂 孕育新时代的礼堂文化

  在小港,有不少“驻堂乡贤”活跃在乡村,这些乡贤已成为礼堂的灵魂人物,使农村文化礼堂充满了活力。

  小港街道宣传委员翁展展介绍,小港一直在推广“乡贤驻堂”制度,物色知书达礼、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乡贤,由村、社区聘请其成为“驻堂乡贤”。一大批乡贤既负责“建堂”——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底蕴、乡风民俗,又负责“管堂”——带动培育宣讲员、志愿者、业余文体队伍,规范礼堂运作,还负责“领堂”——任理事会理事长,讲解展示展陈,策划组织礼仪活动、民俗活动,开讲故事会传播正能量,彰显礼堂魅力。

  钱树德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年过七旬的他,不仅在北仑区内传经送宝,还经常受邀到全省各地去讲课。

  出生于上海的钱树德和小港有着不解之缘。20岁时,他到小港插队,后来在小港下邵中学等学校任教,退休后一直居住在小港。2014年3月初,小港街道高河塘文化礼堂筹建,他参与其中,此后,他一直不遗余力参与当地文化礼堂建设。“一朵花、一个瓜、一个人、一口塘”,新棉村的海塘文化,就是由钱树德提炼而成。

  “礼堂是去年底造好的,多亏了钱老师,为乡土文化增色不少。”新棉村党支部书记徐伟东介绍,开馆后,村民主动带亲戚朋友来看,他们都觉得非常骄傲。办喜事的场地,已经预定到了今年10月。

  各类新乡贤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文化礼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小港,不少企业家主动出钱出力,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了经费支持。宁波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崇耀出资200余万元,捐建新权村文化礼堂。贝发集团、路通公司等企业与兴岙村联合共建,成立了和谐共建理事会。贝发集团出资为村里建设了“兴岙——贝发乐园”,路通公司则捐助150万元对已落成的文化礼堂进行提升改造。

  小港积极探索企业项目认领模式,由文化礼堂组织,将公益、民生服务项目打包,充分利用辖区丰富的非公企业资源,汇聚辖区企业力量,开拓项目认领新模式。

  “好人”授课 用好故事传颂价值观

  每逢周五晚,在下邵文化礼堂,总是人气爆满。大家身边的“好人”“达人”,纷纷走上讲台,为大家开课,以身说教。

  “我们注重讲堂的功能,把党的声音传播出去。”下邵公共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徐龙海介绍,下邵社区主要服务7个村,虽然各村都有文化礼堂,但下邵文化礼堂,发挥着引领作用,是主要的宣讲阵地。

  “好的故事永远不缺观众。”年过八旬的老人陈性立到高河塘文化礼堂授课,几乎场场爆满。他所讲述的抗战故事,生动精彩,让人难忘。

  利用文化礼堂这个阵地,小港依托“传统节日”“风尚故事”等载体,积极邀请北仑区文化加油站、戏曲协会、科技优秀文化礼堂队伍,以“文化走亲”“送戏下乡”“百家宴”“我们的村晚”“义诊进礼堂”“身边的好人故事比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一举打响了品牌,并形成了声势、彰显了价值。

  文化礼堂,凝聚的是人气,净化的是民风。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文化礼堂,参加节庆礼仪、乡风文明、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活动,同时也敢于上台秀出自己的才艺,讲述自己的乡土故事。文化礼堂对于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已经整村拆迁的冯家斗村党支部书记冯科峰说:“我们村已经整村拆迁了,但村民呼声强烈。为了留住记忆,以后我们也要建一个文化礼堂。”

  人物名片

  小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贤辈出,辖区内聚集了不少乡贤能人。本期,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胡斌作为受邀嘉宾,讲述文化礼堂建设发展中的乡土情怀。

  记者:小港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提出一个新乡贤的概念,如何理解这个“新”字,有何更深层次的内涵?

  胡斌:乡贤,一般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于本地人。我们把有一技之长、热心文化和公益事业的贤达人士,都称为新乡贤。就像“新秀丽”的财务总监陈灵国,他在小港工作了20多年,热心推广乡土文化,并为下邵老街的历史文化挖掘作出很大的贡献。他就是我们眼中的新乡贤。

  记者: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发动新乡贤的资源,更好地延续鲜明的乡村记忆?

  胡斌:我们的理念就是以贤引贤,选聘“有心、有才、有闲”的新乡贤入驻文化礼堂。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知识、人脉等优势,倡导他们参与文化礼堂策划设计,在村民中收集整理老照片、老票证、老物件、老故事及家谱家训,在朋友圈中收集陶瓷瓦罐等民间藏品,提炼出村落文化精神。不少新乡贤还深入挖掘具有地方时代色彩的乡土文化,并融入时代发展规律,使文化礼堂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

  记者:乡土文化是乡村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在。您觉得在小港的文化礼堂建设中,乡土文化适合用什么方式去呈现?

  胡斌:一件件旧物、一条条村史,特别容易勾起沧桑往事。我觉得文字、图片、影像、手绘地图,都是不错的呈现方式。在下邵文化礼堂中,我们就放了手绘地图,把7个村的地形风貌、特色产品一一展示。在新棉村文化礼堂中,我们用短片去展示小港人的多彩生活,还用沙盘还原了新棉村的海塘风貌。每个礼堂,都像一个“乡愁基地”。

  具体到实物,现在很多礼堂,收集了老物件、老照片和特色产品。这些充分代表地域文化的物品物件,就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充分保护利用。

  记者:文化礼堂建设,就是要提升农民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丰富群众的精神家园,需要注重道德的教化、精神的引领、心灵的洗礼,在这些方面,小港有何创新做法?

  胡斌:文化可以净民心。真正好的教化,既向大家灌输道理,又结合日常活动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明事理。

  小港一些草根文艺骨干,创作了一批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的戏曲、故事、快板、相声等,口口相传,传播正能量。我们还定期组织一批“新乡贤、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老寿星、文明示范户、五好家庭”等身边好人走进文化礼堂,用身边人说身边事,提升道德感染力,让乡风更加纯净、文明。

  小港各村的资源禀赋不同,文化礼堂也有大有小。近年来,我们不断丰富中心文化礼堂的内容,对周边村庄进行文化辐射。通过片区统筹、活动联搞,示范带动邻近小村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举个例子,下邵文化礼堂就是一个文化中心,服务7个村。礼堂内有不少公益组织,带动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前不久,辖区内一个困难农户芹菜滞销,在爱心人士的发动下,500公斤滞销芹菜马上就销售完了。这样的爱心助农案例,在下邵经常发生。有困难大家帮,已经形成了共识。

  记者:当前,不少地方的文化礼堂建成投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村民的影响主要停留在文体活动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影响还比较少。您认为,政府在主流文化传播上,需要往什么方向努力?

  胡斌:毋庸置疑,文化礼堂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传播乡土文化、凝聚民心重塑乡村文明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主流文化的传播上,我认为政府需要更接地气,我们传播的文化不是植入式的,而是需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围绕政治理论、时事政策、思想道德、人文社科等重点内容,我们需要用好的故事去讲述,而不是靠呆板说教。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做到按需服务,并不断更新文化服务内容,真正让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标签: 礼堂;文化;小港街道;北仑区;新乡
编辑: 马轶伦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