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图说浙城  正文

念好“生态经” 重现“水乡韵”
2018-09-15 09:45:42 来源: 嘉兴日报 谢梦骑 魏衍方 杨惠娟

  

  在江南的浙北,有一个小村,村中人家居住在蓊郁的古树竹林当中,村子四周河港围抱,众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星星点点洒落其中。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小村曾是商贾云集的集市,如今四方游客又纷至沓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一趟,记者走进桐乡市大麻镇海华村,探访这个水乡小村重塑繁荣的点点滴滴。

  激发“爱美”之心,造就村民的幸福生活

  顺着两旁树荫遮蔽的道路一直走,尽头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草坪,中间竖着一根有些年岁的大烟囱。此处唤作“苕溪公园”,从烟囱底部的石碑上,记者了解到原来在民国时期,有一位丝绸臣子钮介臣坐船顺流而下,一路上边行边检验水质,见这里河流众多,水质清澈,便决定在这里选址建“苕溪丝厂”,这座丝厂在浙江工业史上赫赫有名,是嘉兴地区早期的现代化工业之一,直到被侵华日军烧毁,只有大烟囱保留了下来。整个公园就是一块巨大的草坪,中间还有两条用石板铺出来的石道,河岸边种满了柳树,沿河修着栈道,站在栈道上,柳叶拂过,河风习习,顿感凉爽惬意。

  “小伙子,你可能想象不到,这里原来还是一片坟地,能看到的就是一个大烟囱和满地大大小小的坟头包,到处是齐腰的杂草和零落破碎的砖头。”公园里,一位高瘦的老人突然说出了一番令人吃惊的话来。

  一问之下才知道,老人名叫邓永如,家就住在边上的三家村小组。邓永如说,原来这里曾是苕溪丝厂旧址,丝厂烧毁后,遗迹还留下了一些没被烧掉的砖墙,土地也没法种庄稼,三家村组的一些老百姓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家的坟地,时间一久葬的人越来越多,给人一种破败的感觉。

  2015年,海华村建设美丽乡村,计划对苕溪丝厂旧址区域进行改造,涉及坟墓搬迁,遭到了村民的强烈反对,“有些村干部一上门就吃闭门羹,老百姓对迁坟骨子里就有种抵触,这里的很多村民一辈子都没远离过家乡,我们不如带他们去看看外面人过的好生活。”海华村党委书记罗洪炎与村干部们一商量,决定组织一个“村民调研班”,到别处去寻觅和海华村地理、自然条件相似的村庄去考察。

  在桐庐荻浦村、桐乡乌镇等地,“村民调研班“的成员亲眼看到了那里的村民把废弃的牛棚、土地,改造成了美丽的咖啡馆、公园,不由心动了。“我们村里的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比这些村有先天优势,回去之后一定要好好搞。”在路上,有不少村民已经开始在跟罗洪炎讨论改造的想法。

  村民在外面的见闻一传十,十传百,村干部再上门时,家家户户都开始信任支持村里的工作,很多户人家第二天就在着手忙迁坟的事了,还有一些人家甚至把家前面的杂草地重新用水泥铺过,用作外来游客的临时停车场。

  公园建成后,夜间就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不仅是村里人,连附近德清、洲泉,甚至有杭州的游客,晚上最多的时候差不多要有上千人。”邓永如说,村民看到村里的公园有这么多人喜欢,心里也十分自豪,现在公园显得有些拥挤了,停车位又不够了,最近又有不少村民开始商量着要把东面这片土地打理一下,并到公园里,想通了的大家劲儿也开始往一个方向使了。

  传承“御水”之学,迈出科学产业的道路

  海华村的水,清澈秀美,水质极好,流域内的苕溪为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与太湖相连,白荡漾与余杭接界,是桐乡西部地区的水源地之一。可以说,有了这样的水,才有了海华的灵气。

  记者走过几户农户的屋子,发现了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每个村民小组几乎都有一个池塘,这些池塘里还养着一些金鱼、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你别小看这个池塘,学问可大着呢!这是海华村村民统一排污、排水的设施,兼有消防蓄水的功能,为了保持村中河道的清洁、畅通,蕴含古时较为先进的水利思想。”罗洪炎指着池塘说,因为在古时候开始河港水就是海华村生活、生产用水,村内池塘才是用来排污的,即使有些人家与旁边的河道近而离池塘远,也不会把阴沟开到河道中去,池塘内养了很多鱼是为了净化水质。一旦发生大降雨天气,池塘也起到了很好的排水作用。罗洪炎说,这些设施建设的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其科学、生态的理念已经融入了海华村村民的血液当中,这也是今天海华村依然随处一副清水毓秀样貌的最重要的原因。

  海华村人爱水,自然也靠水吃水。海华村土地面积3403亩,其中1308亩是用于水产养殖,在众多的水域中,养殖着各种鳊鱼、鲈鱼、草鱼、鲫鱼等淡水鱼。从古到今,用好水,养好鱼是海华村人最拿手的“手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华村人依存生态致富的“生意经”让人惊叹。

  “鱼儿也有‘健身跑道’?”在海华村现代农业园,记者看到10条总共90多亩的养殖水槽。几台压力泵在“跑道”一头运作着,透过水流可以清晰看到鱼儿们都抵在滤网前,使劲摇摆着尾巴奋力地往前游。“通过增氧设备推水,让整个池塘的水都处于一个流动状态,这样形成相对一个比较高的养殖密度,基本上一条“跑道”的年产量可以达到10000斤,是传统池塘养殖单产的3至4倍。”负责该项目的大麻海北圩水产合作社社长沈天富说;池塘采用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新技术,池塘中只用20%的水面建设养殖水槽,进行高密度水产养殖,其他80%的水面用于水体净化,对污物进行收集处理。设备产生的水流激发鱼儿产生不断游动的效应,这样养育出来的鱼肉质口感好、营养健康。

  中午,记者看到有几辆外地车牌的汽车停在一家名叫畅想园的农庄里,往里走去,发现里面有几片大鱼塘,塘边坐了不少人,静静地看着水面上的标。“这里原先是农民养鱼的鱼塘,后来觉得散户养殖效益较低就放弃了,但又舍不得填掉,恰好有个杭州来的商人看中了这里的风景,便从农民手中将这300多亩的土地租了下来,开办了这个农庄。”罗洪炎说,如今这个农庄里既有休闲垂钓养殖区,又有生态种养采摘区,每月定期举办全省范围的垂钓比赛,赛期塘边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守护“念旧”之情,复原村庄的繁荣景象

  因为水,海华村便有了许多美丽的、颇具江南特色的桥。在一座斑驳的石板桥上清晰地刻着“南社永宁桥”,桥上的石板还略显湿润,上面长着墨绿的青苔,积水镶在石板上的凹槽里,像是光滑的玻璃珠,倒映着天空的颜色。走上狭窄的桥面,迎面走来一位挑着菜筐的阿婆,侧身一让阿婆笑着用土话回了一句“谢谢,小伙子!”桥下不远处,有位妇人蹲在河岸边,慢悠悠地揉搓着衣物。这样的景象,仿佛流淌了千年,也未曾改变。

  “原来村子居民靠水而居,就靠众多大大小小的小桥连接,长的有三四十米,短的则仅仅一二米,有的就连接了小村中一个或大或小的土墩,上面往往住着三五户、十来户人家。“罗洪炎说,村里像这样的大小桥梁有20多座,流传下来有历史考证的古桥还有六座,这些长长短短的桥,是这个水乡小村的缩影,它们承接了海华村的前身今世,沟通着彼此。

  “海华村因为地处交界处,所以有的桥就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像有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石桥‘淳安桥’非常有意思,桥北是嘉兴,桥南是杭州,桥西是湖州,有‘一桥跨三府’的美称。”罗洪炎说,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海华村这里原来有个镇,唤作“麻溪镇”,因为三条航道流域交错,过往人多了而自发形成集市。河边石板上护栏的痕迹、精致考究的石头帮岸、河街老店铺特有的排污系统无不显露出当时的一番繁华景象。

  在苕溪公园的北面,跨过木桥走进一片老街道居民区,里面还留有几间像是明清时候的老房子。“这里这些房子已经不能住人了,但村里的居民都觉得拆了太可惜,于是有的村民建议,要是在这片区域建一个‘苕溪小镇’,把这些老房子重新加固下,保留它们的外观原貌,不就恰好能将这里的历史文化还原了嘛。”村委会一听也很支持,现在这片区域的老房子村委会全部已经收购。“罗洪炎说,未来”苕溪小镇“由第三方进驻运营,开有民宿、茶楼、餐馆、土特产商店、手工艺品商店,沿河设着台阶,游客可以坐着游船上来镇街上闲逛,很快古时热闹水镇集市的景象就能重现。

  记者手记:

  农村较于城市而言,生态资源就是一大优势。破败不堪的自然环境是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要实现乡村振兴,就一定要积极开展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修复,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挖掘出农村的优势资源并发挥出来,村庄生态溢出和资源再生功能才会凸显出来,才会变成金山银山。海华村生态环境无论是在先天条件和群众意识上都是极具优势的,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善加利用,又如何加以引导?

  在各村开展的环境改造过程中,带村民去其他村子“观光”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海华村为了改造遗址坟地环境,带村民去游览了以“变废为宝”出名的桐庐荻浦村,为了重新设计还原苕溪小镇的水乡小镇风貌,又带村民们去了桐乡乌镇,“想做什么就去学哪里”的想法在后续开展的群众工作中被证明是极为成功的,在唤起村民对建设自己家乡产生思考的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建设改造的积极性。

标签: 村民;海华村;池塘;洪炎;苕溪;公园;丝厂;小村;记者;小镇
编辑: 江小来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