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首页新闻即时民生房产教育健康旅游浙商理财汽车生活消费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天下浙商 正文
商家集“赞”变集“骂”
2014年01月15日 08:39:21

  “为了我的婚纱梦,小伙伴们来点赞啊”、“这个红茶套餐想要很久了,请用赞砸晕我吧”、“我又来求赞了,这次任务有点艰巨,120个赞”……

  最近,只要打开微信朋友圈,就不免遇到这些刷屏“求点赞”的情况。更有网友调侃,“本人决定长期帮朋友圈点赞,1元1次,10元12次,包月80元……”

  微信朋友圈的流行,让不少精明的商家瞄准了这一点,搞起了集“赞”活动促销:只要集齐朋友们的若干个“赞”,就可以换取奖品,小到手机充电宝,大到婚纱摄影套餐。

  但是,集“赞”活动盛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

  刷“赞”达人:参加集“赞”活动12个,到手礼品9个

  瑞安的蔡小姐今年20岁出头,算是个集“赞”达人,据她统计,参加的集“赞”活动有12个,从摄影套餐到图书,最终成功领了9个奖品,也遇到过奖品“黄”了的情况。

  蔡小姐说,集“赞”看似捡便宜,但也是个累人的活。关键是要鉴别活动“靠不靠谱”,先要和商家确认优惠活动的有效性,而且最好有朋友已经享受到优惠;另一方面,现在商家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活动需要200多个“赞”,“有时一天都在刷‘赞’”。

  蔡小姐总结出心得:大部分集“赞”活动是商家赚吆喝,为了扩大知名度,这样的情况下商家一般不敢“毁约”,但可能出现商家组织不当而导致奖品不足的情况。还有一种,则是诈骗账号拿集“赞”活动骗钱,“还没兑奖,就要我先汇22元快递费。”

  朋友圈集“赞”盛行,但不是人人都感冒。记者询问了33位微信朋友圈用户,对“看到朋友转发‘求点赞’,你会有什么感觉”这一问题,选择“有意思,我也想参加的”有10位,选择“没感觉”的有20位,其余3位表示反感。市民周先生就不胜其扰:“朋友圈是朋友间分享生活的,现在满屏都是广告。”不过,多数接受采访的网友表示,会帮朋友集“赞”,但没有参与的经历。

  活动商家:人数易失控惹来麻烦,“赔了名声又亏本”

  今年1月1日,苍南一家孕婴用品店在其官方微信中发起优惠活动: 1月8日前集满88个“赞”,来店即可免费领取2瓶婴立方洗衣液和2包韩国洁儿宝尿包。

  活动信息发布后,该店老板冯女士发现自己忘了放上名额限制,于是在第二日又重新将“每日限额20名”补充在优惠活动细则中。不料,活动消息已被转发扩散,特别是1月4日和5日,兑奖人数激增,大清早就有人开始排队领奖。

  冯女士称,她原先只想趁元旦打开知名度,没想到会引来这么多人,“其实前两天来兑换的人没几个,直到兑奖成功的消费者一传十十传百,招来了许多顾客。而我是第一次做集‘赞’活动,没有写明人数限额,引来了麻烦”。最终,兑奖成功者仅160人,绝大多数参与者未能领到礼品,集“赞”活动最后集来不少骂声。

  曾经组织集“赞”活动的董先生告诉记者,没想到活动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据统计,活动公告发出后的7天内,商店微信账号就多了近3000个好友,共有4778人次转发了公告。而他最后送出了300份赠品,这大大出乎意料,因为准备不足,结果“赔了名声又亏钱”。

  另一位曾组织活动的商家告诉记者,由于集“赞”活动传播很快,容易造成人数难以控制。“关键是在规则中标明人数限制,并且附上联系电话。把线上的活动转为线下联系,有疑问直接电话沟通,让活动规则更加透明化。”

  点“赞”公告

  也有法律效力

  大多数集“赞”送礼的微信公告中有明确的条约和要求,已经构成了《合同法》中的要约,商家需要履行要约中的要求。除主动放弃,达到要约要求的消费者都有权要求商家履行承诺。商家如果需临时改变规则,需提前通知并确保有效到达受要约人。

  值得提醒的是,微信公告中,常常出现“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根据《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这样的说法是被明令禁止的,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建议商家在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做营销时应注意规则上用语的准确,并从消费者角度考虑,才能建立可行、合法的营销规则。比如,可以用网络兑奖的形式代替现场排队,减轻参与者的负担。

 

微信集赞火爆朋友圈 免费的午餐你信吗?

专题 微信集赞你信吗?

来源: 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作者:  编辑: 王喜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