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首页新闻即时民生房产教育健康旅游浙商理财汽车生活消费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品牌·特产 正文
东阳木梳传承人:五项专利难觅传人
2013年11月20日 10:01:50

  许立仁制作木梳的工具。

    “垒金梳子双双耍,铺翠花儿袅袅垂。”在古人的生活中,梳子是一件充满艺术气息的日常生活用品,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木梳离我们越来越远,在东阳,许立仁是唯一一位东阳木梳传承人。

  5年前,许立仁拿到了第一项国家专利,曾让不少人对东阳木梳的再次兴起充满期待。可如今,手握5项国家专利,已经77岁高龄的许立仁却只能孤芳自赏,难觅传人……东阳首个获得国家专利的“非遗”产品传承堪忧,值得重视。

  一把木梳,几经沉浮

  11月9日,在东阳市六石街道六石社区大兴北街,记者见到了东阳木梳制作高人许立仁。如今,木梳制作已被列入东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立仁也成为传承人。

  “每天梳头200下,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对偏头痛、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失眠以及颈部酸痛,都有改善作用。”许立仁说着,就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把小梳子,在头上来回梳了起来。许立仁说,这把黄杨木做的小梳子,已经跟了他足足50多年,别看梳齿有点变色,用起来最得心应手了。

  许立仁对制梳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时至今日,他依然天天在为手艺创新而废寝忘食。不过,许立仁最早学习制梳手艺,却是为生活所迫。19岁那年,在当时限制手工业的社会背景下,几乎没有人敢收徒授艺,许立仁的父亲通过关系,才让许立仁拜到了附近湖心塘村的制梳匠吴赵菊卿门下,学习制梳技艺。没想到,许立仁从此就和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50年代,在一次全国性木梳制作比赛上,东阳巍山的木梳获得了第二名,东阳木梳名声大噪,木梳生意非常火爆,供不应求。那时候,巍山不但有木梳社,还有一个木梳专业村———北枫树下村,几乎家家户户制作木梳,附近四五个村子也是如此。六石的木梳制作也很有声势,与巍山一样,也成立了木梳社,有职工40多人。21岁那年,许立仁进入六石木梳社,担任第一组组长。

  1961年,国家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决定精简部分职工,“下放”回村。许立仁下放到村里,自己制作木梳出售,他还办过合法手续,有营业执照。那时候,他们的梳子主要拿到义乌廿三里等地集市去卖。“35里路,都是走路去的。”

  1965年,是许立仁做梳子最赚钱的一年,那时在生产队里劳动,工分一天只有0.5元到0.8元,而许立仁和妻子一起做木梳卖,一天就能挣25元。

  也正因此,制梳与油漆、染布、镶牙齿一道,成为当时东阳最赚钱的四大行业之一。看着木梳生意红火,许立仁积极开拓新市场。他在江西发现,一把用油漆漆过的木梳,在当地随随便便就能卖到1元,即使自己从别人家进货,利润也高达七八毛。而且,当地的化肥非常便宜,而化肥在东阳是紧俏货。于是,许立仁又把木梳生意做到了江西,还想出了“以物易物”的方法,以木梳换化肥。可惜的是,好景不长,有一次,他刚把化肥运回东阳,就被公社干部抓了个“现行”,说他“投机倒把”,化肥也被没收了……

  随后,“文革”爆发,各地的木梳社都被解散,东阳制梳业陷入死寂。许立仁却始终没有放下这门手艺。

  亲手重新打造制梳工具

  改革开放后,许立仁又想到了制作木梳。当时,东阳制梳业的所有工具都在“文革”时被销毁了,为了备齐这套工具,着实让他费了不少心血。

  别看梳子小,制作工艺却比较复杂,制作工具也是别具一格。许立仁说,做梳子,传统的说法叫“十八样”,意思是有18样工具,要经过18道工序。这些工具包括木制工作台“作马”,一套18件包括拦头锔、割锔、线耙、线勾等在内的铁制工具,还有一套限定木梳形状与规格的模具。

  虽然没有找到现成工具,但许立仁的脑子里一直保留着这些工具的模样。于是,许立仁画出草图,找到木匠与铁匠,差不多历时半年,才恢复了全套工具。“可以说,这是东阳制梳业最后一套工具了。”在向记者介绍制梳工具的时候,许立仁掩饰不住心中的伤感。

  “这些工具每样对应一道工序,分别是出坯、斩头、化坯、箍坯、栏头、刨坯、出线、开齿、撞根、烘燥、脱面、剔齿、枓齿、绕背、做伐角、做背、砂平、抛光等。为了便于记忆,每道工序还有专门的口诀。比如开齿的口诀,是‘低向敲凸向,凸向敲低向,里宽外紧,外宽里紧’,这样能使梳齿间距与长度都合适。”为了让记者更加直观地认识木梳制作技艺,许立仁坚持从头演示了一遍木梳制作流程。

  创新拿回5项国家专利

  为了让梳子跟上时代潮流,许立仁做了很多努力。多年来,许立仁给梳子加入很多时尚味,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梳子的修饰美容上。

  “过去的人梳头发,梳子从大到小,梳齿从宽到密,每把梳子对应不同的梳头程序。而且,过去的妇女要梳头髻,梳子较大,民国后梳子就变小了……”他认为,现代人对木梳的审美功能需求,重过养生功能需求,所以他在师父传授的“单竹节形”、“双竹节形”这些梳背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开创出了“双背高低一梳一掠”、“单竹节形双背木梳”、“双竹节形双背木梳”等形式,形成了近10个系列的产品。

  许立仁说,在以前,东阳富有的人家嫁女儿,都要做一套五代鸳鸯梳,五把梳子从大到小,每把梳子背上均刻有两道竹节形脊,寓意五代同堂、夫妻恩爱。许立仁说,在解放前,一套“五代鸳鸯梳”工价就要四块八银元,是木梳中的极品。那些贫寒人家买不起这种奢侈品,就买单背的五代梳。

  2008年,他设计的“双竹节形双背木梳”与“单竹节形双背木梳”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成为东阳市文化资源申请专利首人。至2009年,许立仁共获得了5项外观设计专利,其中的“高低双背双竹节二梳一掠”、“三背双竹节形木梳”,彻底颠覆了传统木梳的形状,赋予了木梳优雅高贵的韵味。除在形式上有所发展外,许立仁还尝试在材料上进行革新,利用东阳多红木家具企业的优势,采用红木家具企业的红木边角料制作木梳。

  可是,这一切都未能让东阳木梳找到传人。5年前,当许立仁刚拿到国家专利的时候,他曾想为自己的木梳申请一个品牌,不但把木梳制作技艺继承下去,还要将东阳木梳在国内扬名,想办法销到国外去。当时,他的女婿表示愿意当一名传承人。如今,“女婿有自己的事业,比做木梳赚钱多了”。

  说起这些,许立仁有些无奈:“江苏常州是木梳业之乡,当年全国比赛的第一名就是他们,可是如今他们也遇到了传承困境。他们曾在媒体上发布启事,公开征集木梳制作传承人,结果还是无人应征。”不过,许立仁表示,不管如何,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 记者张海滨文/摄  编辑: 王喜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