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首页新闻即时民生房产教育健康旅游浙商理财汽车生活消费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城市联盟 > 丽水 正文
农村养老的“丽水模式”
2014年10月16日 14:37:56
 

  在着力打造“农村敬老院+居家照料中心+家庭邻里互助点”这“三位一体”的养老机构过程中,丽水着力于实现的不仅是全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全覆盖,更重要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新格局——

  丽水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节点,在1989年,比全国提前了整整10年。

  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6.62%,超过了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10%)和“老龄社会”(14%)的认定标准。

  与之相应的是,尽管面对着“地域广、村落散、欠发达”等客观条件桎梏,但“养老”这一看似困难重重的课题,却并没有在丽水变得沉重。

  去年5月,丽水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全国280多个地级市中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在尽可能广泛覆盖人群的养老机制里,每个群体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而检验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有效性,则需要研判不同群体是否在其中获得了相对公平的待遇、制度是否为人们构建了稳定合理的预期。

  农村养老,无疑是这一课题中困难最大、问题最多、涉及面最广的内容。

  也正因为如此,深度解读“县域规划、乡村实施;因地制宜、就地养老;居家为主、机构保障”这一看似寻常、甚至略显口号化的“农村养老工作原则”,显得格外关键。

  在着力打造“农村敬老院+居家照料中心+家庭邻里互助点”这“三位一体”的养老机构过程中,丽水着力于实现的不仅是全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全覆盖,更重要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新格局——

  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崭新“丽水模式”。

  强化服务机构建设确保“老有所养”

  炒肉片、烩时蔬、鸡蛋羹、菌菇煲、排骨汤——这是85岁的老人季明德在“日间养老照料中心”常吃到的晚餐。

  在龙泉市城北乡大贵溪村,所有留守老人都在这个特殊的照料中心过上了安逸的晚年生活——白天,有专职厨师为老人端上热腾腾的“四菜一汤”,晚上如果遭遇意外,老人只要按动挂在脖子上的“一键呼叫器”,中心的“贴身保姆”就会立即赶往相助。

  “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安家,我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要是没有这个‘新家’,日子会越过越艰难。”像季明德这样的留守老人,在城北乡有不少。在这个有着1.2万人口的山乡,外出创业务工人员近8000人,留在村里的70%以上是“下不了山,进不了城”的老年人。

  最初,城北乡通过建立敬老院解决老人们的养老问题,但习惯了家中生活的老人普遍对陌生环境心存排斥,于是,城北乡率先在河里村试行“为留守老人聘专职保姆”的新模式,使老人们既能在照料中心吃上热饭菜,又能回家过自己习惯的日常生活。

  这种跳出传统敬老院模式、在运作上更为灵活的养老机制,只是我市创新养老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相继制定出台《丽水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丽水市高龄老人补贴制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将所有年满80周岁的老年人按年龄分段,发放每月30-500元的高龄补贴,年满90岁、100岁的老年人还能分别获得1000元和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2011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用20年时间不断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投入,以大型旅游景区与养生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以居民养生服务网点为支撑,重点培育休闲养生服务业,带动生态农业和养生养老用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确保“老有所养”的基础,在于改造提升农村敬老院、发挥农村养老的兜底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市各地采取新建和改(扩)建等方式,整合乡镇卫生院等各类资源,实现了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综合性、护理型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转型。同时,农村敬老院运行管理经费全部列入了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实现了规范运营。

  “丽水的农村老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安享晚年。”据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政府首先会安排农村五保对象在敬老院获得集中供养,而对于具备一定家庭条件的老人,则会引导其选择入住福利院、养老中心等机构,“其余大多数老人留在家中生活,民政部门着力打造的养老服务体系,也将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列为了重点工作。”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五保对象3233人,其中2985人已经获得了集中供养,供养率超过92.3%,而五保供养机构也已建成59所,总床位数达到了7498张。

  在“老有所养”的基础网络逐渐密织后,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和质量的高低,便成为丽水农村养老工作的关键切入点。

  延展养老服务内涵确保“老有所依”

  “我的头发,一年四季都是老余免费打理的,很省心。”在遂昌县大柘镇双溪村村民余马雪家,古稀老人周马富看着镜子里自己的新发型,高兴地笑了。

  “我是村里‘银龄互助’服务组成员,为老伙计们理发只是举手之劳。”乐于助人的余马雪,同样是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他在担当“义务发型师”的同时,也享受着乡亲对自己的无私帮助——自学中医的周马富,总会在余马雪生病时第一时间送去中草药,同样从来不收钱。

  为了帮助村里的老人安度晚年,双溪村老年协会在三年前创新成立了“银龄互助”小组,由一些相对年轻的老人组成志愿服务队,陪高龄老人谈心、看电视,帮他们外出购物、收发邮件,确保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安度晚年。

  三年来,遂昌县已有85个村庄组建了“银龄互助”小组,1950多位低龄老人参与互助行动,使“养老”不再局限于单向输出式的服务,而是逐渐延伸为充满了温情友爱的乡邻互动。

  这种令农村老人“老有所依”的创新养老模式,在丽水不胜枚举。针对地处深山、人口较少或缺乏活动场所的偏远山村“养老难”问题,全市各地由村委牵头,选择一户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家庭,设立农村养老邻里互助点,为空巢老人提供日间休闲娱乐场所,并依托农家乐提供配餐服务。此外,由乡镇牵头整合志愿服务队,组织团员青年、乡村医生等志愿者组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小组,定期走访邻里互助点,为老人们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及医疗卫生等上门服务。

  “现在只要在家门口刷个卡,就能领到养老金,再也不用往乡里赶了。”在缙云县胡源乡上坪村,86岁的老人江金开每月都会按时到农村信用社领取养老金,而这种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的便利,也是缙云农村养老服务“提档升级”的内容之一。

  去年,缙云县率先在15个乡镇(街道)增设居民养老保险便民服务点、在36个行政村成功上线运行助农存取款业务系统,从此,农村参保老人凭“一卡通”就能直接在助农取款机存缴保费、领取养老金,正是这种服务内容不断细节化的改变汇流成海,为农村老人安享晚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耕细化服务项目确保“老有所乐”

  两年多来,张邦兴每天一大早就会准时在村里的“养老中心”报到,风雨无阻。

  “在这里多有伴儿啊,大家一起吹拉弹唱、下棋聊天,日子过得可乐呵了。”72岁的张邦兴,在云和县白龙山街道河上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尽管家中的儿孙辈都已经在嘉兴创业、扎根,但他却拒绝了孩子们的邀请,坚持留守家乡。

  自村级养老中心对外开放之后,像张邦兴这样乐于留在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多。曾进城在儿子家住了几个月的蒋仁富,得知村里建起了养老中心,马上就搬回了老家。“在城里太闷了,没个说话的人,哪像在这儿舒服自在。”这位86岁高龄的老人,还在中心拜师学起了乐器,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自开展居家养老“暖巢”工程建设以来,云和县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特点,先后建起了27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同时配套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服务补贴、网格管理、服务标准、“暖巢管家”队伍建设、需求选择等6项制度,为老人提供卫生、饮食、精神、医疗、娱乐、求知等服务。

  “我们还整合了新华社区‘老李帮忙团’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队伍,建立了一支由1363名‘专职保姆’组成的‘暖巢管家团’,为农村孤寡老人、残疾老人、特困老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料理、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据云和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留守老人聚居的村庄,老人们还根据兴趣爱好加入了各种兴趣小组,“书法、绘画、乐器演奏,大家互结师徒,既是养老,又是娱乐。”

  “老有所乐”,是衡量农村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在加快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同时,全市各地还将社区服务中心、避灾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建设与之相结合,合理利用农村祠堂、会堂、学校等闲置资源,有效整合财政投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个人自筹及社会捐赠等各类资金,合力推进“养老大格局”的形成。

  与此同时,我市还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核心,探索建立了“村级主办、家庭主体、互助服务、政府扶持”的可持续运营机制,推广形成了“宅基地换养老”、“孝文化传承”、“网格化管理”等一批丽水特色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作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养老”所涉及的对象,并不仅是老年人。随着一个成熟完善的养老体系在广阔的农村大地逐渐成型,不仅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在未来安享晚年,更意味着社会结构将更加稳固、人们生活水平将更加提升,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将因此更加坚定。

 

杭城"双限"半年拥堵指数下降

来源: 丽水网-丽水日报  作者:  编辑: 王喜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