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封情书珍藏了60多年 分隔两地近4000个日子
2019-08-08 11:59:00
来源: 金华日报 吴俊斐

  @明远思:60多年前的情话,你能看懂吗?420封书信记录一对老夫妻60多年前的爱情。

  记者核实:“霞,亲爱的霞:

  一个月后的今天,我俩将重逢了,将与家里的亲人团聚……”

  昨日,在永康市南苑路一座老房子里,82岁的朱巧霞坐在87岁的丈夫应焕祺身边,读着丈夫当年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相识、相知到相伴,他们已经携手走过60多年。和那个年代的情侣、夫妻一样,早年他们分隔两地。在相隔两地近4000个日子里,他俩将全部感情融入了信纸里,留下了420封令人回味的信函。

  打开这些按年月装订成册(总共10册)、微微泛黄的情书集,那些时光、那些过往、那些爱情和激情燃烧的岁月接踵而来。

  隔空相望  百封书信定情

  1949年,永康一名年仅12岁的小姑娘被姑妈接到贵阳,在她家做帮工。在姑妈家,她遇到了一位长得眉清目秀、比自己大5岁、同样来自永康的小青年。她亲切地叫他表哥。

  小姑娘就是朱巧霞,小青年就是应焕祺。

  “他在那里做学徒,跟着叔叔学习做汽车材料生意,他的叔叔是我的姑父,我平时叫他表哥,他叫我表妹,但我们没有血缘关系。”在那个寄人篱下的年代,稚嫩女孩与青涩少年在异乡相遇,朦胧中产生了一丝好感,但谁也没往感情方面想。

  “1950年,他去参军,我继续在姑妈家,1951年,他响应祖国召唤,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1953年,家里的大人挑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之间开始通过书信来往。”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两个年轻人就靠一片薄如蝉翼的鸿雁传书,在隔空相望的时光里,两人的感情日渐升华。

  “刚开始写信时,开头的称呼写全名,后面署名焕祺和巧霞,后来随着感情的一步步升华,在开头的名字前加了亲爱的,最后署名焕祺称波,巧霞称洁。”最甜比不过初恋,87岁的应焕祺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在书信中,我们相知、相思,但交流最多的还是工作学习。”

  “他在朝鲜战场上,尽管当的是后勤兵,但在子弹不长眼的一线,还是很残酷。”朱巧霞坦言。当年因为年轻,充满理想,他们无所畏惧,但每月一次的通信,两人很是珍惜。

  穿越八千里云和月,他和她分享在炮火中修建工事的种种经历和自己连续三次立功,获得朝鲜方面颁发的勋章的喜悦;她在为他自豪的同时,在信中,向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国内的建设情况,有时候她还会附上自己的考试成绩单。

  1955年,应焕祺从朝鲜回到国内,被分配到旅顺大连一带工作,而朱巧霞还在贵阳读卫校,确定恋人关系的他们继续通过书信互诉衷肠,只是通信频率从每月一封变为每周一封。没有花前月下,也没有甜言蜜语,就这样通过你来我往的信件,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

  1958年,应焕祺送给朱巧霞一块英格纳手表,朱巧霞送给应焕祺一本有鸳鸯图案的小影集,作为定情礼物,在贵阳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正式结为夫妻。

  天各一方,240封家书见证夫妻浓情

  走入婚姻殿堂后,多次变换工作地点的应焕祺与在贵阳医学院求学的朱巧霞又开始了长达5年的“牛郎织女”生活。

  “天各一方,劳燕分飞,我们天天期盼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地构筑自己的温馨小窝,均未能如愿,只能依赖240封情书联络沟通感情。”应焕祺说。婚后写信成了他们夫妻每个周末的必修课。两人通信的内容都是工作如何、学习如何、家里如何,所有能想到的事都会化作笔尖的跃动,将空白补满。

  “有一次,我写的信不知为什么没到她的手,她就火药味十足地写信来骂我不守信用,深感好笑,可想而知,她多么渴望收到我的信。”从此以后,应焕祺与妻子朱巧霞约定,每次寄信都进行编号,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也方便查明,免得误解。

  1960年10月,朱巧霞接到了丈夫的一封信,信中说,自己经过上级挑选,将到一个重要的部门工作,至于做什么工作、工作地点在哪里一概不知,但能被组织选中,他感到很自豪。

  丈夫要去更艰苦的地方工作,或许一去数年,也许几年都无法见上一面,但丈夫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朱巧霞很兴奋、激动。她立即回信:

  您这次工作的调动,虽然工作环境比原单位艰苦,但从意义上来说,是十分光荣和自豪的(事情),我当然分享您的一份光荣和自豪……应该学习《老兵新传》电影中老战同志的勇往直前、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愈是艰苦的环境,愈能锻炼和考验一个人的革命意志。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个共产党员,是勇于投入这种环境中去接受锻炼和考验的,这对您来说,当然是毫无疑问的………

  “很自豪,心想丈夫在部队表现还是不错的,于是立即回信鼓励他要加倍努力,积极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党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永远不辜负党对他的培养。”60个年头后,回想起当年获知这一消息的心情,朱巧霞说还是很激动,感觉很光彩。

  最后,应焕祺被分配到北京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应焕祺从不和妻子谈工作上的事情。那些年,丈夫到底在做什么?朱巧霞从来不问、也不打听,对于丈夫她是百分百的信任,对丈夫的工作也是无条件支持,每次写信都不忘给丈夫加油鼓劲。而应焕祺也没有辜负妻子的期望,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很努力、很出色,多次和战友一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那时候,每次在向妻子汇报成绩的同时,应焕祺会将自己的关心和愧疚写在信笺里,直到1963年,朱巧霞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他们的书信往来才画上句号。

  而事实上,到北京后,由于应焕祺工作的特殊性,朱巧霞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女儿,而丈夫只在周末回家,很是辛苦,但她没有任何怨言。

  “那时候,尽管一周只能见一次面,但能和家人在一起,在家听到来自邮电大厦脆响的钟声,我们两个都感到那么的幸运和幸福。”应焕祺说。

  一生相守 欲把情书整理出版

  上世纪70年代,应焕祺转业到永康工作,已经在北京一家医院担任业务骨干的朱巧霞随他回到了永康。

  1993年,应焕祺办理了退休手续后,发挥余热,利用20多年时间,走过13个省,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多次修改手稿,整理结集出版了《民生七十二行》《中国传统杆秤》两本图文并茂专著,先后被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等10多个省级以上图书馆收藏。其中,《民生七十二行》还被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也被美国知名伯克利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市约克大学收藏。

  而业务精湛的朱巧霞先在永康市笫一人民医院任中医师、科主任。1983年,她奉命白手起家创建了永康市中医院,并任院长10年。在职期间,她曾被当选为浙江省笫六届政协委员、永康市笫六届政协副主席、金华市名中医等。退休后,她继续发挥余热,直到现在还在永康市中医院为患者服务。

  “从山遥水远,到两人每天守在一起,我们也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闹不快,不过,很快就和好。”快人快语的朱巧霞说,夫妻相处,只要有颗包容心,一切都是小事情。

  “转眼一瞬间,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帅哥靓妹一生相守,历经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应焕祺表示,尽管到了耄耋之年,但每每看到经过多次搬家、依然保存完整无缺的420封情书,总会回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些书信是时代给我们的烙印,是我们的青春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婚恋文化,也是时代发展史。”尽管这些情书有着个人隐私,但应焕祺和妻子商量,准备整理后出版成书。“书名已经想好,暂定叫——《情书两部曲》。”目前,应焕祺已经写好序言,并为此赋诗两首:

  恋爱时光

  风华男儿参军去,花季表妹念诗书。

  正茂帅哥捷报到,芳龄姝女读医学。

  结缘岁月

  建设边疆保安康,青春年华攻良方。

  保家卫国军旅当,漫长生涯切脉忙。

标签:朱巧霞;应焕祺;书信;夫妻;永康市
编辑:吴越
精彩推荐
浙江在线地方中心版权所有
  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城市频道 > 乐享生活  正文

420封情书珍藏了60多年 分隔两地近4000个日子
2019-08-08 11:59:00 来源: 金华日报 吴俊斐

  @明远思:60多年前的情话,你能看懂吗?420封书信记录一对老夫妻60多年前的爱情。

  记者核实:“霞,亲爱的霞:

  一个月后的今天,我俩将重逢了,将与家里的亲人团聚……”

  昨日,在永康市南苑路一座老房子里,82岁的朱巧霞坐在87岁的丈夫应焕祺身边,读着丈夫当年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相识、相知到相伴,他们已经携手走过60多年。和那个年代的情侣、夫妻一样,早年他们分隔两地。在相隔两地近4000个日子里,他俩将全部感情融入了信纸里,留下了420封令人回味的信函。

  打开这些按年月装订成册(总共10册)、微微泛黄的情书集,那些时光、那些过往、那些爱情和激情燃烧的岁月接踵而来。

  隔空相望  百封书信定情

  1949年,永康一名年仅12岁的小姑娘被姑妈接到贵阳,在她家做帮工。在姑妈家,她遇到了一位长得眉清目秀、比自己大5岁、同样来自永康的小青年。她亲切地叫他表哥。

  小姑娘就是朱巧霞,小青年就是应焕祺。

  “他在那里做学徒,跟着叔叔学习做汽车材料生意,他的叔叔是我的姑父,我平时叫他表哥,他叫我表妹,但我们没有血缘关系。”在那个寄人篱下的年代,稚嫩女孩与青涩少年在异乡相遇,朦胧中产生了一丝好感,但谁也没往感情方面想。

  “1950年,他去参军,我继续在姑妈家,1951年,他响应祖国召唤,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1953年,家里的大人挑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之间开始通过书信来往。”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两个年轻人就靠一片薄如蝉翼的鸿雁传书,在隔空相望的时光里,两人的感情日渐升华。

  “刚开始写信时,开头的称呼写全名,后面署名焕祺和巧霞,后来随着感情的一步步升华,在开头的名字前加了亲爱的,最后署名焕祺称波,巧霞称洁。”最甜比不过初恋,87岁的应焕祺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在书信中,我们相知、相思,但交流最多的还是工作学习。”

  “他在朝鲜战场上,尽管当的是后勤兵,但在子弹不长眼的一线,还是很残酷。”朱巧霞坦言。当年因为年轻,充满理想,他们无所畏惧,但每月一次的通信,两人很是珍惜。

  穿越八千里云和月,他和她分享在炮火中修建工事的种种经历和自己连续三次立功,获得朝鲜方面颁发的勋章的喜悦;她在为他自豪的同时,在信中,向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国内的建设情况,有时候她还会附上自己的考试成绩单。

  1955年,应焕祺从朝鲜回到国内,被分配到旅顺大连一带工作,而朱巧霞还在贵阳读卫校,确定恋人关系的他们继续通过书信互诉衷肠,只是通信频率从每月一封变为每周一封。没有花前月下,也没有甜言蜜语,就这样通过你来我往的信件,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

  1958年,应焕祺送给朱巧霞一块英格纳手表,朱巧霞送给应焕祺一本有鸳鸯图案的小影集,作为定情礼物,在贵阳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正式结为夫妻。

  天各一方,240封家书见证夫妻浓情

  走入婚姻殿堂后,多次变换工作地点的应焕祺与在贵阳医学院求学的朱巧霞又开始了长达5年的“牛郎织女”生活。

  “天各一方,劳燕分飞,我们天天期盼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地构筑自己的温馨小窝,均未能如愿,只能依赖240封情书联络沟通感情。”应焕祺说。婚后写信成了他们夫妻每个周末的必修课。两人通信的内容都是工作如何、学习如何、家里如何,所有能想到的事都会化作笔尖的跃动,将空白补满。

  “有一次,我写的信不知为什么没到她的手,她就火药味十足地写信来骂我不守信用,深感好笑,可想而知,她多么渴望收到我的信。”从此以后,应焕祺与妻子朱巧霞约定,每次寄信都进行编号,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也方便查明,免得误解。

  1960年10月,朱巧霞接到了丈夫的一封信,信中说,自己经过上级挑选,将到一个重要的部门工作,至于做什么工作、工作地点在哪里一概不知,但能被组织选中,他感到很自豪。

  丈夫要去更艰苦的地方工作,或许一去数年,也许几年都无法见上一面,但丈夫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朱巧霞很兴奋、激动。她立即回信:

  您这次工作的调动,虽然工作环境比原单位艰苦,但从意义上来说,是十分光荣和自豪的(事情),我当然分享您的一份光荣和自豪……应该学习《老兵新传》电影中老战同志的勇往直前、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愈是艰苦的环境,愈能锻炼和考验一个人的革命意志。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个共产党员,是勇于投入这种环境中去接受锻炼和考验的,这对您来说,当然是毫无疑问的………

  “很自豪,心想丈夫在部队表现还是不错的,于是立即回信鼓励他要加倍努力,积极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党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永远不辜负党对他的培养。”60个年头后,回想起当年获知这一消息的心情,朱巧霞说还是很激动,感觉很光彩。

  最后,应焕祺被分配到北京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应焕祺从不和妻子谈工作上的事情。那些年,丈夫到底在做什么?朱巧霞从来不问、也不打听,对于丈夫她是百分百的信任,对丈夫的工作也是无条件支持,每次写信都不忘给丈夫加油鼓劲。而应焕祺也没有辜负妻子的期望,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很努力、很出色,多次和战友一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那时候,每次在向妻子汇报成绩的同时,应焕祺会将自己的关心和愧疚写在信笺里,直到1963年,朱巧霞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他们的书信往来才画上句号。

  而事实上,到北京后,由于应焕祺工作的特殊性,朱巧霞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女儿,而丈夫只在周末回家,很是辛苦,但她没有任何怨言。

  “那时候,尽管一周只能见一次面,但能和家人在一起,在家听到来自邮电大厦脆响的钟声,我们两个都感到那么的幸运和幸福。”应焕祺说。

  一生相守 欲把情书整理出版

  上世纪70年代,应焕祺转业到永康工作,已经在北京一家医院担任业务骨干的朱巧霞随他回到了永康。

  1993年,应焕祺办理了退休手续后,发挥余热,利用20多年时间,走过13个省,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多次修改手稿,整理结集出版了《民生七十二行》《中国传统杆秤》两本图文并茂专著,先后被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等10多个省级以上图书馆收藏。其中,《民生七十二行》还被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也被美国知名伯克利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市约克大学收藏。

  而业务精湛的朱巧霞先在永康市笫一人民医院任中医师、科主任。1983年,她奉命白手起家创建了永康市中医院,并任院长10年。在职期间,她曾被当选为浙江省笫六届政协委员、永康市笫六届政协副主席、金华市名中医等。退休后,她继续发挥余热,直到现在还在永康市中医院为患者服务。

  “从山遥水远,到两人每天守在一起,我们也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闹不快,不过,很快就和好。”快人快语的朱巧霞说,夫妻相处,只要有颗包容心,一切都是小事情。

  “转眼一瞬间,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帅哥靓妹一生相守,历经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应焕祺表示,尽管到了耄耋之年,但每每看到经过多次搬家、依然保存完整无缺的420封情书,总会回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些书信是时代给我们的烙印,是我们的青春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婚恋文化,也是时代发展史。”尽管这些情书有着个人隐私,但应焕祺和妻子商量,准备整理后出版成书。“书名已经想好,暂定叫——《情书两部曲》。”目前,应焕祺已经写好序言,并为此赋诗两首:

  恋爱时光

  风华男儿参军去,花季表妹念诗书。

  正茂帅哥捷报到,芳龄姝女读医学。

  结缘岁月

  建设边疆保安康,青春年华攻良方。

  保家卫国军旅当,漫长生涯切脉忙。

标签: 朱巧霞;应焕祺;书信;夫妻;永康市
编辑: 吴越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