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首页新闻即时民生房产教育健康旅游浙商理财汽车生活消费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热点新闻 正文
樊挺溪:坚守老手艺的蓑衣匠
2014年10月13日 22:11:58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的意境如今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蓑衣这一古老的农耕必备雨具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在五云街道浣花溪村,还有一位77岁高龄的蓑衣匠。59年来,这位老人一直坚守着制作蓑衣这门手艺,不言放弃。

  这位老人叫樊挺溪,是五云街道浣花溪村白峰湖自然村人。樊挺溪从18岁开始学习制作蓑衣手艺。三年后,樊挺溪用一手过硬的手艺为乡邻制作蓑衣。

  蓑衣的每个环节皆用纯手工制作,工艺考究。蓑衣的原料是质地粗糙的棕榈,所以也叫棕衣。一件蓑衣分棕衣领和棕衣裙两大部分,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扎领、铺棕、锁边、上扣等十几道工序。

  “一件蓑衣大概有6斤重,若要完成至少要花四天时间,光‘衣针’就要准备很多种,有长短不一的圆针,还有锁边专用的扁针。”樊挺溪老人告诉记者,“手工制作蓑衣非常辛苦,首先是缝制棕衣领,这也是制作一件蓑衣的关键所在。要把棕榈片一片接一片平铺在桌上,在领口部位用针固定,再用起领针将棕绳、棕榈片制作蓑衣领,接着用细棕针一针一线密密麻麻地缝制。”蓑衣一般外表缝得精细,内里缝得粗,里外要缝无数针,针脚越密,针步越多,质量也就越好。袖口和棕衣裙的下摆要让棕毛自然下垂,用棕榈片将领口与衣襟包边细缝,最后缀上系带和扣子,一件蓑衣才算制作完成。

  蓑衣是过去农村遮蔽风雨的一种常见工具,具有经久耐磨、不易破损、透气性能好等特点。蓑衣有里外两层,中间空,所以雨天也不会湿。蓑衣的特殊结构让农民朋友干起农活也比较自如,从前在地里干活,把蓑衣铺在田埂边睡觉,水汽也不会透过棕片。

  “我年轻的时候,记得白峰湖、黄龙这一带,会制作蓑衣的手艺人很多。那个时候,棕编可是一门很吃香的活,因为农村里的劳动力多,家家户户都会请棕匠师傅编蓑衣。最早的时候,制作蓑衣的工钱是一天1.2元,一件蓑衣的成品只要8元钱。”樊挺溪老人说。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雨衣逐渐替代了蓑衣。随着时代变迁,制作蓑衣成了一件稀罕事儿,能较好掌握这门工艺的大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

  如今,除了一些养牛、养羊的人还需要蓑衣外,蓑衣的实用价值已很少。渐渐地,蓑衣成了一些人的收藏品,但这毕竟销量有限。“早在10年前,蓑衣就要100多元一件,现在水涨船高,一件蓑衣价格在260元至300元之间。不过需要的人寥寥无几。”樊挺溪老人感慨地说。

  为了生计,20年前,樊挺溪老人就绑起了棕帚,但老人从未放弃过制作蓑衣这一老手艺。“棕帚卖10元钱一把,绑好后,我就拿到县里的集市上去卖。”樊挺溪说,闲暇时,他总是想起制作蓑衣这门手艺。如今,只要有顾客需要,樊挺溪老人都会开开心心地为顾客制作蓑衣。“这不,前几天刚刚卖出一件蓑衣。现在还有人需要,我很开心。”老人说。

  樊挺溪老人壮年的时候,也收过徒弟。“但那是过去的事了。”老人感慨地说,“现在没人肯学喽!制作一件蓑衣不仅费时费力,还要有耐性,如今的年轻人大多吃不了这样的苦,没什么人制作蓑衣了,想来,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年事渐高的樊挺溪老人告诉记者,只要有顾客需要,他还会制作蓑衣。老人说,自已现在除了有些耳背,身体还硬朗着,不会放弃制作蓑衣这门手艺的。

来源: 中国缙云新闻网  作者: 夏霞/文 蔡聂全/图  编辑: 叶嘉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