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从最底层做到了公司高管我从拼命三郎变成了肝移植病人
2019-06-11 15:36:01
来源: 都市快报 记 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器官捐献日。器官捐献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是希望之托,更是人间大爱。

  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因为一次配型有了生的希望,因为一次移植手术,生命得以重新绽放。

  我国著名肝脏移植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救治过太多受益于器官捐献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有部分人在康复后,化身器官捐献志愿者和劝捐者,为器官捐献公益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46岁的汪先生,便是其中一个。

  4年前,如果没有及时获得那个救命的肝脏,汪先生的生命将永远定格在42岁。如今,移植手术已过去4年,曾经接受了器官捐献者最珍贵的馈赠的汪先生,换了个活法。

  端午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和汪先生约好在咖啡馆见面,第一眼见到他,身着运动装、背着双肩包,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实在是很难把他和肝移植患者联系在一起。

  “我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来自器官捐献者大爱的馈赠,要好好珍惜,更要力所能及回馈社会。”一坐下,汪先生的回忆和感受便如潮水般打开了——

  天天喝酒应酬

  没日没夜加班冲业绩

  “拼命三郎”倒下了

  我是义乌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上班做销售。我的骨子里有股拼劲,凭着努力好学、踏实肯干,一步步从最基层的岗位开始,做到区域经理、公司经理到分公司副总经理。

  做销售,喝酒应酬是常态。伴随着岗位的晋升,应酬也越来越频繁,有时一顿饭从傍晚6点吃到凌晨2点,一个人喝掉24瓶啤酒。这对于有乙肝病史的我来说,其实无异于在慢性自杀。

  2015年,我42岁,这一年,对我来说很关键。一方面,公司新产品投放市场,对销售的考验很大;另一方面,也关系着我能否成功调到杭州总公司。

  那时我没有给自己任何喘息的机会,就想,拼了! 2月、3月、4月,整整三个月,我没有休息过一天,江西、福建、广东轮着跑。有时候傍晚五六点还在厦门陪客户吃饭,吃得醉醺醺时,又赶晚上的火车去福建南平继续见客户。

  就这样,业绩和销量是拼出来了,但身体也给我敲响了警钟。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毛病,都是我自己“作”出来的。

  急性肝衰竭

  肝移植是

  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拼了命干活的那三个月,我的身体已经开始抗议,不知不觉,喝酒喝不动了,并且总感觉胃胀,吃不下东西,还不时发烧。

  当时我以为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吃了几片胃药,甚至还顶着烧,在钱塘江边跑步,想借此助消化。然而,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干活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2015年的五一劳动节,我已经很虚弱了,实在熬不牢,给自己放了三天假,去我们当地医院挂点滴。挂了三天,丝毫没有起色。

  过完五一,又过了几天,5月8日那天,杭州总公司有个会,我从金华赶去开会。会开了没多久,我就坐不住了,身体慢慢往下滑。同事见状,赶紧把我送往医院急诊抢救。

  傍晚6点,在抢救室,我其实意识还是清醒的,躺在急诊病床上,耳边传来接诊医生的对话:“这个人太严重,比较麻烦了。”

  我一听,第一反应,完蛋了。其实当时我蛮平静的,自己也有感觉,好像撑不过这一关了。我当时脑子里想得最多的是愧对家人,这些年事业上一帆风顺,但忙忙碌碌不着家,都没有好好陪陪他们。

  我给爱人打了个电话,说这次我可能逃不过了。我本以为我爱人会吓得不知所措,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很坚强,她安慰我,让我别放弃,让医生尽全力救。

  晚上9点,报告出来了,和肝脏有关的指标全部爆表,急性肝衰竭。急诊医生马上联系了梁廷波教授,经过综合评估分析,当时的我必须马上肝移植,如果2天内不移植,可能命都保不住了。但肝源哪能说有就有呢?

  当天晚上10点,在我浑浑噩噩快坚持不下去时,医院传来消息,有希望了,有合适的肝源,第二天早上9点准备手术。

  当命运向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我是幸运的。

  5月9日,是我人生新的开始。当天下午,由梁廷波教授主刀,为我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我恢复得非常顺利,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一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并且马上能下床行走。当身上背着各种管子的我沿着床边踱步时,我才真切意识到,自己的一条命重新捡回来了。梁廷波教授看到我恢复如此之快,直夸我“生命力顽强”。

  从住院到出院,23天,我就像做了一场梦。我的身体里,来自器官捐献者大爱的肝脏,重新开始发挥作用,延续着我的生命。

  我是器官捐献的

  受益者

  更要把器官捐献的意义传递给更多人

  这场大病后,我戒烟戒酒,规律生活,抛弃了原来极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多和家人在一起。

  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跑步,周末和朋友登山。术后一年,我就参加了西湖25公里毅行,在2017年的中国移植运动会上,我取得了羽毛球男单亚军。

  工作之余,我静下心来看书写字,学习医学知识。每到周末,我会风雨无阻回到义乌家里,为家人烹饪爱心美食,包下所有家务。

  我一直感恩给我捐肝的器官捐献者,想通过更有意义的行动,来回报这份大爱。

  2017年4月23日,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平台,我登记成为了器官捐献志愿者。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器官捐献劝捐者行列。

  我的劝捐对象,以年轻人为主,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器官捐献的希望,也更能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每次去一些企业做公益讲座,我都会分享自己的经历,当听完讲座的人纷纷拿起手机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时,我的内心是激动的。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500人,通过我的讲座,登记成为了器官捐献志愿者。

  每每有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情绪出现波动时,只要有需要,我都会出现在他们身边,用我的亲身经历去宽慰他们战胜恐惧,笑对病魔。

  上个月,我刚刚迎来重生四周年,我去浙大一院看了梁廷波教授。这四年,是器官捐献者给我的四年,是医护人员给我的四年,是命运给我的四年。我过得比以往40多年都要充实,都要有意义。经历这场大病,我的朋友圈也迎来了一次大清洗。现在的朋友圈里,汇集更多的是医护人员、是器官捐献志愿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能让更多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早日配型成功,顺利手术。

  浙大一院

  “移植精神”

  点亮生命灯塔

  “汪先生术后到现在能恢复得这么好,离不开他自己顽强的意志力,离不开优秀的移植团队和医院的移植综合实力加持,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器官捐献者的大爱捐献。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梁廷波教授表示。

  在浙大一院,等待肝移植的患者中,平均2周左右,约80%的患者即可获得供肝从而进行肝移植手术。截至目前,浙大一院已完成肝移植2648例,2019年元旦至今,完成肝移植122例,手术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标签:器官捐献;肝移植;生命;志愿者;梁廷波
编辑:江小来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民生百态  正文

一步步从最底层做到了公司高管我从拼命三郎变成了肝移植病人
2019-06-11 15:36:01 来源: 都市快报 记 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器官捐献日。器官捐献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是希望之托,更是人间大爱。

  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因为一次配型有了生的希望,因为一次移植手术,生命得以重新绽放。

  我国著名肝脏移植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救治过太多受益于器官捐献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有部分人在康复后,化身器官捐献志愿者和劝捐者,为器官捐献公益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46岁的汪先生,便是其中一个。

  4年前,如果没有及时获得那个救命的肝脏,汪先生的生命将永远定格在42岁。如今,移植手术已过去4年,曾经接受了器官捐献者最珍贵的馈赠的汪先生,换了个活法。

  端午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和汪先生约好在咖啡馆见面,第一眼见到他,身着运动装、背着双肩包,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实在是很难把他和肝移植患者联系在一起。

  “我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来自器官捐献者大爱的馈赠,要好好珍惜,更要力所能及回馈社会。”一坐下,汪先生的回忆和感受便如潮水般打开了——

  天天喝酒应酬

  没日没夜加班冲业绩

  “拼命三郎”倒下了

  我是义乌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上班做销售。我的骨子里有股拼劲,凭着努力好学、踏实肯干,一步步从最基层的岗位开始,做到区域经理、公司经理到分公司副总经理。

  做销售,喝酒应酬是常态。伴随着岗位的晋升,应酬也越来越频繁,有时一顿饭从傍晚6点吃到凌晨2点,一个人喝掉24瓶啤酒。这对于有乙肝病史的我来说,其实无异于在慢性自杀。

  2015年,我42岁,这一年,对我来说很关键。一方面,公司新产品投放市场,对销售的考验很大;另一方面,也关系着我能否成功调到杭州总公司。

  那时我没有给自己任何喘息的机会,就想,拼了! 2月、3月、4月,整整三个月,我没有休息过一天,江西、福建、广东轮着跑。有时候傍晚五六点还在厦门陪客户吃饭,吃得醉醺醺时,又赶晚上的火车去福建南平继续见客户。

  就这样,业绩和销量是拼出来了,但身体也给我敲响了警钟。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毛病,都是我自己“作”出来的。

  急性肝衰竭

  肝移植是

  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拼了命干活的那三个月,我的身体已经开始抗议,不知不觉,喝酒喝不动了,并且总感觉胃胀,吃不下东西,还不时发烧。

  当时我以为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吃了几片胃药,甚至还顶着烧,在钱塘江边跑步,想借此助消化。然而,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干活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2015年的五一劳动节,我已经很虚弱了,实在熬不牢,给自己放了三天假,去我们当地医院挂点滴。挂了三天,丝毫没有起色。

  过完五一,又过了几天,5月8日那天,杭州总公司有个会,我从金华赶去开会。会开了没多久,我就坐不住了,身体慢慢往下滑。同事见状,赶紧把我送往医院急诊抢救。

  傍晚6点,在抢救室,我其实意识还是清醒的,躺在急诊病床上,耳边传来接诊医生的对话:“这个人太严重,比较麻烦了。”

  我一听,第一反应,完蛋了。其实当时我蛮平静的,自己也有感觉,好像撑不过这一关了。我当时脑子里想得最多的是愧对家人,这些年事业上一帆风顺,但忙忙碌碌不着家,都没有好好陪陪他们。

  我给爱人打了个电话,说这次我可能逃不过了。我本以为我爱人会吓得不知所措,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很坚强,她安慰我,让我别放弃,让医生尽全力救。

  晚上9点,报告出来了,和肝脏有关的指标全部爆表,急性肝衰竭。急诊医生马上联系了梁廷波教授,经过综合评估分析,当时的我必须马上肝移植,如果2天内不移植,可能命都保不住了。但肝源哪能说有就有呢?

  当天晚上10点,在我浑浑噩噩快坚持不下去时,医院传来消息,有希望了,有合适的肝源,第二天早上9点准备手术。

  当命运向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我是幸运的。

  5月9日,是我人生新的开始。当天下午,由梁廷波教授主刀,为我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我恢复得非常顺利,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一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并且马上能下床行走。当身上背着各种管子的我沿着床边踱步时,我才真切意识到,自己的一条命重新捡回来了。梁廷波教授看到我恢复如此之快,直夸我“生命力顽强”。

  从住院到出院,23天,我就像做了一场梦。我的身体里,来自器官捐献者大爱的肝脏,重新开始发挥作用,延续着我的生命。

  我是器官捐献的

  受益者

  更要把器官捐献的意义传递给更多人

  这场大病后,我戒烟戒酒,规律生活,抛弃了原来极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多和家人在一起。

  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跑步,周末和朋友登山。术后一年,我就参加了西湖25公里毅行,在2017年的中国移植运动会上,我取得了羽毛球男单亚军。

  工作之余,我静下心来看书写字,学习医学知识。每到周末,我会风雨无阻回到义乌家里,为家人烹饪爱心美食,包下所有家务。

  我一直感恩给我捐肝的器官捐献者,想通过更有意义的行动,来回报这份大爱。

  2017年4月23日,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微信公众号平台,我登记成为了器官捐献志愿者。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器官捐献劝捐者行列。

  我的劝捐对象,以年轻人为主,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器官捐献的希望,也更能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每次去一些企业做公益讲座,我都会分享自己的经历,当听完讲座的人纷纷拿起手机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时,我的内心是激动的。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500人,通过我的讲座,登记成为了器官捐献志愿者。

  每每有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情绪出现波动时,只要有需要,我都会出现在他们身边,用我的亲身经历去宽慰他们战胜恐惧,笑对病魔。

  上个月,我刚刚迎来重生四周年,我去浙大一院看了梁廷波教授。这四年,是器官捐献者给我的四年,是医护人员给我的四年,是命运给我的四年。我过得比以往40多年都要充实,都要有意义。经历这场大病,我的朋友圈也迎来了一次大清洗。现在的朋友圈里,汇集更多的是医护人员、是器官捐献志愿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能让更多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早日配型成功,顺利手术。

  浙大一院

  “移植精神”

  点亮生命灯塔

  “汪先生术后到现在能恢复得这么好,离不开他自己顽强的意志力,离不开优秀的移植团队和医院的移植综合实力加持,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器官捐献者的大爱捐献。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梁廷波教授表示。

  在浙大一院,等待肝移植的患者中,平均2周左右,约80%的患者即可获得供肝从而进行肝移植手术。截至目前,浙大一院已完成肝移植2648例,2019年元旦至今,完成肝移植122例,手术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标签: 器官捐献;肝移植;生命;志愿者;梁廷波
编辑: 江小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