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乐享生活  正文

验血单上的各种箭头看得你心慌?医生教你看懂血常规报告
2019-08-26 10:00:02 来源: 南湖晚报 晚报记者 施兰 通讯员 诸胜涛

  医学技术指导:嘉兴市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郭晓珺

  每次感觉不舒服去看病,医生怎么总让人验血?血常规报告拿到手了该怎么看?报告上这么多箭头,情况是不是很严重?相信每个去医院就诊的病人心里总会有这样的“三连问”。日前,记者就带着疑问采访了嘉兴市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郭晓珺,请专家手把手教大家看懂血常规报告。

  为什么医生总叫人验血?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咳嗽、发烧或者肚疼腹泻去医院,医生总是会说“先去验个血”。如果生病时间持续得久,还得验上两三次血。“为什么医生总叫我验血?不验血就不能看病了吗?”这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

  “血液是联系全身各个器官组织的液体组织。它通过心脏的推动,有规律地不断流动,流经全身的每个部分,把各种物质从一个器官送到另一个器官,与各组织器官发生密切的联系。血液中的任何成分发生病理性变化,都会影响到全身各部位的组织器官。相反,器官或组织的病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郭晓珺告诉记者,“检查血液成分变化可以找到病因,有助于医生正确判断。”

  她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孩子咳嗽、发烧了,如果在家里盲目吃感冒药,很有可能药吃了不少,病却一直没好,这是因为没有对症下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引发咳嗽、发烧的症状,但是对应的用药却不同,细菌感染要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普通的可以自愈,严重的需要用抗病毒药物。如果不搞清楚生病的原因就盲目用药,很有可能不见药效,甚至耽误病情。所以,血常规检查的意义不容小视。”

  那么,为什么有时候要验好多次血呢?“一次结果不等于诊断结果,单项目升高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化验结果只能显示你采血化验时的身体状态。”郭晓珺说,当人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时,血常规检查结果不会马上有反映,一般要12至24小时后才会有所反映,所以有些人一有症状就到医院,可能第一次血常规检查不会有太大的异常,因此医生会结合病人的病情发展要求查血常规。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医生还会要求查血常规,这是为了观察治疗效果以便调整治疗方案以及了解预后。

  血液里面都有哪些东西?

  血液是流动在人体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黏稠的液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统称,血常规检查的就是这3种血细胞成分的数量和形态变化。

  “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病菌入侵的卫士。”郭晓珺介绍,白细胞计数过高或过低都可能预示着一些问题。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集中到病菌侵入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例如,体内的白细胞值增高常见于急性细菌感染,白细胞值降低常见于病毒感染。

  “红细胞是人体运输氧气的航空母舰。”郭晓珺表示,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存在贫血,常见的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碍等;血红蛋白增高则可能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等,还可见于高山地区居民。

  “血小板是能干的修补工。”郭晓珺说,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修复破损血管。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可能提示多种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高于正常值,可能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也可见于某些慢性感染或肿瘤性疾病。

  据介绍,以往采取手指或耳垂一滴血,即毛细血管血,通过显微镜来计数各种细胞,但毛细血管血因为准确性和重复性差、易感染,现在改用静脉采血。随着基础医学发展的加快,高科技应用的增加,血液细胞分析仪已经取代镜检成为进行血常规分析的重要手段。

  这三个关键指标最要紧

  展开一张血常规报告单,一串串数字和复杂的中文名称,常常令人摸不着头脑。很多人拿到报告单发现有箭头,就会慌慌张张地上百度找答案。郭晓珺表示,一大串数值各有分类,就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大类,一般情况下,每类数据里重点关注2到3项就行了。

  血常规报告单最上面的十余项一般是白细胞数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都属于白细胞。

  “在所有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含量最多,分别占45%~77%和20%~40%,单核细胞只占3%~8%,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占比都不到5%。所以白细胞数据的十余个项目中,一般我们只要关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就行了。”郭晓珺说,如果白细胞计数增高,且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往往提示细菌性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数量比例增多,往往提示病毒性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减低,例如增高几百倍,血涂片显示异常细胞,往往提示是白血病。

  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项显示的则是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红细胞系统主要看血红蛋白。“如果血红蛋白减少,先看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再看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如果血红蛋白增多,则有生理性、病理性两种。”郭晓珺介绍,血红蛋白数值偏低的情况下,如果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也偏低,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如果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则提示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MDS、肝病;如果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则提示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如果血红蛋白增高,则有情绪激动、血液浓缩、高原居民等生理性原因,也有缺氧、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理性原因。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等项显示的是血小板的情况。“这些数据中,主要看血小板计数。”郭晓珺表示,如果血小板数量下降,意味着患者的凝血时间延长,刷牙、外伤等情况容易导致出血,而且不容易止血,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等。血小板增多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脏切除术后等等。轻度的血小板增多,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如果血小板显著增多易导致血栓,需要尽早治疗。

  郭晓珺表示,一次血常规检查结果不等于永久,有时候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疼痛等生理原因也会影响数据,生病的时候数据偏差大,但一般治愈后各项数据都会恢复正常水平,“不要因为报告单上的一些箭头而过于惊慌,自己有了初步了解,有疑问可以针对性地咨询医生,得到专业的建议。”

标签: 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医生;验血;提示;血液科;粒细胞
编辑: 吴越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