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乡村振兴 > 热点关注 正文
田舍郎与土地的蜜语——记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人姚海根
2018-12-03 17:42:1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严粒粒 黄娜
导语
daoyu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开启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省委书记车俊指出,我省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了展示浙江各县市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浙报集团·浙江在线联动全省11个地市频道及56个县市区新闻网站,推出“乡村振兴浙江县域生动实践”重大主题报道,全面展现浙江各县市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色举措及亮点。

  浙江在线12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严粒粒 黄娜)雨夜,位于城郊的嘉兴市农科院安静得只有犬吠。一片黑暗中,有一间温室辅助用房亮着灯,这是名誉院长姚海根的工作室。

  “研究院晚上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越亮堂越兴旺。”眼前的姚海根,皮肤黝黑,脚踩拖鞋,裤脚用皮筋扎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杰出科技创新人才……众多名号也不及一个“田舍郎”贴切。

  75岁的姚海根是农民的孩子,靠人民助学金读完大学,立志“为农而学,学而为农”。1973年从中国农科院调回嘉兴后,他把大半生都献给了家乡的一方水稻一方人。

  没有育种人的付出,就没有大地的丰收。当年调研时,姚海根看到“老三代”水稻抗病性差、产量低,“人种天收”的景象历历在目。为加快水稻品种研发,1974年起,他请缨加入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团队,坚持“海南—浙江”南繁北育四十余载,犹如背负种子的候鸟,冬去春回,年复一年。

  “搞科研要拼速度,匀速前进就是退步。‘南繁’利用海南的光温条件多种一季水稻,就是和天抢时间。”在妻儿的支持下,姚海根把一切都交给了水稻田:不逛街,没去过银行,不会用微信,但时刻关心研究领域的进展——他订阅了各类学术期刊,不断更新脑中“资料库”;一册册《水稻田间记载本》摆满好几柜子。就算颈椎受伤,手指肌肉萎缩,他仍坚持记录水稻生长动态。

  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也是卧室,3个资料柜中间,夹着一张行军床。在嘉兴市农科院工作45年,姚海根没有休过一次假,也婉拒了上级部门安排的疗休养。他回家过夜的日子屈指可数,甚至在除夕夜也是一放下团圆饭的筷子,就连夜赶回办公室。

  与大地贴得近,望天空才会远。听听稻叶的窸窣,闻闻稻花的幽香,赶赶啄米的鸟儿……姚海根说:“我和水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能懂它,它也能懂我呀!”天道酬勤,至今他已育成晚粳“秀水”、晚糯“祥湖”、早籼“嘉早”等水稻品种(组合)103个,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稻区累计推广种植近3亿亩,增收稻谷近60亿公斤。

  何谓科技工作者的大情怀?犹如在前线保家卫国的军人,育种人同样是“粮食安全”战线上的一名战士。每每想到自己研究的水稻养活了这么多人,姚海根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让农民种上高产、高效、生态的水稻良种,让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的稻米,就是我们育种人最大的愿望与担当!”

  科研无尽头。姚海根还想再战十年八载,好把一生都奉献给丰收的田野。记者打趣科研人没有生活情调,他却笑了,并深情地倾吐出心中的浪漫:“育种人也有‘风花雪月’,那是‘阡陌四季风,幽香小黄花,飞流大米雪,蛙声伴明月’……”

  此时,夜深雨歇清月朗,一只青蛙跃过卧在门边的黄狗,蹦进门里。它们知道,这是属于“田舍郎”与土地的蜜语。

编辑:吴越
原创报道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出品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乡村振兴 > 热点关注 正文
田舍郎与土地的蜜语——记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人姚海根
2018-12-03 17:42:11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严粒粒 黄娜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开启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省委书记车俊指出,我省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了展示浙江各县市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浙报集团·浙江在线联动全省11个地市频道及56个县市区新闻网站,推出“乡村振兴浙江县域生动实践”重大主题报道,全面展现浙江各县市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色举措及亮点。

  浙江在线12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严粒粒 黄娜)雨夜,位于城郊的嘉兴市农科院安静得只有犬吠。一片黑暗中,有一间温室辅助用房亮着灯,这是名誉院长姚海根的工作室。

  “研究院晚上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越亮堂越兴旺。”眼前的姚海根,皮肤黝黑,脚踩拖鞋,裤脚用皮筋扎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杰出科技创新人才……众多名号也不及一个“田舍郎”贴切。

  75岁的姚海根是农民的孩子,靠人民助学金读完大学,立志“为农而学,学而为农”。1973年从中国农科院调回嘉兴后,他把大半生都献给了家乡的一方水稻一方人。

  没有育种人的付出,就没有大地的丰收。当年调研时,姚海根看到“老三代”水稻抗病性差、产量低,“人种天收”的景象历历在目。为加快水稻品种研发,1974年起,他请缨加入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团队,坚持“海南—浙江”南繁北育四十余载,犹如背负种子的候鸟,冬去春回,年复一年。

  “搞科研要拼速度,匀速前进就是退步。‘南繁’利用海南的光温条件多种一季水稻,就是和天抢时间。”在妻儿的支持下,姚海根把一切都交给了水稻田:不逛街,没去过银行,不会用微信,但时刻关心研究领域的进展——他订阅了各类学术期刊,不断更新脑中“资料库”;一册册《水稻田间记载本》摆满好几柜子。就算颈椎受伤,手指肌肉萎缩,他仍坚持记录水稻生长动态。

  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也是卧室,3个资料柜中间,夹着一张行军床。在嘉兴市农科院工作45年,姚海根没有休过一次假,也婉拒了上级部门安排的疗休养。他回家过夜的日子屈指可数,甚至在除夕夜也是一放下团圆饭的筷子,就连夜赶回办公室。

  与大地贴得近,望天空才会远。听听稻叶的窸窣,闻闻稻花的幽香,赶赶啄米的鸟儿……姚海根说:“我和水稻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能懂它,它也能懂我呀!”天道酬勤,至今他已育成晚粳“秀水”、晚糯“祥湖”、早籼“嘉早”等水稻品种(组合)103个,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稻区累计推广种植近3亿亩,增收稻谷近60亿公斤。

  何谓科技工作者的大情怀?犹如在前线保家卫国的军人,育种人同样是“粮食安全”战线上的一名战士。每每想到自己研究的水稻养活了这么多人,姚海根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让农民种上高产、高效、生态的水稻良种,让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的稻米,就是我们育种人最大的愿望与担当!”

  科研无尽头。姚海根还想再战十年八载,好把一生都奉献给丰收的田野。记者打趣科研人没有生活情调,他却笑了,并深情地倾吐出心中的浪漫:“育种人也有‘风花雪月’,那是‘阡陌四季风,幽香小黄花,飞流大米雪,蛙声伴明月’……”

  此时,夜深雨歇清月朗,一只青蛙跃过卧在门边的黄狗,蹦进门里。它们知道,这是属于“田舍郎”与土地的蜜语。

编辑:吴越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出品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8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